二、促进地方大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在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公共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实际。在发展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时,一味强求各地必须“齐步走”,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如果不顾实际,片面强调人人机会均等的所谓公平,就会像过去我们不分历史阶段、不看发展现实条件,教条地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必须消除贫富差别、实行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一样,其结果是贫富差距消除了,但不是达到了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困。基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各地区分阶段进行。如2010年左右,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型大城市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2010—2015年,武汉、广州、西安、重庆、天津、沈阳等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也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江苏、浙江等现在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底线的省份经过10年的发展也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他一些省区在5~10年努力实现并逐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准。2010年后,一部分地区应该以高等教育普及化模式统筹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部分地区则应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统筹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是为了社会持续繁荣、长远发展和人类的终极利益而存在的,它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又不完全依附于特定的机构,它存在于特定的时代但关注的却是未来。地方大学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一是创新大学评价和财政拨款机制。从地方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看,政府财政拨款仍然是我国地方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财政拨款机制对地方高校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强影响力。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模式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这种模式是对以往的“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模式的改革,将高校的教育经费与其事业的发展计划和招生规模紧密结合来确定教育经费的投向和投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该模式仍然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框架。政府直接控制拨款、计划性分配经费特征明显,拨款既不能有效反映学校的实际成本,又不能有效激励高校竞争与提高办学效益。鉴于此,改革现有的财政拨款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就成为推动地方高校经营的突破口。参照世界高等教育拨款制度的经验,可以尝试将大学评价与拨款结合起来,将绩效因素纳入拨款公式,对高校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估。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借鉴目前国际上“竞争性重点建设专项基金”的设立模式,在保证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所需的基础上,增设专项拨款基金,加大独立性的绩效拨款权重,通过由政府设立项目向各高校招标和高校竞标的方式,达到政府财政投向和高校经费所需之间的最优化匹配,进而实现经费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通过高校竞争过程,使基金流向在相关领域质量好、潜力大、效率高的高校。当然,在绩效评定上还要注意分层分类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加大对拨款程序的监督,重视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别并确保拨款的公平、公正。
二是推动大学校长职业化。校长是最主要的高校经营主体,其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内部行政组织的有效运行以及其他行政人员能力的开发利用。因此,要真正达到经营高校的目标,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政府则可以参照西方高校校长的遴选标准,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理人市场的构建经验,尝试构建“高校经理人市场”,逐步推进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构建“高校经理人市场”的最大作用在于可以通过来自经理人市场的竞争而形成经营主体的自我激励与约束,从而使之切实参与到经营高校的过程中。规范的“高校经理人市场”中的校长不仅受到来自投资主体的监督和约束,还会受到来自外部高教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一个充满竞争的“高校经理人市场”,可以通过校长人力资本价值的升降,对校长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是提高高校决策者的经营能力。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参照国外大学校长的培训实践组织在职培训以提高高校决策者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例如,哈佛大学的“管理与发展培训项目”(MDP)要求学员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包括:领导与决策能力、财政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校园的多样化和一体化建设意识、法制观念、未来发展观、机构内部的团结和协助精神、机构发展的战略性指导能力、筹划变革并付诸实践能力、个人职业技能的不断更新能力等。该项目希望通过培训,使大学的管理者对自身职责范围之内以及相关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以便对自身的领导与管理能力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在决策时能够拓宽战略眼光,最终成为一个更有发展前途的管理者。
四是创新学校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是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建立与政府等投资主体的新型财务关系。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对不同资源的依赖程度对组织的自主权具有重大影响。当政府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唯一途径时,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一般界定为管理好、用好政府的财政拨款,其行为基本局限于高校组织内部。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筹资渠道已由单一的政府拨款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筹资渠道逐渐多元化,这种趋势将随着市场力量的进一步渗入而不断加强。原来的仅局限于高校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已显得不适应,拓宽高校财务管理的范围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高校财务管理要不断增强开放意识,“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面对教育体制改革要大胆创新,多方融资,如投资教育产业、发行股票、借入资金、租赁等。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过度干预,而且可以增加地方高校的经营资源。当然,在拓宽财务管理的对外职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规避风险,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是建立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方面之一。高校做好会计核算、提高资金使用率是减缓高校发展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高校仍停留在传统的“报账型”会计,习惯于记账、报账,忽略经济效益考核和成本核算,更没有对学校财务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得财务管理对全校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丧失,从而造成高校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因此,建立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是解决高校内部财务效率不高这一瓶颈的重要途径。注重成本核算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考查,主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统筹规划,对财务活动进行可行性论证,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同时,在预算、会计科目体系、会计报表以及考核上也要做出相应变革。
【注释】
(www.xing528.com)
[1][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译本),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2]参见[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3]参见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选自《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4]参见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选自《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5]本段参考《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参见韩延明:《中国近现代名校长大学理念探要》,转引自《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学术研讨会文集》。
[7]参见吴岩:《实施首都教育先导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