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

——对全国72所高校校长的问卷调查报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张 婕 王保华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大批原属中央有关部委的高等院校划归地方政府管理。截至2002年,中央部门所属的普通高校从367所减少到111所,缩减比例达70%。在目前全国1396所普通高校中,有1285所为地方政府所属,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因此,我们在关注一流大学建设,关注进入“211”、“985”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还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地方院校。可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的重任。目前,地方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和主体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从整体上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水平。因此,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战略发展,以及社会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而要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战略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等问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重点资助的“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采取自愿、不记名的方式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学习的第23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全体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能够为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提供政策方面的建议和咨询意见。

一、目前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

(一)基本情况

本次回收的72份问卷有11份来自直辖市,35份来自省会城市,26份来自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城市。

1.管理体制与学校类型

在参与调查的校长书记中,多数来自省属高校,占75.71%。10%来自教育部所属院校,4.29%来自其他部委所属院校,10%来自地方政府所属院校。就学校类型来讲,其中研究型大学占7.14%,研究教学型大学占41.43%,教学型大学占31.43%,专科型学校占20%。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将偏重于省属高校和以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为主的高校。

img20

2.投资体制

从投资体制上来看,58.82%的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地方政府,其次为中央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以自筹为主的只占9.41%。从经费的到位情况来看,只有15.94%的高校经费可以完全到位,68.12%的高校经费可以达到基本到位,还有10.14%的高校经费难以到位,5.8%的高校经费不能到位。本次涉及高校的管理体制有85.72%的高校归属省教育厅和地方政府,但在投资体制上以地方政府拨款为主要来源的高校仅占58.82%,说明省教育厅和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重视和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一般来说,地方高校,特别是地级城市高校,受历史和其他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较低,教育经费融资投资机制不健全,导致其发展速度和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大中城市的高校。因此,保证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特别是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的投入,对确保地方高校稳步健康地发展,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经费到位情况

从统计的总体情况看,高等学校经费到位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完全到位和基本到位的分别达到了16%和68%,难以保证和不能保证的占10%和6%。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地级城市高校经费完全到位或基本情况是最差的,为72%;而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已达到了90%,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地级城市高等学校没有受到地方政府应有的重视,并得到相应的发展经费。

img21

img22

(二)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学状况

img23

学校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的。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和学生、校舍、仪器和图书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1.办学条件

从总体来看,目前尚没有人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是很满意的,比较满意的为50%,不太满意的为44%,很不满意的为6%。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对办学条件很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地级城市高校,达到12.5%。

下面仅从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两个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方面来窥视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

img24

教学仪器设备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育部规划司委托的“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研究项目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与1998年相比,高校规模几乎翻了一番,而全国本科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13.5元下降为10.3元,增长率为-24%,但仍然达到了教育部于1996年颁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要求,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仪器设备基本上保持了与学生规模同步增长的速度。从本次调查问卷来看,1.41%高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先进适用,67.61%的高校可以做到基本适用,有25.35%的高校的教学仪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需要,还有5.63%的高校急需更新教学仪器设备。通过分地区统计,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直辖市、省会城市,还是地级城市,都有30%~40%的高校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或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教学需要,说明高校更新教学仪器设备的任务还很重,加强高校这部分资金的投入,对于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以说意义重大。

img25

目前,由于我国学术图书总供给量不足,导致多数本科高校,尤其是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的生均藏书量近年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划司委托的“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研究项目的调查表明,2001年与1998年相比,全国本科院校生均藏书量由115册下降到70册,增长率为-39%。在本次调查中,没有高校表示本校的图书资料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但表示能比较好地满足和基本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的高校达80.28%,有19.72%的高校的图书资料尚不能满足教师学生的需要。从分地区的统计来看,直辖市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的高达40%,而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高校分别为11.43%和23.08%。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直辖市的高校,地处政治经济信息高速发达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对获取的信息量有更高的需求,而学校图书资料无法同步增长,不能满足其需求,导致比例较高;其次是满足与不满足不是一个客观的量的标准,而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感觉与原有的心理期望值密切相关,同等水平下,心理期望值低就容易满足,而心理期望值高就容易失望。一般来说,人们对直辖市的高校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期待,也就更容易产生不满足的心理感受。但高等学校图书资料日趋紧张,出现总体资源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这部分的经费投入,增加藏书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借鉴国际通行的高校图书馆藏书量的规定标准,即按学科数量确定其藏书量标准,形成高校藏书量的监测指标。这样,既可以科学地确定馆藏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也可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率

img26

2.教学状况

(1)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更注重区域性需求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如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开展了短期性、社区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一些高校与当地的现代企业共同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和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培训中心。随着产业结构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一些地方高校在资金来源、专业构成、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学生群体构成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建立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因此,工业发达地区、商业发达地区、农业发达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结构应不同,特色专业设置应不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应不同。本文仅从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分析高等学校的教学状况。

