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朗核危机及其演变,伊朗核危机中的“两大阵营”

伊朗核危机及其演变,伊朗核危机中的“两大阵营”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鲁哈尼称,伊朗不会终止铀浓缩活动。法德英承诺给予伊朗核能技术及经贸合作方面的支持,以换取伊朗于11月22日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2004年12月3日,伊朗发表声明称,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半年。

伊朗核危机及其演变,伊朗核危机中的“两大阵营”

二、伊朗核危机

2006年1月10日,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了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1月12日,美英德法宣称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俄罗斯也表示不会阻止提交。伊朗公然揭开国际原子能理事会(IAEA)的“核封条”,重启核研究活动,被看作向制造武器迈出了一大步。西方情报机构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伊朗核科学家很可能近期正式进行技术含量极高的浓缩铀项目,并将在三年内提炼出足以制造核武器的铀物质,从而迈入有核国家的门槛。从2002年伊朗被揭露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以来,伊朗在核问题的态度上保持强硬,此次揭开“核封条”更使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失去了耐心,他表示仍然无法肯定伊朗的核项目是仅以核能发电为目的。

1.伊朗核危机及其演变

伊朗核开发始于1957年。当时,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以及西方在海湾地区遏制前苏联南下的重要战略屏障,因此伊朗核计划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向伊朗提供了一些小型核设施。所谓伊朗核问题的出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美伊交恶,从这时候开始美国对伊朗实行“遏制政策”,两伊战争结束后,美国不断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

伊朗核问题演变为核危机是在“9·11”事件之后,2002年初,布什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朗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从此,美国不断加大对伊朗的政治军事压力。与此同时,面对美国的压力,伊朗也加速发展自己的军事自卫能力。这使得本已存在的核问题不断激化,最终演变成为核危机。

伊朗核危机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2002年8月~2003年2月)。

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向媒体披露了一条消息,称伊朗自2000年开始在纳坦兹和阿拉克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2002年9月16日,美情报机构依据两幅侦察卫星照片,指出伊朗正在上述两地建造两个秘密的核设施。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要求对伊朗进行核查呼声日渐高涨。在强大压力下,伊朗决定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于2003年2月下旬来伊视察。视察的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两处核设施不仅规模巨大,如果整个工厂建成,每年可制造两枚铀弹。

2003年2月9日,伊朗总统哈塔米突然宣布,伊朗已经在中部城市亚兹德附近的萨甘德地区发现了铀矿,并进行开采。第二天,伊朗国家原子能组织主席阿卡扎德称,伊朗正在伊斯法罕和卡桑两个城市附近分别兴建两座铀提炼加工厂。这是伊朗官方首次对外宣布其拥有铀矿及生产、提炼能力。从此伊朗核危机全面爆发。

核查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补充议定书的签订(2003年6~12月)。

2003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理事会,呼吁伊朗同意该机构对其进行核查,并立即无条件签署并执行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9月12日,该机构再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与其积极合作,终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并在10月31日之前公开核计划,以证明其没有秘密发展核武器。9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向伊朗派出核查小组。

10月23日,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有关伊朗过去在核领域“和平利用核能活动”的文件。11月10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鲁哈尼宣布,伊朗从即日起将暂停铀浓缩活动。同日,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了声明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的信件。11月2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对伊朗过去违反其对国际原子能机构作出的承诺“深表遗憾”,但对伊朗表示要积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和增强核活动的透明度表示欢迎,决定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12月18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至此,伊朗核风波暂告一段落。

中止浓缩铀活动(2003年12月~2004年11月)。

2004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在伊朗发现了未向该机构申报的第二代浓缩铀分离机的设备图纸和第二代浓缩铀离心机的部件。为此,该机构理事会在3月13日通过了一项决议,对伊朗在去年10月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的文件中没有全面公开核计划表示“严重关切”,并保留在下一次理事会会议上是否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审议的选择权。

3月28日,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阿加扎德对此作出反应,宣布位于伊斯法罕的核燃料处理设施已恢复运行,将在今后20天内开始核燃料的试生产。3月31日,德法英三国发表了一项措辞强硬的声明,要求伊朗就此作出解释。4月6日,巴拉迪再次访问伊朗。伊朗宣布,将从4月9日起在纳坦兹的核设施停止制造和组装铀浓缩离心机。5月21日,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了有关伊朗核项目所有情况的长达1 000多页的报告。这也是伊朗自2003年10月以来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的第二份内容详尽的核计划文件。

6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德法英三国提交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决议呼吁伊朗重新考虑伊斯法罕铀转化厂试投产和建设阿拉克重水研究反应堆的计划。

