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我做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把衡量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社会风气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导向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一把衡量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明确地告诉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坚持什么、抵制什么。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关键在于知荣知耻,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在于旗帜鲜明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张旗鼓地批判腐朽、没落、颓废的社会现象,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言行。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做知荣明耻的模范,最根本的就是要躬行实践、见诸行动,把“八荣八耻”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变成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标准和自觉行动。要从实际出发,抓住点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观念成为习惯,使规范变为行动[36]。
1.突出重点,持之以恒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把握规律。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抓好两个重点人群:一个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一个是广大青少年。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骨干,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对全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在权力的运用中,在决策的过程中,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良好的执政行为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时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什么样的道德习惯、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不但决定着他们的一生,而且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在宣传教育中,要抓住这两个重点,并且要狠狠地抓,一刻不放松地抓,切实抓出成效。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贵在坚持。思想道德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锲而不舍,常抓不懈。要把关注点放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行为上,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要把道德实践渗透到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让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接受高尚道德的洗礼,提高道德自律的自觉性。良好的道德风尚一旦形成,就能让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到道德建设的成果。
要高度重视,形成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机制。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各级党组织的一件大事,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组织要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日程,认真安排部署,迅速掀起一个学习、宣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热潮。一是要抓好学习、统一认识。首先是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二是要抓好宣传教育。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专版,系统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深入报道各地各单位学习教育活动的新进展、新成效和新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组织好道德实践活动。教育部门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学校管理、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四是要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策导向机制。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中,在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特别要防止具体政策与荣辱观的价值导向相背离的现象。要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在各项行政规章、行业管理制度中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之中[37]。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密切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结合人们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状况的实际,落实和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我们认为,应努力做到把握“一个根本方向”、纳入“两个全过程”、坚持“六个相结合”: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握“一个根本方向”。荣辱观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是非、善恶和美丑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方向和根本出发点,坚持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根本标准。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纳入“两个全过程”。作为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精神激励或道德约束的强大力量,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首先,应当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荣辱观开始,不断改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状况。其次,应当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教育和管理来不断培育人们的知荣知耻意识与尊荣拒耻观念,使社会成员的行为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和约束,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做到“六个相结合”:
第一,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质上是人民的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两者是一致的。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把尊荣斥辱、为荣去耻的观念渗透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过程中,使之成为人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指南和价值保障。
第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当前,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与具体实践,一方面用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荣辱观念,明辨荣辱界限;另一方面也要用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要求和文化需要来充实与丰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成为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进程中人们的道德“守护神”。
第三,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结合。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倡导人们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来以德护法,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人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要在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做到以法养德,用法制措施来保障人们的良好守法观念。
第四,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但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作表率、当模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要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荣辱观教育,促使他们在加强道德修养、明晓荣辱观念的同时,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任务和目标,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整个社会风气。
第五,与先进文化建设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荣”的内涵与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在提升人们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中把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第六,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对于青少年而言,荣辱观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观念。当前,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广大青少年明晓现实生活中“光荣”与“耻辱”的深刻内涵,自觉运用荣辱观念检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8]。
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
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重在把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行为。就是说,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亦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古人说:“德教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康有为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这说的就是荣辱观教育要从“知耻”做起。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修养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内因在于修养机制。我国的先贤们格外注重“修身为本”。欧阳修说过:“廉耻,立人之大节”。道德修养是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逐步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八耻”,实际上是崇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指公民通过接受道德教育、特别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情操水平。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角度分析,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动态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进行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和实践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功夫”,即经过长期的努力之后所达到的道德境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即在于广大公民能否通过道德修养,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都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荣辱观的示范机制要求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即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示范机制的关键。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面。为此,需要确立评价善恶的标准。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既要以阶级利益为标准,也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善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当代中国国情,放眼世界未来,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阐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39]。
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涉及的不单纯是理论问题,而且亦是具体的践诺。但是,要想行则首先需知,只有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真切的感悟,从而坚定地履行其义务,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同时,也还是要考虑到:要将高尚的价值理念真正转化为广大公众的自我实践,的确需要有一个相当细微的思想过程。在这个思想过程中,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教育也就是启蒙,通过启蒙,可以使人彻底走出蒙昧。当年,邓小平在谈到“肃清封建主义流毒”时的一段讲话很值得我们加以重温。他说,“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说来,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为了从封建主义遗毒中摆脱出来,解放思想,提高觉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在具体做法上,“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40]。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人人自觉参与、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
