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城市高校:发展与误区
中心城市高校是由中心城市主办的普通高等学校,也称为市属高校。其办学主体是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市主管并投资,以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培养当地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各中心城市重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城市高校兴起于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改革春风诞生的中心城市高校一经产生,便获得迅猛发展。其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和突出的办学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中的绚丽亮点和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心城市高校在20余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经历了创办、快速发展、调整等阶段,现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时期,一批如上海大学、青岛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江汉大学、大连大学、沈阳大学等中心城市高校从中脱颖而出。它们牢牢抓住本地经济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通过不断的合并、扩建,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办学层次也得到提高。它们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高专、高职教育为主的中心城市高校,它们的所在地一般为特大型中心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经济发达中心城市;管理模式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学科拥有为多科性或综合性。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这样一批中心城市高校的定位问题。
在讨论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定位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谈谈人们对中心城市高校定位认识上存在的两个误区。伴随着中心城市高校的成长,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心城市高校的发展:一是要不要办的问题;二是如何办的问题,即到底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其实质就是如何定位的问题。前一个问题已经在中心城市高校的办学实绩面前自行消亡,而后一个问题却仍然困扰着中心城市高校的发展。现在对后一个问题存在着两种明显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中心城市高校不应办本科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只能办高职和高专教育。这种观点主要来自部分管理层和一些传统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认为本科及更高层次的教育应由部、省属高校承担,中心城市高校承担高职、高专任务,以形成合理的高校布局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心城市高校不应也没有条件和实力办本科和大学。这种在当前很具代表性的观点看似合理,实则有失偏颇。因为它忽视了中心城市高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忽视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地方高等教育的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忽视了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误区之二:中心城市高校都应办本科教育,最好都办成本科院校。这种观点主要来自中心城市高校内部和一些中心城市高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现在一些中心城市高校及所在的地方政府不顾自身条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求生存求发展的名义盲目追求学校的升格,以为学校升本了,才是解决生源、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其实他们忽视了质量和特色才是学校生命力的关键。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升格热,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学院改大学,这种升格热的持续升温是极其不正常的。不同的学校安于各自的定位和层次,并在本层次上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样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盲目的攀高,只会导致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质量也难以得到根本的保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只有各守其位,各尽其责,才能有利于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对中心城市高校的定位而言,我们的观点是,除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外,大多数中心城市高校都应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
二、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定位: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校的主办者和承办者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高校的正确定位对于高校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正确定位不仅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学校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涉及高等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而重大的问题。同时,高等学校的准确定位和谋求发展带来的动力,将在高等教育内部形成适度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整个系统的活力,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定位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内涵来看,一般包括:
1.层次定位。定位选择:研究生、本科、专科、多层次等。
2.类型定位。定位选择: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3.学科定位。定位选择: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等。
4.人才定位。定位选择: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职业型等。
5.面向定位。定位选择: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性等。
6.水平定位。定位选择:一流、著名、知名、一般等。
另外,还有特色定位、规模定位、形象定位等等。
根据高等学校定位的内涵,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办学实际和发展可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除了极个别的中心城市高校外,大部分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一般可定位为“立足中心城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适当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或多科性高等学校。”其详细定位情况见下表:(www.xing528.com)
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定位情况表
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以不同于一般中心城市高校的崭新定位呈现于世人面前,有着其历史的必然:
1.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崭新定位的直接动因。
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所在地一般为国家特大中心城市,它们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为了满足其向国际性开放性现代化城市迈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需求,需要有一所自己的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成为本地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本地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成为本地解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重大课题的重要依靠力量。以江汉大学所在的武汉市为例,武汉市作为我国特大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潜力。早在1996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提出,要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文明程度高、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型城市。“十五”期间,武汉市将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科技教育中心。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武汉经济区,可望成为我国继兴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武汉市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对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层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全市需要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本科生以上水平占90%以上,与实际可供毕业生的比例尚存较大差距。