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通过领导力来实现教育理想

校长通过领导力来实现教育理想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通过领导力来实现教育理想随着信息化进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投入理解”来完成教育。我认为,校长主要的角色是领导者,其主要的作为在于实现领导力。对比上述关于领导和领导力的论述,我们同样不难得出:当代中国校长的主要地位是领导,其主要作为就是实现领导力。

校长通过领导力来实现教育理想

校长通过领导力来实现教育理想

随着信息化进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育,作为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中国,从21世纪开始,新课程逐渐向全国普及,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场所——学校,也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在中国,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校长,我们一直信奉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样一个信条。在新课程面前,其地位与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然对新课程改革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知识本位教育中的校长地位与作用

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尔文进化论牛顿的经典物理大厦等的建立,人类的文明成果、自然规律等逐渐以显性的知识呈现在世界面前。到了经典科学的逐步完善,人们普遍认为,知识的创造已完成,知识大厦已建立,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知识大厦里取出知识去解决问题,无怪乎培根说出了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也无怪乎1868年,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认为:学校是教师的集合体,是知识的仓库。教育的组织与方式呢?从夸美纽斯开始,班级授课制正式建立,“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思想出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将这种教育方式推向科学化,知识本位的教育宣告日趋完备,直到今天的中国教育

在这样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中,校长的地位是什么?

校长,“一所学校里行政、业务方面的管理者”,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情境中,校长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知识权威。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组织以知识为本位的学校课程,才有可能组织、指导学校的教育活动,才能成为教师的楷模。其次,校长应是学校的首席教师(chief teacher),也就是说他应是一位教育专家。有了这样的权威,他才可以选择正确的学校教育方式,而只有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知识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作为一名校长,由于是教育权威,教师对他做出的决定才会信任,即他不仅有权、还有信誉。我认为,在知识本位的社会里,这两点是校长之本,不然学校将会走向平淡。第三,在中国社会,他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学校是国家办的,但在中国,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办好一所学校不仅仅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他要与方方面面协调好关系,成为他们的好朋友。第四,他还应是一名企业家、一名管理者。有效的制度与管理方式是知识教育的基础,是知识教育高效的保证,校长必须根据学校的情况与知识教育有效性的特点,组织有关人员制定制度,并让教育目标在制度的有效执行过程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在知识本位的教育中,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教育的权威,是课堂内的首席教师,还应是社会活动家。只要校长在这几方面卓有成效,那他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校长,同样会实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校长理想。

二、面对新课程,校长的地位与作为

当人类社会跨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21世纪时,无论在知识上还是精神上,知识教育中的教师权威都在受到挑战!在知识上,由于信息化带来的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学生的知识大部分不再来自教师与学校。据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信息与知识只有15%来自学校与教师。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已无法认同教师的知识权威。在精神上,由于信息化带来了多元文化与价值观,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权威也不复存在,学生心中的精神偶像多姿多彩。教师权威地位的丧失必然会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消失。但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既要让学生自然成长,又要按国家、民族的意志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我们教师的地位何在?我们又如何作为?

所以,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发生了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本位!在中国,新课程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课程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的地位与作为呢?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投入理解”来完成教育。什么是投入理解?即教师融入到课程与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权威身份出现,而是以合作者、引领者的角色出现,是学生的精神朋友;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与教育规律,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方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作为合作者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形成新经验。

面对新课程,面对变革中的教育与变革中的教师,校长的地位与作为呢?我认为,校长主要的角色是领导者,其主要的作为在于实现领导力。

1.领导与领导力

美国著名的领导力研究专家约翰·马克斯韦尔认为:领导力即影响力。罗斯特认为:领导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为实现变革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多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美国形成一种关于领导力的通俗解释:领导力就是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赢得大批追随者的能力。

领导力研究专家加里·尤克尔(Gari Yukl)在《理解领导学》一书中也明确提出,领导者是通过“吸引人的愿景”,引发“追随者的努力”,并通过专业“训练与教导”,提高“追随者技能”来实现领导者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对当今中国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行为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新课程是基于学校,由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其教材、认识、政策、措施、队伍、教育模式、理念等均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发展、完善,并没有一次性成熟的设定模式。这无疑是校长与教师的一次教育变革“冲浪”。在这场革命中,校长的主要责任是什么?我们不难得出:是在学校里引领广大教师形成全新的教育愿景,并在这种愿景召唤下,通过学习、研究、反思,改变我们已有的教育习惯,形成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行为模式,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义得以发展。对比上述关于领导和领导力的论述,我们同样不难得出:当代中国校长的主要地位是领导,其主要作为就是实现领导力。

2.如何实现领导力

美国大部分州的校长标准主要如下:通过促使形成完善、引领全校教师学生分享和支持的学习愿景,促使每个学生的成功;通过提倡、培育和维护对学生和教师专业发展有益的学校文化和教学方案,促进每个学生的成功;通过对组织运作和资源管理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功;通过加强与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合作、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运用社会资源,促进每个学生成功;通过诚实的、公正和道德的行为促进每个学生的成功;通过理解,回应并影响更大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背景来促进每个学生的成功。

读了这段标准,我不清楚美国是先有领导力概念,还是先有这些校长标准,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些标准渗透着“校长是领导”这样一个特点,同样也可以看到,校长作为的过程就是实现领导力。下面,我根据多年的研究与校长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反思:

(1)形成与新课程思想一致的学校愿景(www.xing528.com)

愿景,可分为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对个人来说,愿景就是个人在脑海里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共同的愿景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学校愿景当然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组织愿景,特别是全校教师的组织愿景。

