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担负着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重任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首先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做强各级各类教育。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全国各地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日益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十余年来,地方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风格,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为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第一线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和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2)。
表2 1998—2006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数及高等教育学生数一览表
注: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8—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公报自行编制。表中数据除1998—2002年的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数是把当年研究生招生数与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相加所得外,其余均来自于公报中原始数据。2005年和2006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校均规模数据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2004—2006年普通本科高校数包括中央部委所属普通高校而未列出中央部委所属普通高校,1999—2003年的普通本科高校数因公报没有列出,故标以问号。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6年,中央部委所属普通高等学校不断减少,最后稳定在111所,普通本科高校数目不断增加。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不断增长,2006年比1998年多招2300多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也不断增加,2006年比1998年多招400多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校均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比1998年增加4800多人(2006年的数据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校数目、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不断扩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断壮大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地方大学的队伍在近些年来是越来越庞大了,还诞生了许多新的地方大学。这一段时期诞生的地方高校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以前基础较好的专科学校经过调整或合并,集中优秀资源升格的本科高校;或者是一些部委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划归所在地方管理时成为的地方大学。这批高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催生的。全国性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1998—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确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原分属于中央部委或省厅管理的,改革后大多数成为省属或市属地方高校。因此,新成立的高校绝大部分是地方高校。
这些年来,地方大学不仅数目递增,而且招生规模扩大,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学校只顾眼前利益,多招生就有收入,扩招过快,连基本的学习与住宿条件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改进教学、加强管理,使自身在“专升本”之后名副其实了;有的学校基础稍好一点,就急于求成,盲目上马一些资金周转期长的项目,盲目高薪引进人才,提出建“世界一流大学”,向北大、清华靠齐甚至向世界名牌大学比拼的口号。
在人们心目中一般有一个排名:地方一般院校、地方重点院校、教育部重点院校、211工程、985工程、排行榜前10名,最后是在金字塔顶的北大、清华。这种排名标示了所有高校在人们心目中从低到高的地位。更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当今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教育建制上,还是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等级性教育网络,在身份认同上是通过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等级性文凭体制所安排的。在这种体制中,很多地方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高校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追求考研升学率,成为重点高校的附庸。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等学校的身份等级性关系,不仅体现在政府对高校投资不平等的表现上,而且通过学生的高考、考研、考GRE和大众传媒的高校排名等日常实践得以建制化和日常生活化。[5](www.xing528.com)
放眼看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一般是金字塔型,如美国,既有历史悠久、教学发达的“常青藤”大学,更有各州创办的大学或者学院;英国的老牌学校和多科性技术学院之间也是互补的关系;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因为社会和人们的需要有了地方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由此可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同等重要。社会劳动分工要求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相辅相成。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应有高、低、好、坏之分,一所大学办得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是看其学科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的高低。高校办学类型、定位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总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让地方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重要的一部分,真正改变地方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科学规划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需要认真总结一个阶段以来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经验,深入研究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科学审视地方院校的定位发展、特色办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厘清地方大学的地方性属性,提炼地方性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地方院校领导能力,彰显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培育地方院校品牌,为政府宏观分类指导,为应用型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为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1]参见陈厚丰:《中国高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教育统计公报。
[3]数据来源: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210056254488343.htm。
[4]《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系列材料之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文中提到:“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比2001年增加12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参见网址: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33890.htm,2007-10-15。
[5]陈振中:《论高等教育的地位等第现象》,《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14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