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大学百年校园见证会风云

复旦大学百年校园见证会风云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百年校园见证际会风云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科举,同年,近代教育家、海外学者马相伯率员在黄浦江畔创办了复旦公学,之后更名复旦大学。迄今,复旦已接收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留学生,是接纳外籍学生最多的中国高校之一。在服务上海、服务全国中提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说,“服务上海、服务全国、发展复旦”,是复旦发展的核心内涵。

百年复旦,百年复兴

姜 微 季 明 刘 丹

金秋9月,巍巍光华楼在静谧淳朴的复旦校园傲然屹立。在复旦大学百年诞辰之际,高耸的双塔,凝眸回望着一个世纪以来复旦历经风雨飘摇顽强生长的坎坷,翘首期盼着下一个百年复旦高瞻远瞩的崭新起点和加速国际化进程的豪迈。

百年校园见证际会风云

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科举,同年,近代教育家、海外学者马相伯率员在黄浦江畔创办了复旦公学,之后更名复旦大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民间创办的私立大学,她的第一声“啼哭”格外响亮。

草创之初,《复旦公学章程》写道:“本公学之设,……俾吾国有志之士,得以研究泰西高尚诸学术……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之以栽成有用之人才。”百年前的“海归”马相伯还率先提出实施“双语教学”理念,欲将复旦打造成中西融合的教育组织。当时,复旦率先引进外教,在上世纪初叶,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毕业于外国大学。学制既与美国相似,也与我国教育部所定年限相符。

从马相伯、颜福庆、李登辉,到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从谭其骧、朱东润、胡曲园到卢鹤绂、谈家桢、谷超豪,一代代学贯中西的学术名家,用思想自由之人格、学术独立之追求,以及放眼世界之豪情,奠定了复旦国际化之万千气象。如果说建校之初,双语、外教为复旦勾勒了西学轮廓,那么,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复旦进一步敞开了校门,近5年间,复旦每年公派师生人数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复旦公派出国(境)师生人次已连续三年突破二千人,去年达到二千四百八十五人。复旦与国外名校“你来我往”,2002年复旦学生以各种形式出国交流和学习人数达到五百五十七名;仅过去的一年,就有六百三十七名学生跨出国门。

迄今,复旦已接收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留学生,是接纳外籍学生最多的中国高校之一。

复旦的讲台上,既有学识渊博的教授名家娓娓道来,也有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侃侃而谈;在生命科学、微电子等院系,从国外重金聘请的金力等著名科学家,挑起了管理者和学科带头人的重任;这里还是海外人士浏览中国的一个窗口和各国元首、名校校长交流切磋的硕大平台。

复旦的“世界公民”身份越来越得到公认:每年有近四百人次的科研人员出国专题考察、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参加数百次国际学术会议。目前,复旦是环太平洋大学协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21世纪大学组织、大学校长国际协会等组织的成员,还与全世界一百四十三所大学与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共涉及二十四个国家和地区。

汲取世界精华“开门办学”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复旦致力于构造既传承中华浩瀚文明、又众采世界精华的教学科研新机制,学校与世界文化经济的脉动越贴越近。

文科楼六楼的多媒体教室内,二十多名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研究生正通过大屏幕学习东亚国际关系课程,而此时,他们的老师却远在日本东京。利用最先进的网络实时技术,复旦大学、日本庆应大学和韩国延世大学三所东亚顶尖高校联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远程学习”:三校学生同时坐进安装了摄像机和同步传输网络的多媒体教室,通过收看千里之外教师的直播讲课来完成学习。与传统的远程教学不同,在此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可以积极互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系主任陈志敏教授说,针对东亚高校比较缺乏世界级大师的现状,网络为三所高校提供了分享彼此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研究成果的良好平台。“同时三国学生都可以原汁原味、不折不扣地听到他国学者的观点,这对他们今后形成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学会与他国合作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复旦“当家人”深知,要让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必须在机制上确保“国际化因素”,把宽领域、大视野、高层次的学术追求根植于代代学生的“血统”中。而这第一步就是国际化的师资。从2000年到2004年,学校聘请的长期文教专家人数由十四人增长到三十二人,邀请优秀海外学者授课人数由九人增长到二十五人,授予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等荣誉称号的人数则由九人增长至十六人。这些受聘的外国专家、教师不仅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层次也不断提高,丰富和拓展了更趋合理的专业结构,在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适用专业人才,协助国家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等方面发挥了显著功能。

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成为复旦大学汲取世界精华的又一重要形式,至今复旦已与海外十所大学建立十一个合作办学项目。以最新获得批准的中法合作培养物流管理本科人才项目为例,项目以管理科学专业的名义进行招生,学生前两年在复旦念书,后两年前往法国里尔第二大学读书,学生念完四年后将被授予两个大学的学位。

第一位和第二位访问复旦的诺贝尔奖得主前后相隔八年,如今每年至少有两名以上的诺奖得主要来复旦授课;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复旦大学,也日益成为东北亚学术重镇,吸引着国际高等教育和科研学术的尖端人才前来访问。相应的,由复旦主办的国际会议数量也呈大规模扩展之势——数量从十年前的十五个发展到去年的六十个,来宾层次也越来越高。上海论坛、大师论坛、大使论坛……,各种领风气之先的创新交流形式日趋多样;美研中心、欧洲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跨越国界的研究合作体系越织越密。在这样的氛围里,一茬茬拔尖人才破茧而出,一批批科研成果登上了国际权威刊物。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说,“复旦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体会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目前,复旦已成为国际名校校长及各界知名人士聚会的舞台,‘想聚会、想交流来复旦’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复旦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也越来越掌控话语权。”

在服务上海、服务全国中提升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说,“服务上海、服务全国、发展复旦”,是复旦发展的核心内涵。

复旦因上海而卓越,上海因复旦而骄傲。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上海特有的城市秉性赋予复旦创新创造、服务社会以更充沛的活力和更强大的实力。一百年来,复旦培养了近二十万毕业生,校友遍及海内外,为上海和全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目前,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的数目达一百八十四家,已超过设在国内所有跨国总部数量的三分之一,几乎每个月就有一家跨国公司的总部移师上海。仅在浦东,就有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一百四十五家入驻,其中二十八家在此设立了区域总部。

上海,已成为世界经济巨头们竞相争夺发展的“宝地”,在国际资金的带动下,国内企业也纷纷抢滩上海。

国内首家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复旦微电子的创业者施雷对此深有同感:“上海的人才丰足、商业气息、契约精神,以及对国际惯例的认同,提供给企业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脚踏着上海这片连接世界的热土,背倚丰沃的长江腹地和广袤的祖国内陆,复旦的国际化步履矫健生风。自1985年以来,复旦已举办了各种国际性多边或双边会议一百二十一次,并先后与数百所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都承办众多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为上海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库和智囊团。

为给上海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人才,复旦还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导向,优化了一些专业院系,这几年重点加强了生物、材料、管理、信息等人才的培养。

复旦所在的杨浦区,一度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最迟缓的传统工业区。近几年,杨浦区以复旦为核心创建知识创新区,直接承接复旦的辐射力,打响知识和创新的品牌,不仅走出了十年的困惑与徘徊,成功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而且,实现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在上海东北角营造了百姓安居乐业、城容市貌靓丽的和谐家园。中共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表示:“百年复旦为‘知识杨浦’推波助力,上海创新性人才得以大批量开发利用,因为有了复旦,上海更显生机,祖国强盛也更有动力。”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三十九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