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方大学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较多的论争。以人文主义教育家赫钦斯为代表,强调“理智美德的培养”,而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范·海斯则认为要“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地方高校应该培养什么人?大学的培养目标应不应该划分层次?这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普遍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层次应当多样化,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应该多样化。
地方大学应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瑞士学者M.L.戈德斯密德甚至认为高等教育是理论知识学习与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他极力主张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体系,注重所有学科的职业培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多向思维、提问性思维甚至批判性思维,强化自我管理,使学生对集体工作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主张建立模拟企业及职业介绍中心,举办各种介绍求职技巧和策略的专题研讨班,以此为毕业生打开就业大门积累经验,使大学学习的一切都为未来求职作好准备。(www.xing528.com)
厦门大学李泽先生与M.L.戈德斯密德的观点大致相近。他在《不变与应变及其如何变》中分析认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历来存在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存在着大学教育中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以国家为中心的价值观之争,存在着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中认识论与政治论之争。并提出:高等教育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所追求的最高层次,但任何时代具有突出智力水平和品德要求的人之精英总是少数,高等学校必须把培养一般人才(在知识、智能以及品德方面能够满足某种或相关的复杂劳动职业的基本要求且富有成效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最基本层次。过于重“高”轻“低”,不仅将使“精英”的整体水平下降,更严重的是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意见。南京河海大学王欣代表了另一派人的观点。王欣认为,教育一味强调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而排斥对人性的拓展,以牺牲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换取社会某一方面利益的发展,是不可取的。高等学校应该纠正某些“职业论”、“技能论”的功利化倾向,实现对功利化的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