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鲁哈尼称,伊朗不会终止铀浓缩活动。

10月21日,德法英三国与伊朗举行谈判。11月5~7日,欧盟与伊朗在巴黎再次举行会谈并最终达成协议。法德英承诺给予伊朗核能技术及经贸合作方面的支持,以换取伊朗于11月22日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11月22日,伊朗政府宣布,当天中止了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

11月24日,伊朗突然又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请求,希望保留20个离心机继续运转,经过紧急磋商,27日英法德终于与伊朗再次达成协议。11月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法英德3国提交的决议草案,决定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同时要求伊朗全面履行与法德英3国达成的有关中止一切铀浓缩活动的协议??冻结其核活动。决议中加入了伊朗是“自愿”中止铀浓缩活动的内容,答应了伊朗提出的保留其境内20个离心机继续运转的要求,但强调这20台离心机应处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控之下。伊朗核危机在一波三折之后再次归于平静。

冲突还是和平解决(2004年11月~目前)?

2004年12月3日,伊朗发表声明称,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半年。伊朗不会放弃在核能利用上的权利,希望成为拥有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而美国则坚持要打掉伊朗包括民用核能在内的所有核发展计划。指责伊朗在秘密发展核武器,企图通过谈判拖延时间。

伊朗与欧盟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欧盟坚持伊朗应完全终止铀浓缩活动,而伊朗则表示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去年8月,伊朗恢复了铀转化活动,欧盟与伊朗之间的谈判中断。

为了打破伊朗核问题的僵局,2005年12月,俄罗斯向伊朗递交了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今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立即就此指责伊朗。美国表示,必须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便对伊朗实施可能的制裁。3月28日,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这意味着伊朗将于4月28日面临最后期限。

4月11日,伊朗宣布已经成功提炼出纯度达3.5%的浓缩铀,表明伊朗已完全掌握核燃料生产技术。此举引起美国等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应。13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呼吁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强硬决议。25日,伊朗表示,如果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伊朗将中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27日重申,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屈服于西方压力。

2.伊朗核危机中的“两大阵营”

(1)铀浓缩“双刃剑

首先,浓缩铀技术可以用于发电,这也是伊朗方面一再声称的和平利用核能的实质。但浓缩铀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除了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级别的核原料。以美国和欧盟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担心,伊朗借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保障之名,行发展核武器之实。

西方对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担忧,一方面,出于对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上台的政教合一政权所保持的长期警惕,以及对伊朗可能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担忧;另一面,则考虑到1998年印度、巴基斯坦两国进行核爆试验成为核国家之实的事实。尽管印、巴迄今未被国际社会正式接纳成为核俱乐部成员,但两国拥有核武器的事实,却使两国战略地位抬高,在国际舞台握有更多讨价还价的筹码。

因此,如果伊朗最终在“和平开发核能”的幌子下制造出核武器,那国际社会无论愿意与否,都将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事实上的核大国。在印巴核问题上心有余悸的西方,对此是难以接受的。

1月24日,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谈及伊朗核问题时说,伊朗与恐怖主义的“牵连”,以及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近来有关以色列的种种惊人言论表明,“伊朗发展核能无利于地区能源安全”。

尽管《核不扩散协定》本身认可签字国有权进行浓缩铀的工作,但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1月12日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浓缩铀项目的和平目的做出认证前,伊朗不应该行使这种权利。

在是否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态度问题上,相关各方分成两个阵营:

美国和欧盟要求于2006年2月2日举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会议做出决定,立即将该问题提交给安理会,并在安理会会议上就核问题进行辩论,随后再将表决结果递交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危机爆发初期西方要求在安理会上就核问题马上进行制裁表决的态度相比,这一立场略趋温和。据《纽约时报》1月19日报道,欧美的让步,与俄罗斯和中国就马上进行制裁表决的保留态度有关。

俄罗斯对伊朗核问题的立场,是采取“两步走”方案,第一阶段是在2月2日的特别会议上,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35个成员国授权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进行辩论,但辩论不涉及提交安理会的行动;在第二阶段,理事会将就核问题再次进行投票,如果伊朗依然拒绝暂停浓缩铀计划,那么问题将提交安理会,伴随而来的很可能就是国际社会的制裁。(www.xing528.com)

中国立场同俄罗斯接近,即伊朗核问题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妥善解决,中方不赞成将这一问题提交安理会。

(2)“石油牌”与否决权

伊朗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同时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第二大产油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五。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90%。

丰富的石油资源既可以用作国际政治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软肋”,尤其是对于伊朗这样过度依赖石油收入的单一能源国家。

