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坚实保障。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四、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与青少年树立和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明确当前社会思想领域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这一论述的要求出发,我们应当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任务与重要内容,切实纳入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实践中。

1.荣辱观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手段

赵存生和宇文利撰文指出,在中国古代思想道德传统中,荣辱观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以无耻”、“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等知荣晓辱的道德格言,成为人们激励或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座右铭。这些道德格言所反映的荣辱观尽管具有历史局限性,但经过鉴别和扬弃,在今天仍然能够对引导社会成员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对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从内容上看,它继承与发扬了传统荣辱观的优秀精神内核;从性质上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本质规定与根本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说,荣辱观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因此,倡导什么样的荣辱观,不仅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明确回答,也是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而作出的一项战略思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层面上,也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人们应该树立和坚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与荣辱观念,不仅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事关社会能否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但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具备符合上述特征所要求的道德素质和伦理精神,也需要用正确的荣辱观来引导人们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从而养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人们明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也有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坚实保障。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对人民群众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居于执政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基本要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无比高尚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抱负,铸炼和培育了现代革命道德,提升了传统荣辱观的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当代中国社会应当信守和践行的荣辱观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同时也需要继续坚持、弘扬和丰富、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共产党人的道德自律意识,使共产党人在各种诱惑和挑战面前永葆革命先锋队的本色,也有利于塑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提高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30]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的底线伦理和党的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汉认为,社会的底线伦理和党的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他认为,始于20多年前的社会转型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显著提高。作为题中应有之义,与社会转型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随之凸显,并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随着市场关系的不断扩大和泛化,日益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正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唯富为荣”、“唯势为贵”,甚至“唯利主义”;不少人混淆了“所欲”与“可欲”的界限,丧失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荣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对于这种现象,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告诫全党,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搞上去又有什么用?可谓深刻之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经济的好东西尽情地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同时决不给市场经济坏的东西抬头机会。因此,就需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念,以扬善抑恶,扶正祛邪。这种主流价值观念必须体现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即“三个代表”的执政理念、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以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同时又必须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即能体现符合绝大多数人需要的底线价值观。

“八荣八耻”有立有破,旗帜鲜明,其中的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是我们大力提倡、必须坚持的;其中的每一个“耻”都危害到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是我们坚决反对、必须抵制的。“八荣八耻”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因而是如何做人的基本伦理底线,从如何做人的角度集中体现了对社会底线价值观的整合。

怎样理解“八荣八耻”体现了党引导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呢?客观而论,改革20多年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有泛滥之势。市场发育与市场伦理的脱节的确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三个代表”的执政理念、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就不能实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生活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需要伦理生活的革命与之相适应。从一定意义上讲,伦理的革命是更为根本的革命。伦理和风俗的建设是新生活建设之根底。我们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说到底就是建设中国人的新生活。“八荣八耻”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新风尚,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因而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体现出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由此,“八荣八耻”就成了社会倡导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倡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义荣和义辱、尤其是道德感与羞耻心的培育和养成提到一个突出的地位,以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代新人[31]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重庆社科院张凤琦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他在《重庆日报》上撰文指出,“八荣八耻”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顺应了转型时期构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主导价值观的需要。

第一,转型时期的中国,处于文化多样性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复杂局面下,需要一种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经济领域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共济,多元分配方式同在的格局;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整合;形成了社会资源的不断再分配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转型发轫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日益广泛的世界交往和高度发达的信息传媒,使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运行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迅速传入,并不断融入社会各个层面,与中国的自身变迁相交织。所有这一切都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形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局面。

应该说,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与之相伴生的利益多样化差异、利益结构多层次交错的客观结果。但是,这种良莠不齐、价值取向多元的复杂局面又使得一些人迷失了方向。当今社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人的终极价值理念在追求感官享受中遭到无情冲击。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除了物质的、感官的需求以外,还渴望对世界、对人自身进行体验和反思,即所谓终极关怀。而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的行为失去了唯一解释的价值尺度,道德失范就不可避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由此受到严峻挑战。

