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现代图书馆在保存地方民俗方面的探索

试论现代图书馆在保存地方民俗方面的探索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现代图书馆在保存地方民俗方面的探索 ——关于构建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研究摘要:本文结合本地实际,论述了创建特色数据库是实现民间工艺传承、泰州学派振兴、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而就“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这一条来看,现代图书馆对此类工作却大都只是片面的理解或履行。图书馆在进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工作时,绝不能忽视民俗文化遗产的保存。

试论现代图书馆在保存地方民俗方面的探索

试论现代图书馆在保存地方民俗方面的探索
——关于构建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本地实际,论述了创建特色数据库是实现民间工艺传承、泰州学派振兴、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着重阐述了保存和振兴传统民间学派、民间工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目前泰州学派、泰州传统手工文化和手工制作技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论证了构建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可行性,同时期望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关心和支持。

关键词:图书馆;民俗;泰州学派;资源共享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的里昂召开了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会上大家认定了图书馆的四大主要职能: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而就“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这一条来看,现代图书馆对此类工作却大都只是片面的理解或履行。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进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工作时,绝不能忽视民俗文化遗产的保存。

1 构建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

1.1 泰州学派的思想与其特点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创始人王艮,明代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泰州学派著述有王艮的《王心斋先生全集》、《王东崖遗集》、《韩乐吾集》;李贽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初潭集》等。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就是出自李贽的《初潭集》。

该学派的突出特点,在于力倡“百姓日用”之道,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该学派认为“身与道”是世界的本源。王艮说:“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又说:“知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主张“身”等于“道”,该学派自有“格物说”。

1.2 泰州学派的根本依托

从“格物说”与“‘百姓日用’之道”就不难看出泰州学派的根本依托所在。“格物”,即穷究事物的道理,推就事物的原理。泰州学派就是从日用琐事入手,究其根本,发展衍化而来。从该派创始人王艮所引用的《易经》:“君子安其身而后动”与“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还有《孟子》:“守身为大”等等也可以看出。“身”即百姓民生,百姓日常所为就是泰州学派的立派之本。

百姓日常所为即是民俗,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那些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各地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①生产劳动民俗;②日常生活民俗;③社会组织民俗;④岁时节日民俗;⑤人生仪礼;⑥游艺民俗;⑦民间观念;⑧民间文学

因此看来,泰州学派思想是依据民俗推演而来,也可以说,泰州的地方民俗即是泰州学派的立派之本。

1.3 建立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精神的表征,是民族文化之根。但数不胜数的民俗文化正随着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而黯然远去。民俗文化越来越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从生存状态中被抽取出来,成为一种戏剧化、仪式化、观赏性的文化商品,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以民俗为立派之本的泰州学派,也随着民俗的逐渐淡化正一步步从我们泰州人的脑海中消失。

在现代化大潮中,民间文化正面临困境: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去,慢慢地遗失。就像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民间文化形态的消亡必将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而削弱民族的创造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俗文化不仅能让我们体会到纯朴浑厚的民风民俗,而且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孕育其它文化的母体文化和赖以发展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逐渐淡漠,使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飞速瓦解,甚至还没等人意识到什么,就已荡然无存了。虽然民俗的产生、演变及消亡是自然现象,但在民俗文化特别是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只要当公众通过各类传媒正确引导、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各种参与和互动的情境而普遍地熟悉了传统民间文化,感受、体验和理解了民俗文化的细微和精妙之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评价体系,才有可能构建起民俗文化新的摇篮。

泰州学派是海陵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州民俗文化则是泰州学派的根本所在,也是泰州历史的“活化石”。对于旧民俗,老年人有割舍不断的怀旧情结,年轻人充满着好奇心,但现实社会中,许多旧民俗已然消失。在当前城市加速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海陵民俗特别是优秀的海陵传统民俗,这个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现代化手段更快、更好地对即将或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加以包装、宣传,并能够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这是传承民俗的一种好方式。因此,构建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便豁然明朗起来。

2 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构建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需从三个方面着手:①特色数据库的平台建设;②泰州学派的历史、人物传记、核心思想、学派著作和现代研究资料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③泰州学派依托的泰州民俗的收集整理。