从统计结果来看,专业设置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占到近86%,其中省会城市高校所占比例最高,为88.57%。关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在结构的合理性、针对性以及突出办学特色方面,74.29%的校长认为本校做得比较好,15.71%的校长认为本校做得不太好,没有认为做得很好和很差的。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省会城市高校在专业设置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方面,比例最高达到88.57%,但在课程设置诸方面做得不太好的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占32.35%。这说明省会城市在专业设置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针对性,进一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对课程内容的评价上,66.2%的校长认为学校的课程内容在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方面做得比较好,33.8%认为做得不太好,且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在比例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img27

在学校所选教材的适用性方面有一个很有趣的的现象,即直辖市的高校存在着“两头高”的特点:教材的先进适用与不能很好适用的比例直辖市都高于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又高于地级城市。从常理来看,直辖市有着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完全可以根据科学技术发展选择先进适用的教材,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一是由于评价标准属于心理量,不同环境中对适用产生不同的标准;二是教材更新跟不上,有能力更新教材的人顾不上编教材,而编教材的人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img28

(2)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面,我们从图中可以发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与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完全成正比。如直辖市高校多媒体教学很普遍的仅占10%,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达到20%;而在省会城市多媒体教学很普遍的达到了14.71%,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仅占5.71%;省会城市高校多媒体运用不太普遍和很不普遍的占47.06%,直辖市高校占40%,但省会城市高校教学有灵活性的比例为77.13%,而直辖市高校为70%。从这个数据当中可以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并不是惟一的途径,教师对知识结构的占有程度、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前沿信息的吸纳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影响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因此,在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应注意不要单纯地为使用而使用多媒体,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突出实际的教学效果方面下功夫。

值得重视的是,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有40%左右的高校多媒体教学还不太普遍,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还有3%左右的高校多媒体教学还很少。因此,我们的高校在重视硬件建设中更要注重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需要认识到,现代教学技术有助于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便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但要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最最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

从以上分项来看,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满意率与其他地区高校的差别并不明显,这同地级城市高校对办学条件不满意率最高的结论并不相符,这说明,地级城市高校对调查的各分项还是比较满意的,而包含在办学条件之中、但尚未调查的分项,如校舍及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学生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对办学条件整体的满意率。

img29

(三)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情况

1.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高校只有始终将知识进步与科技发展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既当做一种社会责任,又视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才能实现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统计结果来看,高等学校和地方的关系总体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近90%的高校与当地的社会关系很融洽和比较好。这种融洽和比较好的关系一方面说明当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地位的认可和对高等学校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高校在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的内容更能说明这一点。

在评价“本校对当地经济建设起怎样的作用”时,30.43%的校领导认为学校对地方的经济建设“很有帮助”;62.32%的校领导认为“有一定作用”;只有4.35%和2.9%的校领导认为“没什么帮助”和“说不清有什么作用”。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的作用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高等学校完成大学的使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各高校还是很重视这方面工作的。在评价“当地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支持环境”时,结果就有些不对等了: 4.41%的高校表示很满意,57.35%的高校表示比较满意,35.29%的高校不太满意,2.94%的高校很不满意。这种心理上的不对等,有可能是导致高校与当地社会关系不融洽的重要原因。在高校付出努力、作出贡献却没有得到预期回报时,必然影响其进一步努力的程度和方向,而高校一旦偏离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必然失去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www.xing528.com)

作为地方高校要明确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很好地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并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才能吸引好的生源,并获得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力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清晰地意识到,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发挥人才高地和知识高地的优势,才能够加快当地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地方高等学校的支持力度,将高等学校办成知识的扩散源、技术的传播源、创新的孵化源。

大学发展与地方的依托分不开。大学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要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依托于地方提供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大学的发展正是在地方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不断汲取养分、创造知识、培养人才、转化成果,逐渐壮大和充满活力。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高校中,对支持环境的不满意率呈上升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随行政级别的降低而降低。因此,在省会城市,特别是在地级城市,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在振兴地方经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相互支持、共同奋斗,实现地方和学校的双赢。

