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离不开精神,教育缺少精神教育的表现

教育离不开精神,教育缺少精神教育的表现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认为,不管是中国教育的外在表现还是其内在本质,中国教育最缺失的却是精神!人类精神的存在,是以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为最高目的的。事实上,广大教师对教育精神及精神教育认识模糊、不重视。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注重科学认知外,更应提倡精神的教育,从而实现人的教育。从其内涵来看,“理解”本身就彰显着时代的自由精神,而“仁爱”是中国几千年民族精神的写照。

教育离不开精神,教育缺少精神教育的表现

教育离不开精神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无论是认知理论还是本体论,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直到今天,你若细细地研究一番,会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定论。有所谓“内在说”、“外铄说”,也有所谓“主知”、“主情”、“主意”、“主美”、“主德”诸学说,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在诠释着教育。在中国,我们今天的教育究竟走向何方?若我们去研究一下现在时新的上海市“二期课改”,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方向则试图在综合“主知”、“主情”、“主意”等学说,又试图将知识的传授与体验完美结合起来。我们若走进中国教育的真实,则会发现,中国教育仍被“主知”派所统治。

但我认为,不管是中国教育的外在表现还是其内在本质,中国教育最缺失的却是精神!

人们也许感到不解,一个最讲精神的国度,在教育中为什么最缺少精神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精神。

精神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属性,只有人类才有精神。对一个人来说,精神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表现:其一表现在人的心理和情感上,这是人精神存在的基础;其二是人的道德和意识,这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状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其三是人的信念平和审美意识。

但不同的人,由于经历不同,精神也不同。我认为,更大的不同是不同群体的人具有不同的群体精神,如古代中国人的三个主流群体精神:首先是孔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及孔子本人的儒者胸怀;其二是老子主张的静虚淡泊、返璞归真的人生精神;其三是孟子提倡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救国情怀。

在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样成为一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有人曾问,世界四大文明,为什么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间断?我认为,是中华精神维系着这种文明的发展与延续。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精神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或某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或者说人类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本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个人的精神就说明了一个人的特征与素养。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神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但我们的教育最缺少的却是精神教育!我认为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没有一定的精神。如果有人问,中国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创新精神,有人会说是仁爱精神,有人会说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着这些精神,让人不知何为我们社会主义教育要倡导的精神。这种概念混乱的结果是没有一定的精神。

其次是没有表现人本身需求与发展的精神。中国教育现在流行的各种精神重要吗?都重要,但并没有反映人自身发展所需求的精神。我非常赞同王坤庆教授提出的人的精神本质是自由。人类精神的存在,是以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为最高目的的。“自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思想自由,第二是选择自由,第三是信仰自由,第四是审美自由。当然这些自由不是空洞的精神自由,对人类而言如此,对个人来说同样如此。康德的“自由”、费希特的“自我”、黑格尔的“自律”,绝对脱离不了现实的历史条件,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才能成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才有意义。

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强调的是划一性和社会性(自由虽然受社会的制约),即使你可以看到一种所谓的学校办学自由——特色,但它彰显的是真正的自由吗?非也!如学校搞排球运动,人人打排球;学校搞美术特色,人人去画画等等,它彰显的是校长的自由,更可能是上级领导的意志,从而使广大学生失去了自由!他们只能唯命是从,只能去学大部分人不喜欢学的东西。他们的自由就在某些人或某些团体的自由中被扼杀了!(www.xing528.com)

再看我们教育的核心阵地——课堂。虽然我们倡导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学生学习的自主,但这样的理想实现了吗?“一言堂”、师道尊严、反复做无用的习题,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与课本上,课堂何来自由?学生又何来自由?精神的本质没了,何来精神教育?再看最能体现教育精神的德育。不说现在有些人对德育的不重视与德育自身的混乱,就说目前有些德育的内容与途径:单调、死板,与学生实际距离大,无差异性、无选择性与针对性等,这些现象同样很难使真正的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缺乏对教育精神的认识。近期,我受邀担任某省一所一级重点中学德育副校长的招聘评委。我发现,在这些教育资力不低(具有省二级重点中学副校长任职资格)的应聘者中,对学校教育精神的认识停留在“帮助”、“爱学生”、“为人民服务”等层面上,更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认为学校教育精神就是让学生考高分,被名牌大学录取。事实上,广大教师对教育精神及精神教育认识模糊、不重视。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社会主义式的、中国式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实现必然会导致人们“至善”的实现。从而使现代人在物质与精神的二元价值导向下能够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通过对自身的不断改造和提升,使人类并且使自己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准。

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物质价值为主要导向的时代,我们更应注重精神导向。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注重科学认知外,更应提倡精神的教育,从而实现人的教育。

在精神教育的方式上,我们要反对那种把正确的或高尚的精神理念或精神信仰当作教条向学生“灌输”的做法,这种做法除了获得“用无智慧的说教去理解智慧,并最终使智慧褪色、变味”的结果外,别无他效。根据现代教育的特征,我们认为,教育者应在充分理解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精神生活空间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去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通过课程改变、学科教学及多种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形式或活动,去培养、提升并铸造学生的精神。

上海市平乐中学在五年师生理解教育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由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体验过程中,提炼出了“理解与博爱生命”的平乐精神。这种精神是平乐人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自我建构出来的,是广大平乐人生活、学习、交往的写照。从其内涵来看,“理解”本身就彰显着时代的自由精神,而“仁爱”是中国几千年民族精神的写照。在此基础上,平乐人提出了清晰的学校办学思想——让平乐成长为一所充满理解与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型大家庭。这种办学思想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精神的实现。

人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精神。教育本质是人的一项文化与精神活动,教育是离不开精神的!

(本文是作者于2006年5月为上海市平乐中学《理解教育文集(三)》所撰写的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