同时,武汉地区虽然部、省属高校众多,但是紧俏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和社会急需人才却要不来,留不住。因此,合并后的新江汉大学定位在以本科教育为主,不仅是实现武汉市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目标,适应经济社会,调整人才学历结构的要求,也是提高武汉市教育程度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愿望的要求。新江汉大学在努力办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优势专业,争取建立硕士点,目前已有11个专业获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争取承担部分研究生教育任务。这样既可以满足武汉市行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三资企业对大批高层次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形成,迅速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另外,学校原有的高职一块,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型、技艺型、操作型的实用人才,以适应地方社会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更能把握市场的脉搏;其培养的学生,作为地方的子弟兵,更愿意留在家乡、服务家乡、贡献家乡,也更容易融于当地社会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具有其他部、省属高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合并,办学实力的增强,为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崭新定位提供了现实可能。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始于8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之后进入了加大力度、加快进程、全面推进的新阶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指导下进行。迄今为止,全国共有766所高校经合并调整为314所,其中普通高校288所,成人高校26所(其中又有数所高校经历了再次合并,本数据未进行处理,数据来自教育部网站)。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关键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中心城市高校通过合并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实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作为地方高校,为适应地方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一般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综合性较强。它们在办学过程中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加上与同一地区高校合并、共建等因素,它们的实力大增,无论是在校园面积、设备建设还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已具备举办多科性甚至综合性大学的条件。由于这部分高校有着长期办本科的经验,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和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中也有教师被外校聘为研究生导师。不少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为迎接新一轮的发展还引进了一批博导、硕导,甚至院士,如果让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承担部分研究生教育,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培养一批适应地方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术人才,还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地方宝贵的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促进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3.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天然联系,是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崭新定位的有力保障。
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是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它们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地方离不开学校的人才支持,学校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全方位支持发展自己。各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均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方面以及人、财、物上给予大力倾斜,这为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如武汉市为把新江汉大学“办成与武汉市特大中心城市地位相称的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高校”,举全市之力,将新江汉大学易地迁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征地1626亩,建筑面积33.61万平方米,投入了8亿资金进行建设。同时,市人事局还专为学校引进高级人才出台相关政策并拨出专款,市财政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划拨了3000万专款。现在的江汉大学已成为武汉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4.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为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崭新定位提供了借鉴。
从现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来看,美国是高等教育十分发达又是给我们启示最多的国家,美国的高校按学校的重点任务和培养学生的类型划分,大体可划分为:(1)研究型大学;(2)博士授予权的大学;(3)综合性大学、学院;(4)文理科院校;(5)社区学院。另外,从经费来源和领导关系划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州立的和私立的。以前,一些研究者往往把中心城市高校比作美国的社区学院,事实上,社区学院一般进行两类教育:一类是转学教育,开设的课程与本州内各所授予学士学位的公立大学前两年的课程基本相同,以便于学生学完后转学到那些大学继续攻读学士学位。另一类是职业培训教育,开设的是直接为就业做准备的课程。所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中心城市高校,特别是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与社区学院并不尽相同。相反,美国的州立大学(学院)却能给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更多的借鉴。它们的办学思想非常明确,学校的一切都要为本州的发展服务。从学校规模、专业设置、教学思想和方法、学制和学位授予到毕业生就业,都要从本州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来考虑和落实。这类学校一般都是四年制本科,毕业生主要取得学士学位,一批学校开设硕士学位的专业,少数院校设有博士学位专业。教授们的本职工作是搞好本科教学,不追求做高深的研究工作,学校也对教授不作这方面的要求。教授们安心教学工作和为社会服务、咨询的工作,因此本科的教学质量并不低于第1、2类大学。在专业设置和学制方面,这类学校比较灵活,除了本科主体外,还设有一些短学制专科,以适应地方上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为社会服务、咨询工作在州立院校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们在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中,除可从服务中获取报酬充实学校经费外,也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扩大眼界和知识面,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州立大学(学院)的经验无疑可为我们办好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5.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发文批准,是对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崭新定位的肯定。
事实上,近几年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重新组建或新建的这批中心城市本科高校都是经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的,其现有定位也是在教育部的批文中明确确定了的,其表述基本为:“多科性本科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当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任务”。这既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崭新定位的认可,也是对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办学成绩的肯定和鼓励,更为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将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教育部对于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定位是实事求是的,也是科学合理的。
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办综合性、多科性大学或学院,不只是中心城市高校简单意义的在层次上的升格,也是中心城市高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突破,是中心城市高校20年来办学成果的重要体现。综合性、多科性大学或学院虽然不是也不应成为中心城市高校的主流,但它无疑是中心城市高校办学上的有益尝试,代表着中心城市高校的又一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