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次修炼》中精彩地分析了一个人对工作三种态度的区别:“遵从是没有共同愿景组织中的员工对上级组织仅被动的遵从”,即上级说什么,员工做什么;“投入是一种选择成为某个事物一部分的过程”,即员工为实现组织与自身的价值,自愿选择成为组织的一份子;“奉献是一种境界,不仅是投入,而且心中觉得必须为愿景的实现负完全责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共同愿景的形成不仅仅是学校有了一种全体教师共识的教育愿景,更重要的是让学校的员工自觉投入到这场教育变革中,而非被动地遵从,从而奉献于这场教育变革中。

共同愿景的建立一般有三种途径,即集成式、凝炼式、影响式。集成式是指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个集体,进而实现共同愿景的构建。凝炼式是把大家心灵深处的共同意象挖掘出来,并进行凝炼,进一步构建共同愿景。影响式主要是从个人愿景的影响来建立共同愿景。无论哪一种途径,建立共同愿景不能靠命令,不能靠规定,只能靠周而复始的沟通和分享。

在我们学校愿景形成的过程中,三种途径在共同起作用。

作为新教育思想,新课程的进入必然是影响式的,教师们怀着对教育权威的敬仰和对校长的信赖,他们会相信新课程,但新课程具有校本与人本的特性以及相对不成熟的特点,具有新课程思想的学校共同愿景的实现必然要通过凝炼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新思想进入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教育行为,吸收新教育思想,从而提炼出与学校共同愿景一致的属于教师自己的全新教育理念与行为方式。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能真正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有了这样的基础,学校的同行才可能志同道合,这样的集体才会是积极向上的。

当然,我们在文字表述上,学校的共同愿景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形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与新课程思想一致的学校愿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靠命令、靠规定就能成就的,要靠周而复始的相互沟通、反思、分享、总结而成,需要漫长而细致的工作。

(2)校长要成为一名真实的领导者

上文已提到,校长领导力实现的标志是有一大批追随者与强大的影响力,实现这样的领导力不仅仅要让他的追随者认同他所贯彻的教育思想,与他一起形成学校共同的学校教育愿景,还要认同他这个人,校长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主要包括:第一,他与教师同行,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在发号施令,他更多的是与教师们一起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反思、实践教育理想,而且,他发出的声音要来自教育实践,并能解答教师心中的困惑。第二,他是一名教育智慧的拥有者。有人曾问海伦·凯勒:“比生来双目失明更可怕的是什么?”她答道:“视力正常,却没有远见。”作为领导者,校长要有开阔的视野,教育智慧来自教育视野,不可能靠苦力干出来,也不可能闭门造车而成,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产品。第三,他是一名诚信之人。诚信首先表现在他是对自己、学校与他的同事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充满信心的人才是诚信的基础,只有这样充满信心的领导者才会感染他的同事,才会让他的追随者也充满信心。其次诚信还表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第四,他自律自强,让他的追随者看到一位对自己的言行有自律的领导者,而且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总是自强不息。

(3)校长要让他的同事与组织不断成功

我很认同《一封辞职信——成就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第六项修炼》提出的一个观点,现代社会需要“成就型组织”,只有组织的不断成功与成员的不断成功才能成就一个成功的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领导力。所以,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教师和组织的成功。

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不仅追求经济,更希望友谊、尊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在一所学校中,不仅有教导处、教研组等正式组织存在,还有由人与人之间感情等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存在。行为科学主义管理的代表马斯洛的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理论,非常深刻地说明教师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发展的需求。所以,校长应努力使他的同事成功,让教师们对学校有归属感,不仅能使正式组织健康发展为成就型组织,而且使非正式组织也走向成就型组织,从而使全校走向成功。面对新课程,教师在教育理念与行为上都与之有差距,所以,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校长更要注重教师在各方面的成功。成功不仅能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对新课程充满信心与期望。

(4)让学校成为教师与学生精神家园

精神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属性,只有人类才有精神。对一个人来说,精神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表现:其一表现在人的心理和情感上,这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基础;其二是人的道德和意识,这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状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其三是人的信念平和审美意识。但不同的人,由于经历不同,精神也不同。我认为,更大的不同是不同的人群群体具有不同的群体精神。如古代中国人的三个主流群体精神:首先是孔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及孔子本人的儒者胸怀;其二是老子主张的静虚淡泊、返璞归真的人生精神;其三是孟子提倡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救国情怀。在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样成为一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有人曾问,世界四大文明,为什么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间断?我认为,是中华精神维系着这种文明的发展与延续。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精神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或某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或者说人类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精神就说明了一个人的特征与素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群人的精神就反映出一个组织的特征与面貌。所以,当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学校精神时,学校就成为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家园。在平乐中学五年师生理解教育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体验过程中提炼出了“理解与博爱生命”的平乐精神。这种精神是平乐人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自我建构出来的,是广大平乐人生活、学习、交往的写照。从其内涵来看,“理解”本身就彰显着时代的自由精神,而“仁爱”是中国几千年民族精神的写照。在此基础上,平乐人清楚地提出学校办学思想“让平乐成长为一所充满理解与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型大家庭”。这种办学思想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精神的实现。

人所以为人,因为人具有精神。

教育本质是人的一项文化与精神活动,教育是离不开精神的!

当学校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内心精神世界之反映时,学校必然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校长不仅仅是一位思想者、教育实践的引领者、教师的同行者,更重要的是领导者,领导教师与学生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实现教师与校长自身的领导力。

(2008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