第二,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主导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念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特征、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朴实而具体地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正是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可以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事实上,这个“荣辱观”阐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即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引导人们按照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醇化社会风尚,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第三,塑造正确的荣辱观,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需要道德约束,更需要加强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用正义的制度去规范人的行为。其中,力求保证公共权力的公正和对权力的制约至关重要。“政治行为在统一价值和社会规范方面,起主导作用”。社会公共权力的公正与否,关系到社会利益结构的合理性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权威性。如果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受制约,或者监督不力而缺乏公正合理性,那么,公众的合法利益,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合法利益就得不到应有保障,进而挫伤人们对主导价值观念的信心,动摇主导价值观念的权威性,价值选择的困惑与信仰危机则不可避免。当人的行为失去唯一解释的价值尺度和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的时候,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水准的下降也将随之而起。

中国曾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自然经济还占有一定比重;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限制和监督公共权力,似乎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调整社会利益结构,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方面,领导者的人格权威和职位权威,在社会的管理系统中,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因而加强引导、规范、制约和监督权力阶层的公务行为,确保公共权力行使的科学、公正与合理,将有利于确立主导价值观念的权威性,确保群体利益和个体合法利益的实现[32]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梁桂全认为,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他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树立和推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健全完善推进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首先,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关系到改革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积极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www.xing528.com)

第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包括荣辱观在内的思想道德,通过社会氛围、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形式,使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抉择行为,是激发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因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善恶标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利于加强人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使人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生活充实,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所打倒,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社会、民族和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推动形成充分发挥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环境。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全面协调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全体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一些错误和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乘虚而入,出现了不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现象。实践表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思想文化必然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出现一些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同时,也会出现某些错误、混乱的思想观念。对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绝不能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其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把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放在什么位置,是荣辱观上首要的、最核心的问题。中华传统荣辱观认为,荣辱不是以一己一时之得失为标准,而是“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天下”就是社会主义祖国、中华民族。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只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正确对待苦乐成败,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升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重视个人的合理利益,又反对个人主义,提倡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个人的利益。因而,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深刻体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对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具体标准,既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又包含做事的基本规范。“八荣八耻”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如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平等友爱,在人格修养上要求知向善、谦慎自律、身心和谐等。“八荣八耻”还体现了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学法、守法、知法、用法”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善待自然的道德品质等。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道德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强调“好荣恶辱……是君子、小人所不同也”,“不知荣辱乃不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认为荣辱问题事关人格问题。古代荣辱观强调以“仁”、“义”为界限,“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荣辱观的核心。“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时代精神是体现时代文明的精神成果,如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和集体精神,当代共产党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精神。“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着眼于长远与着眼于现实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从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指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进步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明的长远发展要求。“八荣八耻”又紧贴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亟待树立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促进社会和谐要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

再次,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全体人民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大力组织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坚持“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作为正在开展的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与广泛开展的学习党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率先示范。特别是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

二要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要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要坚持树立和推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公共利益相符合。要积极投身到集体的事业当中去,热心参与社会事务,在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理想信念,发展道德人格,增进自身美德。要积极促进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使全社会形成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的良好氛围。

四要健全完善推进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机制。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最根本的是要有制度保障。要加快形成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推动社会顺利转型,促进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营造平等的社会环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程度。要加强法治建设,明确社会交往规则,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打击、制裁各种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的导向作用。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奖赏和惩罚[33]

5.“八荣八耻”是铸造科学发展的强大道德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晨虹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荣辱观是一个社会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体现了社会道德的价值要求。而道德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应当怎样”的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规定社会发展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人类文明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理念作了高度概括,引导并设定着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与理想目标。

