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复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提复旦,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靶子,一个标本,解剖一而可知三,由点及面,以小见大,实为探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主题也。以世界一流大学吸引世界一流人才——这已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一个公开秘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见仁见智,或可列出若干,但以下几条,似乎无可争议。

复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复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詹国枢 吴 凯

当今中国,大学林立,群雄并起,百舸争流。

说起大学,论及排行,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人大、科技大、上海交大等,当是位居前列之名牌重点。

各校之中,谁排第一,谁居次席,谁列第三,谁为第四,说法虽各有不同,然国内排名按下不表,欲与国际名校一竞高低,却是彼此共同心愿,建世界一流大学,均为各校共同目标。

既如此,为何单提复旦,不说别校?无它,复旦即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纪念也。此提复旦,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靶子,一个标本,解剖一而可知三,由点及面,以小见大,实为探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主题也。

为 什 么

中国为何要建世界一流大学?

简言之,两句话,一为外部大势所趋,二为内在发展必然。

先看外部大势。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欲借发达之势再谋发达,发展中国家想超越式发展尽快发展。国与国竞争,实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比拼。究竟比的什么,拼为何来?概要言之,比的是三要素,一是人才,二是科技,三是知识。其余诸如资源、资金、能源交通、通讯等等,看似重要,实则均居次席,须围绕前三要素,为之所驱使,所流动,所支配。

纵观各国发展概况,一个现象发人深思,凡国力强盛者,其教育必也发达,尤其大学教育,更无有落后缓慢者,几乎均与其国力同步发展,相互支撑。换言之,一国经济愈是发达,其大学教育必也相应发达。而一国经济愈不发达,其大学教育必也相对落后。

何故?为何大学教育与一国经济发展有如此密切之关系?仔细分析,有其必然原因。一个最明显也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乃人才、科技、知识之集大成者,一国大学教育愈发达,其培养之高端优秀人才愈多,其科技水平、知识储备亦愈是雄厚。换言之,有世界一流大学,方可集合世界一流之人才,创造世界一流之科技,储备世界一流之知识。而如前所述,有此三要素,国家核心竞争力焉有不强之理?

此一现象,已为愈来愈多现实所证明,也为愈来愈多有识之士所认同。且看今日美国,其国力乃当今世界第一,查其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之若干一流大学。如哈佛,如耶鲁,如斯坦福,如芝加哥,如普林斯顿,如麻省理工……这些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年来,不但为美国培养了不计其数之本土高级人才,而且吸引了更多数量世界各国精英才俊。

资料显示,1972年,美国工程技术领域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教授中,只有百分之十是外国人,而仅仅过了十余年,到1985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五。也就是说,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年轻教授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另一份报告显示,在来自国外的工程技术专家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轻教授已经或正在申请美国公民权。美国各类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培养出的顶尖人才,为其国力强盛作出的贡献,于此可见一斑。

以世界一流大学吸引世界一流人才——这已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一个公开秘密。难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美国真正的实力不在于造了多少汽车、生产了多少飞机和电脑,而在于美国有着雄厚的大学教育实力,有着三千多所高校和上百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既然大学教育水平与一国国力关系如此密切,接下来的结论就毋庸置疑了:

中国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有所建树,有所作为,就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大力提高大学教育水平,进而尽快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基于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基于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不仅仅是一两所大学的个体行为和局部要求,而是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国家发展战略!

是 什 么

究竟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见仁见智,或可列出若干,但以下几条,似乎无可争议。

其一,一流大学须有一流学科。

大学是个大概念,它须由一个一个学科组成。一流大学,当然须得由一个一个一流学科所组成。既如此,一流大学就不应该仅仅有一两个一流学科,而是多多益善,愈多愈好。

然而,就教育学科总类而言,哪怕它有一百个、两百个甚至更多,但数量毕竟有限。正因此,一个一流大学,只能力争在某些领域某些学科办成一流,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任何领域任何学科都办成一流。

以美国一流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曾经办有建筑学院,而且其排名曾进入美国前十名,但因为要将建筑学院继续办下去并争取更好名次,需要巨大人力物力投入,所以,斯坦福大学毅然决定,停办建筑学院,将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别的更有实力更有前途的学科。普林斯顿大学也是一样,其策略是集中全力办好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并没有搞大而全,把自己办成既有商学院、又有医学院法学院的综合大学。

其二,一流大学须有一流教师。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才靠谁培养?靠教师。有一流教师,方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这个道理,毋庸置疑。

那么,什么叫一流教师,有没有什么标准呢?统一的标准,至今尚未见到,但约定俗成的标准,还是有的。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科学大奖获奖者、国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各学科各行业的学术带头人、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有突出创见者或有杰出成就者……就以上标准而言,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国各大学看得见的近期,似乎还不现实,但其余诸项,各校都是可以努力争取的,因而也是可以比较衡量的。

谈及一流教师,有人认为,教师水平高低,主要看其教学水平,教师本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地位,并不重要,只是第二位的。此种看法,衡量中学教育可以,衡量大学教育则大谬矣。因为,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场所,亦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没有杰出的科研领军人物,怎么可能培养出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一流人才!

其三,一流大学须有一流环境

环境也是个大概念。具体而言,包括两大项,一是硬环境,二是软环境

硬环境者,一流的教学科研大楼(大楼在此也是个概念,不一定非得盖几十层高才叫大楼),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等基础硬件也。说到此,有的地方一度曾有“要大师还是要大楼”之争。其实,此事尚需辩证地看,大师与大楼,并非有你无我,截然对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固然需要世界一流教师即“大师”,但与此同时,你已具备条件可以兼而具有世界一流教学环境即“大楼”,这当然也不是一件坏事。既有大师,又有大楼,何乐而不为,岂不更容易培养出一流人才?