此外,伊朗也面临原油勘探和开采这样的石油上游行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问题,储量转变成产量的过程存在困难。因此,如果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一类的经济制裁,尽管短期看世界石油市场将遭受重创,但从长远看,制裁对伊朗的打击,要比对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的打击更大。

另外,如果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对伊朗的国家和民族声誉是很大的打击。长期以来,伊朗人为自己悠久的波斯文化而自豪,伊朗也一直试图成为伊斯兰世界领袖。这种心态,决定伊朗并不愿被国际社会边缘化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不扩散项目主任约瑟夫柯林希恩(Joseph Cirincione)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提交安理会,伊朗将被贴上“贱民国家”(pariah nation)的标签,这是伊朗所不愿看到的;如果又被安理会制裁,这将是所有可能结果中最糟的。

(3)“两大阵营”各有隐衷

国际原子能机构采取多数决定原则,即只要35个理事会成员国中的多数同意,伊朗核问题就将被提交安理会进行表决。

目前,欧美在支持提交上取得一致,但在安理会中拥有否决权的俄中两国态度有所不同。因此,利用2月2日之前的时间空隙,欧美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进行广泛游说。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1月23日说,她希望无论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采取任何行动,都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多数支持。所以,游说的对象主要针对巴西、印尼,以及态度至关重要的俄、中两国。

然而,仔细解读之下,会发现在提交问题上,所谓“阵营”之分也并非泾渭分明。是次就伊朗核问题,欧盟国家一改当年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同美国对抗的态度,转而与美国携手,试图立即将伊朗核问题移交安理会,但欧美采取的方法有所区别。

德国的态度是,希望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支持提交程序,从而体现国际原子能机构通常所奉行的所有成员一致原则。但美国国务卿赖斯1月23日在华盛顿却强硬表示:“提交绝对需要在2月2日做出。”

此外,欧美在伊朗的利益有所不同。美国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基本断绝了同伊朗的经贸往来,国内也有法律限制美国公司同伊朗进行生意;欧盟则不同,在伊朗有重大的投资和能源利益。因此,美国外交关系学会研究员费恩斯坦表示,经济制裁可能是有限的,开始只会涉及技术投资和技术共享的限制;而在经济制裁外,可能涉及对伊朗领导人国际旅行的限制。

俄罗斯对待提交显得相对灵活。据2006年1月14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对赖斯表示,俄不反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朗问题提交安理会。尽管目前俄提出“两步走”方案,伊朗也在1月下旬表示,愿意对俄先前的提议做出考虑(让伊朗的铀在俄境内进行浓缩、俄再将加工好的能量棒送还伊朗以供反应堆之用),但仍然无法确认:一旦伊朗再次坚持在本国境内进行铀浓缩,俄是否还会继续“两步走”方案?

俄、中坚持争取更多时间说服伊朗暂停浓缩铀计划,主张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问题。这种态度似乎也表明,一旦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表决,两国可能不会投反对票。

3.美国与伊朗核危机

(1)美国与伊朗的心结由来已久

在六七十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石油利益曾大力扶持伊朗前独裁政府,不但向其出售过F14雄猫战机等大量先进军事装备,还为伊朗培训了近15 000名科学技术人员,奠定了伊朗现代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基础。但随着伊斯兰革命运动的暴发、伊朗新政权的建立,美伊关系恶化。而小布什政府更长期把伊朗政府定性为“邪恶轴心”国家,成为美国重点“照顾”的对象。

按西方的说法,伊朗的核武计划始于90年代,随着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美国大兵的铁蹄下土崩瓦解,让伊朗当局感受到美国企图在中东建立“新秩序”。伊朗确信,在那个亲西方、对美国俯首帖耳的“中东新秩序”下将不会有自己的容身之地,所以更加坚定了其发展核武器保护自己的决心。虽然伊朗始终宣称自己的核计划只用于工业目的,但西方认为,伊朗并不是缺少能源的国家,其核计划的目的就是研制核武器。

自坚持伊斯兰原教义主义、奉行强硬外交的内贾德上台后,美国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美国以《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国际条约为理由,挟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伊朗停止其浓缩铀的开发计划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彻底核查、美国国会高票通过制裁伊朗的相关法案;而伊朗内贾德政府更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自从伊朗宣布生产出浓缩铀和美军航母驶进波斯湾后,局势已有升级的可能。虽然在此前美国和欧盟政府还声称短期内不会使用武力,但最近内贾德竟然发出“以色列应该从地球上抹去”等极端发言,更使局势变得复杂化。首先,以色列当局高调反击,声称将配合美军对伊朗的行动,紧接着美政府两大鹰派人物赖斯和拉姆斯菲尔德突访伊拉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2006年5月30日,虽然伊朗宣布与欧盟三国重开谈判,但在双方认知差距明显,其进展不容乐观。而伊拉克战争前,情况也差不多,最后美国指责伊拉克拖延时间不接受全面撤底的核查,最终爆发了对伊拉克的全面入侵。