第一,八荣八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八荣八耻”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反映。当前,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价值观不确定、善恶不辨、荣辱错位的现象。在一些领域和部分人的观念中,享乐主义、违规投机意识还有一定的市场,勤俭美德有时还被一些人的奢华浪费排场意识所挤兑,假冒伪劣一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义与邪恶观念模糊或错位,个别地方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行凶、抢劫,观望者有余,见义勇为者不足,甚至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八荣八耻”的提出,抓住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突出的善恶是非问题,对于全社会普遍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在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硬性或显在的,如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有些因素是软性或潜在的,如社会意识形态、共同价值观念、民族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要求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就对社会治理的作用而言,前者可理解为法治,后者即为德治。古人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和道德缺一不可。只有让老百姓明德知耻,自觉守法、自律遵德,才能实现社会真正的和谐有序。一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也表明,物质文明的发展离开了政治制度的文明、精神文化的文明,就不可能有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离开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的系统支撑,而在一个缺乏共同价值理念、价值是非不明、善恶荣辱不辨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有效建设和谐社会的。因此,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感召力和执行力,是和谐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荣辱观是道德观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荣辱观建设也是道德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及不同民族,可以具有不同的荣辱观内容,但荣辱观作为社会导向和社会评价的标尺,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缺少的。众所周知,社会道德作用的发生通常建立在自律和他律的引导约束机制中,但无论哪种机制发生作用,其前提是个人和社会必须有善恶荣辱分明的道德共识和道德感。缺少了荣辱观建设这个标尺和环节,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以及公民道德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社会道德水准就会下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保证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群体的评价是形成个体名誉的直接媒介。人的社会归属感使人需要得到社会群体的接受肯定而不是贬斥否定,社会形成的荣辱观共识会让个体感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强烈的褒扬或贬斥,从而形成强烈的荣誉感或耻辱感。荣辱感在本质上是主体对荣誉的一种追求及对耻辱的一种厌弃。荣辱感培养是公民形成自尊自爱道德素质的必要环节。羞耻心是人们不做恶事的心理保证,人只有知耻,才能做到自律,才能自觉地追求荣誉而避免耻辱。一个人如果缺乏这种道德感或道德良知,荣辱感淡漠,不以耻为耻,不以荣为荣,甚至以耻为荣,那么任何道德律令对他来讲就不可能发生任何效力。社会明荣辱之分,行褒荣贬耻之风,才能真正培养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知荣弃耻的品行素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也是关系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知耻而后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知耻也被看作社会普遍追求道德高尚生活的基础动力。全社会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善恶荣辱分明的价值观环境和社会风气,道德力量就无从实现,道德对社会的约束和引导就会苍白无力,形同虚设。全社会只有在荣辱观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价值观,人人都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为耻,以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无耻之徒”才会减少,社会才可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第二,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环境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八荣八耻”已明确指出基本的价值规范,当前关键在于如何营造舆论环境,如何加强荣辱观建设。首先,要注重营造社会外在的、明确的荣辱观氛围。要注意在全社会形成荣辱观的舆论合力,不能产生主渠道价值导向和其他渠道价值导向相互解构消解的现象。就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而言,要一手抓主渠道荣辱观宣传和教育,一手抓生活中引导大众形成正确荣辱观的舆论。大众舆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是大众的意识观念、心态和经验表达。它包括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及社会荣辱观等等。它本身就是社会个体思想观念互动的一种合力。社会成员的荣辱观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荣辱观舆论的大众性对社会公民的荣辱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有什么样的大众荣辱舆论,就容易生成什么样的个体荣辱观。在这个意义上,大众舆论起着一种潜在导向和教育作用。所以,荣辱观建设不仅要力抓主渠道的道德价值导向,还要注意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大众荣辱观舆论氛围。大众舆论氛围发育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可以通过自觉调控培育起来。

其次,要注意加强知耻教育。要加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知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只有在幼年时期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之言行举止有所循持、有所检束,长大成人后方能行圣贤之事,止邪于未形。同时更认为,“教之耻为先”,养蒙莫先于知耻达礼。荣辱感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心理机制。青少年以及社会公民的知耻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形成的。我们一直在抓教育,但知耻教育这种“治教之大端”是否已经到位还需进一步思考。如果人们的荣辱感淡化甚至泯灭,道德要求就会丧失其社会功能。所以,荣辱感教育应当走入课堂,走入家庭,全方位走入社会生活。

此外,要使一种价值观念真正化为社会风气,还应注重加强赏善罚恶、扬荣贬耻的制度建设。在一个缺乏扬荣抑耻的制度安排的环境里,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扬善机制保障,不道德选择和不道德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抑恶机制制约。服务人民、诚信守法成了一些人的负担,唯利是图、虚假违规反而为另一些人提供便利;或者,行道德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荣誉肯定,不道德或不以耻为耻的人,也得不到社会的耻辱贬斥,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而不知耻则成了无耻者的通行证。这种荣辱评价不明、道德赏罚不公的氛围,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德行与社会回报、荣誉与耻辱的二律背反,并在社会生活中引发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和谐发展的恶性循环。

总之,全社会需要从教育、观念舆论和相关制度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社会荣辱导向机制,以此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强化荣辱观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使公民切实感受到做有德者高尚光荣,有所作为;无德者受贬耻辱,无路可行。只有建立起这种褒荣贬耻的机制环境,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才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我们的社会也才可能形成善善相生的良性循环局面[34]

总之,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