软环境者,一流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一流的校园学术文化精神也。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至关重要。现代办学理念是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因为大学是由人来办的,是人的创新活动场所。倘若办学者的理念落后陈旧,再好的环境也是摆设,再好的设备也可能闲置。假如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体制狭隘封闭,那么,再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被埋没,再好的一流教师,也可能流失。

其四,一流大学须有一流成果。

大学与中学小学的本质不同,就是它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教学场所,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一流大学汇集了一流学科、一流教师且兼有一流设备,已经具备科学研究的诸多一流必备条件,理应不断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如果一个大学只有一流条件而迟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一流成果,那么,这所大学的一流称号就名不副实,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个道理,与评选诺贝尔获奖者和两院院士同,倘若本人没有科研成果,别的硬件软件再多再唬人,也是白搭!

怎 么 办

有了“为什么”的紧迫感,明白“是什么”的方位感,接下来,就看你究竟“怎么办”了。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各校自有高招。本文仅以复旦为例,看看它是怎么规划和实施自己的“一流”战略的。

复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但真正制定规划,付诸实施,则是2002年。当其时也,复旦列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时间表:

第一步,到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实现由一般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第二步,到2010年,位居亚洲知名大学前列,少数几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三步,到2020年,或者用更长一些时间,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为切实迈好这三步,复旦提出,要以“五大战略”作为支撑,这就是,学科战略、人才战略、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和服务上海战略。

五大战略中,值得重点评说的是学科战略、人才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先说学科战略。

如前所述,一流大学,须有若干一流学科作为支撑。复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如何?2001年,教育部曾认定一批全国重点学科,其中复旦总数为四十个,少于北大(八十一个)和清华(四十九个),位居全国第三。这四十个学科,中国一流应该算得上,但离世界一流,尚有很大差距。

怎样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是全面发展,普遍开花,还是突出重点,精心培育?记者与复旦校领导及一些教授学者探讨,大家意见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复旦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像斯坦福砍掉建筑学院,普林斯顿不办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那样,毅然采取瘦身战略,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培育最有希望问鼎世界一流的重点学科,这才有希望真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科质量,须建立在学科总体数量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国现时国情,只有扩大学科覆盖面,才能使重点学科数量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以复旦为例,四十个重点学科中,“老”复旦文科占十二个,理科占十四个,共计二十六个,而“新”并入的上海医学院所属之医科,也占十四个。如果没有多元扩张战略,重点学科岂不更少?类似情况,北大清华也一样。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各有分歧,但在如下认识却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国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和扶植力度,争取在十数年内,能有相当数量的重点学科真正成为世界一流。

为实施学科战略,复旦已对全校学科进行梳理,目前,正全力扶持若干个重点学科,向世界一流率先发起冲击。

再看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换言之,就是培养一批世界一流教师。复旦为此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将措施概括为“两手抓”。

一手抓自我培养。为此,复旦早在五年前就制定了“世纪之星计划”,即,在有希望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学科中,选择一批有创见、有发展潜力的三十五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将他们分为教学类、科研类和综合类,按照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和不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单个重点培养。五年来,学校专门为此资助科研经费数百万元,已有一百六十名青年骨干已经或正在成为担当教学科研重任的“世纪之星”,其中有三十名入选上海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这些人中,出院士、出首席科学家应该不成问题,若干年后,出大师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未可知。

另一手抓对外引进。复旦的具体做法是,能“一锅端”的,就成建制引进(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不能一锅端的,就引进重点骨干。能长期安家的,就想法调入复旦,不能长期安家的,就柔性引进,正式聘为复旦教授,可以随时到此讲学。几年来,复旦已从海外和国内其他院校机构引进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充实加强了师资力量。

第三,国际化战略。

复旦地处中国对外开放前沿,而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对外开放的历史又最为悠久。正因此,复旦充分扬其所长,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学校不但与耶鲁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百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科研教学合作关系,而且已形成制度,每年互派六百余名学生与这些大学开展学习交流。目前,在复旦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四千余人,成为中国综合大学中留学生最多的大学,学校每年均举办国际会议,且呈逐年增多势头,如今每年举办国际会议已达六十多个……这一切,使复旦这所百年高校的国际化色彩愈来愈浓。

百年校庆前夕,记者赴复旦采访,有一强烈感受,那就是,自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来,复旦大学仿佛绷紧了弦的一支弓箭,正瞄准目标,蓄势待发。

校领导频频外出,调研取经。

教职员秣马厉兵,提高素质。

学生们勤奋攻读,自强不息。

“复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势头是良好的。但是,我们的头脑一定要冷静,要清醒。”复旦校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长远过程,切不可凭一时头脑发热,一哄而起。从现实情况看,不仅复旦,而且全国重点高校都普遍面临资金、人才、体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制约瓶颈。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比如资金,北大、清华、复旦一年的经费加起来,尚不足哈佛的三分之一!复旦曾以年薪百万聘请美国某生命科学家来校任教。这笔支出,已属不菲,但对世界一流科学家,如此待遇也还缺乏足够吸引力。更何况,你在奋力前行,别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在奋力前行,而且是高起点上的前行。你以现时“世界一流”为追赶目标,十年二十年后,那时“世界一流”的门槛,肯定又已大大提高!

正因此,复旦在制定“三步走”战略时,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定到了2020年,而且,加上了“或者更长”、“争取跻身”这两组耐人寻味的限制词。

毋庸置疑,“世界一流”之路,还会相当漫长。

但是,目标既已认定,方向已然明确,只要努力前行,曙光定在前头!

努力吧,复旦。

努力吧,北大、清华,以及一切立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校。

来源:《经济日报》2005年9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