(2)美国不可能全面入侵伊朗的原因

维也纳进行的谈判中,欧盟将提出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核反应堆以换取伊朗接受全面停止其核开发计划并全面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的承诺。从表面上看,这次在欧洲三国和俄、中两国的斡璇下,谈判可能会出现转机,但从伊朗问题的复杂性来看,美国不会停止敌视伊朗的举动,而伊朗真的会为了一座反应堆而放弃其庞大的核计划和拥有核能力的国家战略吗?笔者认为,事件种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化解。如果双方依然僵持,那么局势将向不测方向发展。美国的进一步会怎样,将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一些人认为,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和对石油资源的贪婪,会让美国再兴兵戈,像对伊拉克那样用武力让伊朗实现“政权转型”,其原因在于伊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是美国动武的原动力。入侵伊朗不但可以控制世界出口量第二的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资源,而且从战略上看,占领了素有“欧亚路桥”之称的伊朗,可以对中国和俄罗斯形成挟制作用,又可以让美国的控制力从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到沙特连成一片,形成虎视整个中东并辐射中亚,阻断中俄影响力渗透,其利益重大。但笔者以为不然,因为这种想法未免太过天真,视角也过于窄小,对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缺乏必要的了解。因为美国全面侵略伊朗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土壤。

首先,阻力来自美国自身。伊拉克战争让美军阵亡数千且又无核武器的任何发现已使美国国内反战声浪高涨,美国共和党不得不考虑国内民意对其执政命运的重要性。而且,伊拉克现在政局不稳,民族和宗族矛盾日趋突出,使美军在伊拉克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问题而陷入泥潭。在伊拉克问题不能得到明显解决和改善前,美军想全力进攻伊朗?太难。

其次,美国全面攻侵缺少伙伴支持。美国人打仗,除了入侵巴拿马那样的小国,从来都不是独来独往,总要纠集一群党羽以壮声势。在近年的几次战争中,英国是必不可少的铁杆盟友,同时也缺不得日本的大力资助。但在伊朗问题上,面对欧洲反美浪潮,英国表现出少有的谨慎,布莱尔前段时间接受发言时称,英美没有关于对伊动武的讨论。而日本在伊朗有重大的石油利益,日本的石油97%依靠进口,伊朗是日本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而且伊朗的阿扎甘德是世界第二大油气田,日本已经投入20亿美元掌控其75%的股份可以进行独立开采,前段时间日本不顾美国压力坚持实施该项目也足以说明日本无法拒绝伊朗的石油利益,为此不惜抗拒美国的压力。除了英日两国,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不支持对伊朗使用武力,这就让美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想法独木难支。

其三,来自俄、中和阿拉伯世界的制衡。众所周知,俄中两国与美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分歧,在伊朗问题上也是如此。5月5日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加德国就伊朗问题召开闭门会议,但意见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其中俄罗斯和中国都明确表态希望政治解决伊朗问题并反对草率的进行经济制裁。而阿拉伯世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权倒台后,反美情绪高涨,包括沙特对美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也有“唇亡齿寒”之感。

4.伊朗核危机中的中国立场

中国如何表态?在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采取什么立场?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伊朗也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经济合作也日渐密切。2004年,中伊两国贸易额达到了70亿美元,2005年达到100亿美元。中国在伊朗有100多个签订了长期合同的大型项目,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2004年,两国签署了长达25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伊朗受制裁,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各国和平共处。中国不愿意看到动辄以制裁和武力手段来解决国际纠纷。伊朗核问题如何解决,实际上是国际社会不同思维模式的争端。中国能否和热爱和平的国家一道,阻止像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悲剧重演,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和谐发展的大方向。

其实,中国一直在致力于伊朗核问题的解决。1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说,中方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推动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应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得到解决。当前情况下,最可行的途径依然是欧盟3国同伊朗的谈判。因此,中国积极支持这个谈判进行下去。

2006年5月8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出席了由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六国外长在纽约举行的会议,与各方就伊朗核问题交换了看法。李肇星说,中方坚决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有关决议和安理会主席声明应当得到切实执行。希望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合作,澄清有关遗留问题,以恢复国际社会的信任。李肇星强调,当前形势下,国际社会仍应坚定不移地致力于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有关各方均应保持冷静和克制,为恢复谈判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气氛。

7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第1540号决议亚太地区执行情况研讨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崔天凯指出,安理会第1540号决议在促进国际防扩散合作、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强调,中国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政府始终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处理防扩散事务,为国际防扩散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