2.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从统计结果来看,近几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在急需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梯度。直辖市对博士和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最高,为36.36%,其次是硕士;省会城市对硕士的的需求最高,为45.95%,其次为博士和本科,再次为专科;地级城市对本科的需求最高,为42.31%,其次为硕士、博士、专科及专科以下。说明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也是有差异的,所谓人才,并不是层次越高越好,而是适用且略偏高为好。据统计, 2001年全国城镇企业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例仅为3.5%,上海也仅为6%~7%,而发达国家高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40%。因此,地方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打造品牌,满足当地社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急需人才的专业方向来看,直辖市、省会城市与地级城市比较没有明显差别,直辖市在外语、法律人才需求方面较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略高。总体来看,急需的专业人才分别为理工(68.49%)、经济(68.49%)、管理(57.53%)、法律(39.73%)、外语(38.36%)、旅游(32.88%)、农林(28.77%)、医学(24.66%)、师范(20.55%)。大家对地级城市最急需的专业人才的估计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理工(60.27%)、经济(42.47%)、管理(36.62%)、农林(32.88)。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与地级城市高校自己的估计有所不同,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估计地级城市急需理工人才的高达60%和70.22%,而地级城市仅为46.15%;而在经济、财会、外语、法律、师范等人才需求方面地级城市又明显地高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估计。这种估计的偏差,实际上说明我们对地级城市人才需求市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还有距离。

img30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虽然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但由于地区之间人才供求结构的不平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据教育部统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如果我们的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成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上,不仅实现了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为地级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mg31

(四)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1.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解决了部门办学、条块分割而导致的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问题;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促进了多学科融合,提高了办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那么,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从总的统计结果来看,47.83%的高校认为教育部对地方高校的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34.78%的高校认为教育部对地方高校的管理缺乏指导;14.49%的高校认为干预过多;2.9%的高校反映教育部工作没有涉及到地方高校。从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高校分别来看,“具有指导作用”的百分比逐级下降,而“缺乏指导”的百分比逐级上升。这一结果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是教育部出台的高教政策的针对性,是否考虑直辖市等发达地区高校的需求过多,而考虑不发达地区高校的需求偏少;二是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方面,渠道是否畅通、工作是否到位,教育部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到高等学校当中去。

在回答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以何种体制为好时,不同地区高校有不同的看法。有50%的直辖市高校认为以地方政府管理的形式为最好,其次为共建(30%)、省教育厅管理(20%);省会城市44.44%的高校认为以省教育厅管理为最好,其次为地方政府管理(30.56%)、共建(22.22%)、国家部委管理(2.78%);而地级城市42.31%的高校认为以省教育厅管理为最好,其次为共建(26.92%)、地方政府管理(19.23%)、国家部委管理(11.54%)。这一结果同地方政府和社会形成的对高校支持的环境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地级城市高等教育主要应由地方政府承担(正如多数直辖市高校的观点)。但出于地方政府在政策水平、经济实力、支持力度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由省教育厅管理会更好一些(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多数高校的观点)。由于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对地方政府及社会的支持环境满意率最低,因此更不信任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共建,甚至还有11.54%的地级城市高校希望划归国家部委管理,这一点特别值得地方政府思考。

img32

img33

2.地级城市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在地级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上看法比较一致。“教育经费紧缺”是首要问题,占79.45%,其中74.14%的将其列为最主要问题;“教师流失严重”位居第二,占43.84%;“管理体制不顺”居第三位,占32.88%;“学生生源不理想”居第四位,占24.66%;“专业设置不适合市场需要”居第五位,占21.92%。

img34

从不同地区高校来看,有共性的问题,也有独特性的问题。经费短缺问题是各高校所共有的问题。但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的比例要高于直辖市高校近20个百分点,说明较直辖市高校来说,其他地区高校的经费短缺问题更加普遍。这与相关研究和人们的经验是一致的,即越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对高等教育的总投入水平就越高,高等教育经费相对就多一些;越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高等教育经费就越少,短缺就越严重。长此以往,其后果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地级城市作为经济不很发达的中小城市,在国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高校不能取得地方上的财政支持、加大横向联合办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学校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在下大力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更应关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以保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促进我国各地区的平衡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应该看到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抢时间、争速度、要效益,都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占有了人才就等于占有了市场,在人才培养方面投资是最大收益的投资。而作为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必须主动服务于社会,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赢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做到高等学校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携手共建,才能达到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共赢的战略。