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内容的吸引力和平台的使用环境、软件应用的便利性及相关匹配技术的高低等是影响数据库访问量的主要因素。同时,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容量的大小、质量以及更新的速度始终是一个数据库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一方面要增强数据库内容的多样性,通过各种途径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内容更新(扩充)的速度。目前,我国许多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平台更新速度较慢、内容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访问量,从而影响了该特色数据库的后续发展。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的构建首先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做到赢在起跑线上,成为一个优秀、持久、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数据库。

2.1 数据库平台的建设

数据库平台的资源揭示类型多种多样,大体分为:文字型、图片型、流媒体型。其中文字型又有目录型、题录型、文摘型、全文型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往往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揭示。

由于泰州学派核心思想是以提倡“百姓日用”之道,所以该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内容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文、图、声、影这四个方面。数据库的平台资源揭示方式也就必须包含所有的三种类型,即以文字形资源来展示学派内容、民间文化和其他形式的民俗介绍;以图片形或流媒体形资源来展示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歌、民间曲艺等。同时,还要以便捷方式细分文字形资源。馆内有可查纸质资料的资源采用目录型和题录型揭示方式,标明纸质资源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出版者和出版日期,报刊资料则需标明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和卷、期等;对于学派或民间文化中重点学术则应采用全文型揭示方式。这样既减轻了数据库的负担,又提高了访问者的查阅速度。

img21

数据库平台建设示意图

(注:在特色数据库的“泰州民俗”这一大分栏中,将采取地区分类和民俗分类两种形式进行复分检索的方式,既可以由地区为主检索来查该地区的所有民俗,也可以由某项民俗为主检索来查该项民俗所涉及的地区。)(www.xing528.com)

2.2 实现特色数据库资源的共建共享

特色数据库资源的采集方式与普通数据库有所不同。普通数据库的数据采集一般是通过数据供应商的供应来实现,即在供应商提供的资源里选取自己数据库所需要的资源,然后进行批量购买。而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特别是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这类民俗类的特色数据库,它的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是散落在社会各地,其中有不少在个人手中,不可能通过批量购买来建成数据库,因此,只能通过“以馆藏资源为依托,兄弟院校资源为辅助,自建数据库为基础,用户提供来完善”的共建共享方式进行构建、完成。

目前泰州地区主要民俗文化一览表

img22

(续表)

img23

由于数据库的构建方式和泰州地区民俗的多样性,所以对数据库先期组建的框架要求就比较高,它要能适应后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例如:①以前未被发现的学派文章、人物传记;②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书、歌、曲、技艺等;③流失海外或民间的古老民俗文物的图片等。

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挖掘与民间挖掘相结合,针对不同民俗、不同用户预先设置各自的资源上传方式。由于民俗资源采集中会出现多种格式的信息,如文字、流媒体、图片和表格等,数据库的上传方式、组织管理、审核机制及工作时间是否合理,与访问者需求是否吻合至关重要。根据访问者的需求确定管理审核机制以及工作时间的范围,数据库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率,物超所值。

3 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泰州学派特色数据库是保护泰州地方民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保护、传承民俗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保护泰州地方民俗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泰州人参与进来,毕竟民俗的生命力还在民间。图书馆作为社会化的文化教育机构和文献信息中心,其立身之本是馆藏,只有建设与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广泛、动态的信息需求,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让全社会来了解、认知、喜欢上泰州的古老民俗。

参考文献

[1] 宋妙玲.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图书馆学刊,2008(1):31-33.

[2] 曾金胜.中国民俗的传承与遗失[J].时代潮,2005(z1).

[3] 李玲艳.试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4] 邓向阳.基于双边市场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平台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

[5] 陈安洲.国家图书馆建立竞争情报数据库平台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

[6] 叶艳萍.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分析[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5):4-8.

[7] 王燕萍.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以梅源梯田开犁节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19-21.

[8] 姚世言,孟桂荣.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情报探索,2010(2):110-112.

[9] 温琴.试论潮汕民俗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7):61-62.

(本文由作者与卜亨斐同志共同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