坚持教育与管理的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进而外化为高尚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其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上下工夫,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成功的教育总是同严格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忽视管理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褒奖“八荣”,贬斥“八耻”,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努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落实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
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个人的道德实践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人们自觉进行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道德实践。针对社会关注密切、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事迹,接受社会主义崇高道德情操的熏陶。
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要靠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他律既包括相应制度的约束,也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因此,应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坚持典型示范与群众实践的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形成道德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典型示范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用优良的思想作风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41]。
4.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我做起,践行“八荣八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是青年人中最有知识和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当代大学生践行“八荣八辱”,要“突出三性、把握四进、坚持四结合”。
第一,“突出三性”,即突出时代性、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首先,突出时代性,即我们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体现时代气息,有时代话语,能体现时代风貌,能引起新时代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都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对师生有明确和鲜活的时代导引。
其次,突出思想性,就是教育师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要形成自己的荣辱观,要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荣辱观有机结合,要在内心思想深处认同合乎社会需要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分为知、情、意、行几个阶段,其中最关键的是认同问题,认同的实质就是思想接受问题,只有大家认同了,接受了,思想上完全接纳了,在行动上才有更多的勇气、更强的士气和更足的底气。
再次,突出现实针对性,就是要求变“观”为“行”,要能引导师生积极关注现实问题,要能正视和分辨现实道德困境,能正确回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我们的校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我们的身边,什么人做得好,什么人是道德的范型,什么人做得差,是我们摒弃的对象。荣辱观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要提倡“做中学”、要加强“做中思”,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第二,“把握四进”,即大力推进“八荣八耻”进班级、进活动、进网络、进课堂活动。“把握四进”,主要是学生工作系统通过开展“八荣八耻宣传周”的系列活动来实现:学校应积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配以宣传版、横幅、海报、宣传橱窗、网络、广播等形式开展宣传,让广大学生充分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相关内容,尤其是可安排一些道德教育的专题讨论和辩论;同时开展“树立争取的荣辱观、建设校园新风尚”系列笔谈活动,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看得见,摸得着,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三,“坚持四结合”,即坚持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尤其是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的结合;坚持与落实各项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的结合;坚持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结合;坚持与师德教育、学风建设的结合。
首先,坚持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尤其是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贯彻学校党建工作的始终。践行“八荣八辱”的荣辱观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内容和丰富题材,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荣辱观教育体现在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并渗透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时刻增强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坚持与落实各项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相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落实各项长效机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师生党员的思想道德觉悟、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党员意识等都会产生正向的牵引力,尤其是在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成果过程中为我们党建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提高高校党员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永葆党员的先进性,把完善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与提高整体的文明程度和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再次,坚持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结合。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荣辱观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针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低俗、文明与落后等各种现象,让大学生作道德的“运动员”和“裁判员”,这本身就构成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在课堂教学之中渗透荣辱观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更要注重荣辱观教育。校园文化是德育的活教材,社会实践是成才的大熔炉,素质教育不是静态的、文本式的说教,而需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形态和内容上。让校园拒绝丑陋行为,让学生的社会课堂充满正面的引导,这样的教育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主体自觉,也才能事半功倍。
最后,坚持与师德建设、学风建设相结合。荣辱观教育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之中,对大学而言,就是强化师德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要弘扬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的优良传统,要授业要解惑更要传道,要做道德的楷模,育德者必先受教育,师者须己德高身正,在课堂内、在课堂外、在言行上、在家庭中,师德建设如春雨润物,沁细无声。关于学风建设,学生以学为主,学必有纪律,学必有要求,学必须严格,学必有所成。要敢于揭露学习中的不轨行为和丑陋之习,要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弘扬诚信,踏踏实实,自尊自强,一丝不苟,做学习的主人,做道德的标兵,做荣辱观的先锋实践者[42]。
【注释】
(www.xing528.com)
[1] 参见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2] 参见韩震、王炳林主编:《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第1~2页。
[3] 参见向玉乔:《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弘扬正确的荣辱观》,《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6-3-28,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1。
[4] 《史记·管晏列传》、《史记·货殖列传》。
[5] 《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
[6] 《管子·牧民》。
[7] 《论语·学而》。
[8] 《孟子·公孙丑上》。
[9] 《荀子·荣辱》。
[10] 《朱子语类》,卷十三。
[11] 《日知录·廉耻》。
[12] 《孟子微》,卷六。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07页。
[14] 《礼记·中庸》。
[15] 柏拉图:《会饮篇》。
[16] 参见宇文利、秦维红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程》,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第16~23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9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
[19] 参见李春秋:《光明日报》2006-5-30,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1。
[20] 参见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执笔:赵存生 宇文利):《求是》2006年第7期。
[21] 参见韩震、王炳林主编:《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第3~4页。
[22] 参见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23] 本书编写组:《八荣八耻党员干部读本》,红旗出版社,2006,“前言”第3页。
[24] 人民网,2006-4-20,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5。
[25] 人民网,2006-4-20,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5。
[26] 参见北大新闻网,2006-3-23,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1。
[27] 参见北大新闻网,2006-3-23,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2。
[28] 参见北大新闻网,2006-3-23,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9。
[29] 参见北大新闻网,2006-3-23,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0。
[3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执笔:赵存生 宇文利):《求是》2006年第7期。
[31] 参见《时事报告》,http://www.southcn.com/nflr/zhongxinzu/ ztxx/200606280478.htm。
[32] 参见《重庆日报》网络版,2006-06-12,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rrg/ydjd/200606120351.htm。
[33] 参见《光明日报》网络版,2006-03-29,http://www.southcn.com/nflr/lzhuanti/rrg/gddjt/200603310397.htm
[34] 参见《解放日报》网络版,2006-04-17,http://www.southcn.com/nflr/lzhuanti/rrg/gddjt/200604170720.htm
[35] 参见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6,第246~247页。
[36] 参见王建伟、文忠民:《使“八荣”大行其道,让“八耻”无处藏身》,《解放军报》网络版,2006-05-22,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rrg/ydjd/200605220513.htm
[37] 参见苏荣:《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38] 参见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执笔:赵存生 宇文利):《求是》2006年第7期。
[39] 王伟、鄯爱红:《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光明日报》网络版,2006-04-12,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rrg/ydjd/200604120226.htm
[4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5~336页。
[41] 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日报》网络版,2006-04-03,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rrg/ydjd/200604040301.htm
[42] “北京外国语大学践行‘八荣八耻’,突出四性、把握四进、坚持四结合”,来源:http://xjc.bjedu.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