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有别于传统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有别于传统备课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有别于传统备课在外讲课的过程中,经常有人问我:新课程背景下还要不要备课?这种教育思想突出的是优秀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强调的是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故目标指向是分数而非人,更非所有的学生,应试教育就是精英主义教育的典型。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有别于传统备课

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有别于传统备课

在外讲课的过程中,经常有人问我:新课程背景下还要不要备课?如果需要备课,又该如何备课?我的回答是:第一,肯定要备课;第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肯定有别于传统备课。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育观的变化

本轮新课程改革是国家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展开,至今已有7年,我认为在教育核心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改变:

(1)课程思想的改变,即由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变为今天的大众主义教育。这里的精英主义不是指精英教育,而是指以少数所谓“优等生”为核心,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进而成为教育的牺牲品;“生产模式”追求整齐划一,追求“规模效益”,培养机械、苍白、无个性的“标准件”。这种教育思想突出的是优秀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强调的是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故目标指向是分数而非人,更非所有的学生,应试教育就是精英主义教育的典型。

而大众主义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的教育,不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而是丰富人性的教育;不是少数人取胜、多数人惨败的教育,而是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的目标指向是所有人的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造就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能够自立于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种教育更多地体现了人性,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

(2)课程范式的改变,由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变为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科学中心主义课程范式作为产业社会的产物,承担着产业社会的现实所必需的知识与教养这个双重的课题。所以其课程范式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强调“科学中心”,理性超越了人性;第二,强调教化(“共同教养”),教师与成年人成为学生的主宰;第三,把教育等同于训练,人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

而社会建构中心课程范式立足于以健全人格的建构为核心,是以新的知识观、学习观为基础的新课程文化的创造。所以其课程范式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强调“统整知识”(“跨学科学习”);第二,是强调“学习者的共同体”,而非灌输;第三,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范式的改变导致课程生成模式的重心转移。日本著名课程论学者佐藤学在他的名著《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今天的课程生成模式由“阶梯型”向“登山型”转移。所谓阶梯型就是指由课程目标——成就——评价,呈现为一元化、划一化;而登山型范式表现形式:主题——探究——表达,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3)教学方式的改变,由“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中心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的目标指向是知识的掌握,故教学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新课程教学是指向学生发展,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和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与教师同客观世界的对话——认识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身对话——伦理性实践。

了解了新课程的这些特性,我们再来看今天的教师成长与知识中心时代教师成长的区别。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成长特点

在知识中心时代,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基本修养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教师知识就是“本体知识”加上“教学方法”,教师成为教书匠。

但今天,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据一份调查报告,学生信息知识的来源大部分不是来自教师与教材,甚至认为只有20%左右来自教师与教材!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每18个月左右翻一番,人类的文明成果每5年左右翻一番,即学生今天的知识对他明天的生活也许是无效的!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成为必然,教师的成长与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图是根据我的实践与研究构建的现代教师成长图。

img11

在这张图中,我要强调的是:教师知识更多的是过程体验类知识。所以,教师发展呼唤:教师要学会在先进教育思想引领下,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方式。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

了解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范式、教学方式及现代教师的基本特性后,我们再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就容易多了。

1.为什么还要备课[1]

我们知道,所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是教学五环节中基础和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显得更为重要。

(1)备课首先是备人。根据新课程思想,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的教育,不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而是丰富人性的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才可能因材施教,才可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健康成长。

(2)从内容上来说,我非常赞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叶澜女士的观点: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备课就是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学科、自身的特点精心预设,这才有课堂进行中的动态生成。

(3)从方法上来看,我们要研究知识的特性与学生的个性,对教学的方法也要进行预设。(www.xing528.com)

(4)我们要认识到,备课是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好的备课一定是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规律、研究知识的过程,于漪老师就有一课五备的故事。这必然会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而好的备课又会带来学生的发展。

(5)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要对自己精心准备。只有教师的自信、理解、端正等才能带给学生一节课的生动、自信、理解。所以,每次进入课堂前,教师可以六问自己:今天课的教育价值观正确吗?今天课的准备知识丰富吗?今天课的教学法合适吗?今天自己是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天自己的情感丰富吗?情绪好吗?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不仅要备课,且更难备了。

2.备什么?

由于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而教材的知识学习只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载体,故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肯定不是传统的备教材。我认为至少要备如下几项:

(1)备学生

这是老生常谈的事,但新课程背景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知、情、意特点,即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要正确理解学生是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主体,故在备课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大量教学上的时间与空间;要理解学生是独立的、能动的人,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故在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思维与活动的余地。

(2)备内容

备课过程中,要明白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发展的载体而非目的。同样,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发展。故教师可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备好内容:其一,学习内容心理化,即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相联系。做好这项工作,会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源点,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学习内容问题化,促进学生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其三,学习内容活动化,即把学习设计成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活动使死的知识活化。其四,学习内容尽可能结构化,即形成学生一定的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结构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延伸。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记住:再好的备课也不可能把课堂内会发生的事全部考虑在内,更好、更多的教育故事会发生在教育过程中。这就是“精心设计,动态生成”。

(3)备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广义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自身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故我们在备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由这三者决定。

(4)备自己

学生的生命其实很不稳定、很脆弱,教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作用,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很好地发展下去,也有学生因此而一蹶不振。故教师备自己毫不比备内容、方法、学生次要。我认为至少每次进入课堂前,教师可以六问自己:今天的课的教育价值观正确吗?今天课的准备知识丰富了?今天课的教学法合适吗?今天自己是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天自己的情感丰富吗?情绪好吗?

(5)写反思

反思形成的认识在哲学上是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而间接认识往往是在直接认识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从而对今后的实践提供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写反思,就是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教育知识对教学实践作出一些理性思考,从而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进行修正和改进。那么,教学反思写什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写:本节课成功在哪?为什么成功?什么地方有待改进?改什么?为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教学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如何?等等。

3.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基本结构

在理清备什么的情况下,备课的基本结构就是形式化的东西,其价值并不大,且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不同的课程内容可写出不一样的结构。这里为文章的完整起见,提供我个人认为较普遍性的结构: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②教学内容的分析(知识的分类及教学方法的设计、重点难点的分析等);③课程资源的利用等;④教学过程的预设;⑤教学反思等。

其实,课是不可能备完整的,备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文本的备课也只是整个备课过程的一部分,更多、更精彩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是在教学过程中智慧动态生成的,这是无法复制的。

(2010年6月)

【注释】

[1]这里的备课若不注明,则专指一课时的备课、个人备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