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建设者,关键还在于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级城市高校教师流失严重的比例高于直辖市和地级城市30多个百分点,达到65.38%。如果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优秀教师,都流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大中城市的高校,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从何提高?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建设者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因此,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为培养而培养人才的观念,意识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使用,使其产生效益,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学校发展还比较困难的时期,也要尽力保证教学人员具有比较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生活环境,并为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一点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级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地级城市高等学校急需改善的方面

从问卷来看,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普遍认为改善经费投入是最主要的方面,占65.75%,其中62.5%将其作为最急于改善的方面;排在第二位的是加强教学管理,占60.27%,其中63.64%将其作为最急于改善的方面;排在第三位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占20.55%,其中60%将其作为最急于改善的方面;排在第四位的是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占60.27%,其中26.67%将其作为最急于改善的方面。

img35

从图中可以看到,地级城市高校最急于改善的方面是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与地级城市高校经费投入到位率低、对办学条件很不满意率高是一致的。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增,带来校舍紧张,基础建设任务加重,使许多地级城市高校处于加紧进行硬件建设时期,而无暇在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班子建设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对软的方面下功夫。

教学管理在地级城市高校最急于改善的方面排在第二位,说明地方高校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地级城市高等学校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就要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区域性需求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只有这样,地级城市高校才有出路。

3.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

在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高校对地级城市高校的主要任务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排在第一位的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有实用技术的建设者”,占75.34%;第二位的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占47.94%;第三位的是“加大与当地企业界的研发工作”,占32.88%;第四位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占24.66%;第五位的是为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做贡献,占21.92%。

关于“目前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统计结果表明:62.86%的高校认为,地级城市高等学校所起的作用“应该很大,但尚未完全发挥”。可以说,人们普遍对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寄予厚望的,但目前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发展状况还不令人满意。

img36

在对这个问题的评价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23.08%的地级城市高校认为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持这种观点的省会城市高校仅为2.94%,直辖市为0; 11.54%的地级城市高校认为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而持这种观点的省会城市高校为5.88%,直辖市高校为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是作为旁观者观察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只有到这种作用已经充分显现甚至显现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被感受到。因此具有一定的后效性,即“已经发挥很大的作用”或“始终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而作为行动者的地级城市高等学校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和将要做的一切,更早地认识到这些工作将对或不会对当地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因此这种评价就包含了一定的前瞻性,即“照目前情况发展,地级城市高校正在发挥和将要发挥很大的作用”或更早地意识到“将不会发挥什么作用”。

4.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学校类型方面

从问卷结果来看,主张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发展以“不苛求整齐划一”的人最多,占46.38%;主张应以“多科性为好”的人位居第二,占34.78%;主张建成“综合性的为好”占13.04%;主张以“单科性为好”的占5.8%。在“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发展方向”问题上,43.84%的人认为应办成“教学型大学”, 31.51%的人认为应建成社区学院,30.14%的人认为应坚持办专科学校, 12.33%的人认为应办成研究教学型大学。这一结果说明,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学校定位要符合自身发展实际,要适应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以培养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但更应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可以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更应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只要地方高校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单科性、多科性、综合性,还是研究教学型、教学型、专科学校、社区学院,都将是一所很好的高等学校。

img37

(2)办学层次

就目前情况来看,地级城市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58.9%),其次是专科教育(49.32%)、职业证书培训(30.14%)和研究生教育(5.48%)。具体来说,在研究生教育层次,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高校认为地级城市高校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为0,只有15.38%的地级城市高校表示是以研究生教学为主。在对“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应重点发展哪一层次的教育”的统计中发现,大家对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的期望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惟一的变化是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教育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职业证书培训除省会城市外,其比例都有所上升。这说明,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职能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单纯的学历教育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技能的需求,而开展职业证书培训是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技术的不断提高的最佳途径。因此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办学将向着学科灵活、层次多样、实用性强的方向发展。

二、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初步提出以下建议:

1.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在教育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以地方政府为主或省地共建的形式为好。

2.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不搞“一刀切”,以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投资体制:要完善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法律保障体系,以确保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经费能够足额按时到位,保证高校持续稳步地发展。

4.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职责:要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并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寻求地方与高校双赢。

5.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快改善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图书仪器设备的配置、现代教学设备的购置等。

6.地级城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吸引优秀人才到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稳定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地级城市高等学校要提高教学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并为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