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优秀城市精神的创造者、 传播者和体现者
上海对外开埠已有160多年历史,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让上海承担了新的历史责任,有了更快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形成了一种可谓之“海派精神”的城市精神。当历史迈入21世纪时,上海要建立世界级的大都市,面对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上海应以怎样的城市精神面向未来、面对世界?上海又为何必须形成优秀的城市精神?
精神(Spirit)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的成果。同时,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10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上海在物质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在此基础上,正逐渐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和根本价值的追求,是内化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法则,是体现城市独特风格的显著符号,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抽象理念。因此,城市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城市的文化精神。但无论从上海开埠100多年的历史来看,还是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历史来看,优秀向上、有个性的城市精神的形成往往滞后于城市物质发展,而落后的城市文化精神常常阻碍了城市物质的进一步发展。现在,上海正处于一种大发展阶段,优秀城市精神的形成不仅是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更是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作为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者,在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一、城市精神与教育
市民的理念和行为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神的,所以,怎样使全体市民把城市的精神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内化成为一种稳定的自然体现的精神,是进行城市精神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任重道远。
教育是什么?我认为,教育是能够导致生命交流的生命发展过程。它不仅具有使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还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功能。所以,教育对城市精神的形成可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它通过使人社会化,将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按城市精神的要求社会化,使之成为拥有优秀文化修养、高尚道德情操、正确人生观的人。其次,教育作为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承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在发展着文化,进而直接推动了优秀城市精神的形成。也就是说,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提升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还可通过教育自身直接影响、发展城市精神。从这层意义上说,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不仅应是优秀城市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也应是优秀城市精神的创造者,更应是优秀城市精神的体现者。
二、城市精神形成与教师的作用
美国著名师资培训专家D·约翰·麦金太尔(D.John Melntyre)博士在《教师角色》(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Teacher)一书中提出了多种教师角色,其中有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管理者角色、革新者角色、咨询者角色、伦理者角色等。再反思教育在城市精神形成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我们不难理解教师在优秀城市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下面结合平乐中学的一些教育实践,谈谈城市精神形成与教师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优秀城市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作为教育的主体成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另一教育主体成分——学生的交流与学习、创造,将优秀的城市精神传承下来,并结合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加以发展。这是教育的使命,当然也是教师的使命。
经过10多年的教育改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经过对平乐中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60%左右的学生全部或部分抗拒我们现行的教育和教师的教育行为,这部分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紧张,经常对别人的行为和言语处于误解状态,从而对自己有很深的自我误解。再看当今城市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相互攻击等不符合城市精神的现象和行为大量存在,归根结底也是由于这些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误解而产生。所以,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标志就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这样的“理解教育”,也许不能使我们的每个学生得高分,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不带有反社会倾向走向社会,而是带着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心态走上社会。
“理解”是什么?“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实现生命意义。我们可以认为,“理解”是德行,因为当正确的理解观以一种意识存在后,就成为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内在力量,对外又表现出对他人和自己的一种大度和宽容,使得生活更和谐。“理解”又是智慧,因为理解结构中的主体与对象又是密切联系和不断变化的,要达到理解需要主体的智慧,具有理解意识和能力的人则一定具有很高的智慧。“理解”还应是一种创造,因为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都具有历史性,两者之间的历史距离决定了任何理解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地把握理解对象,这意味着“理解”就是理解对象的“视界”的突破。(www.xing528.com)
“理解”既然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秀的智慧,是一种独特的创造,那它自然就应该是我们这座城市应该拥有的精神品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相互、自我的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素养,从而为优秀城市精神的形成作出贡献。
5年来,平乐中学教师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在研究、学习、实践中形成了“理解”理念,努力探索理解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和挖掘“理解”丰富的内涵,形成了20多种行之有效的理解教育策略。初步建设成功理解道德场,使平乐师生在这种“理解场”中逐渐走向理解,也使平乐中学从一所相对薄弱学校变成一所赢得社会高度信赖的优质学校,成为新时期“上海教育改革的一个成功典范”。同时,这种由平乐中学师生创造、倡导、传播的“理解”学校精神也由受之教育的学生对城市产生了作用,还由学校这个小社会直接作用于城市这个大社会,对周边城区良好城市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故教师能成为优秀城市精神的创造者、倡导者、传播者。
其次,教师应是优秀城市精神的体现者。
在平乐中学,5年的理解教育,纷至沓来的专家和来宾一致认为,平乐中学的变化源自理解,终极目标是人,其中平乐教师变化最大。平乐中学的教师还是三年前的教师,但他们在学习、理解、研究、创造中使自己拥有了理解的美德和智慧,他们不仅学会了包容别人的优点,还学会了包容别人的缺点;他们学会了欣赏别人的同时也欣赏自己;他们知道喜悦需要有人分享,成功需要有人欣赏,烦恼需要有人共担,失败需要有人慰藉……
也有人认为,平乐中学教师身上体现的最大特点是“爱”。当教师意识到“中学阶段是人生旅程中一个特殊的驿站”,“人类生命的三个基本维度(生理、心理、社会)突然间膨胀起来”的时候,平乐的老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爱发明了“理解室”,让孩子们的怨气有了发泄的地方,情感有了倾诉的对象,我们的这种教育发明被美国“Dis-covery Channel”拍成电视短片《生命的脉动》(Living Pulse)在全球放映。这样的教育创造在平乐层出不穷,写成论文的有20多种教育策略,未成文字的数不胜数。平乐的老师更是用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与爱让学生在理解中成长。如沈明娟老师,与一群不归家的“游子”为友,不知放弃了多少休息日,垫上了自己的工资,与其他教师一起让他们享受“家”的关怀……他们是“理解”的化身,他们是体现优秀城市精神的典范。
正是由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正是由于师生的合作理解,初三(4)班的同学眼中的平乐中学精神是:
一种心灵沟通,真诚理解的精神;
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协作的精神;
一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种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
一种辛勤耕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所以,在上海优秀城市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是有作为的,也必须有作为!
(2006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