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一贯提法。但是必须看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内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0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到底,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说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一贯提法。但是必须看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内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解决农村和解决农民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到底,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1.新农村“新”在哪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新”在哪里?在“十一五”的第一年,新农村建设如何取得良好开局?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都在规划本地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

应该说,新农村首先“新”在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建议》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此,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

新农村还“新”在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要求,也可以说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其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更为重要的是,新农村是“新”在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今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这是令人鼓舞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了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各地也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改革全面深化,稳定并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同时,各地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www.xing528.com)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我们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20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议》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并用20个字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看似简练,深究起来,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基本涵盖了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它是三个文明建设在基层农村的具体体现。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在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党的组织,是党的工作的基石,也是党的执政基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十分重大。搞好村级党组织建设,重点是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俗话说:“有了好头头,群众不发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的就是带头人的作用。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这个制度目前已经成为亿万村民政治生活方式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和自己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广大农民要广泛地调动组织资源、财政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满足满足其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内在需求。

其次,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在20字方针当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生活宽裕,所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应该是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人朴素地打了个比方,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就好比老百姓过日子,家里穷得丁当响,穿的也就破衣烂衫,更谈不上文化精神享受了。

第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它包含了农村科技、文化、卫生及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较快,但文教科卫及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却并不完善,同时一些不良的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给我们的农村干部及广大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科学建立新村庄,当好新农民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要把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合理规划新村庄工作摆在我们每个干部、党员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所以,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英明决策和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绝不仅仅是建设几个新村庄或盖几座漂亮房就能达到的,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是发展生产力。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到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确保农民依法当家作主的权利到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精力,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下工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