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创新盛典,百年风采激荡

学术创新盛典,百年风采激荡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创新盛典,百年风采激荡——第九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作关于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承办工作的总结报告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5年11月22日落下帷幕。本届“挑战杯”作为一次青年人的学术盛典,使百年复旦的风采和影响进一步得以彰显,百年学府的魅力更为世人熟知。

学术创新盛典,百年风采激荡

学术创新盛典,百年风采激荡

——第九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作关于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承办工作的总结报告

(2006年1月11日)

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5年11月22日落下帷幕。复旦大学成功承办了本届“挑战杯”,使得这届“挑战杯”真正成为了一届精彩夺目、盛大辉煌、复旦特色、以人为本的“挑战杯”,为复旦大学校庆庆典年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收尾篇章。庆典为体,学术为魂。复旦大学成功承办第九届“挑战杯”,再一次向全国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显示了复旦底蕴深厚的学术风范、海纳百川的学术气度、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本届“挑战杯”作为一次青年人的学术盛典,使百年复旦的风采和影响进一步得以彰显,百年学府的魅力更为世人熟知。在复旦大学圆满承办第九届“挑战杯”的过程中,吸引了广大复旦学生关注、体验“挑战杯”,关注青年人的创新盛典。各院系主动组织、积极配合,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挑战杯”的活动中来,既主动承担志愿者工作,更积极参观展览、主动学习。作为百年校庆的最后一个篇章,第九届“挑战杯”成为全国科创青年的盛会,成为复旦百年校庆的盛事。

第九届“挑战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及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复旦大学承办。回顾整个承办过程,可以说,我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各方好评。从2004年6月的第一次组委会会议、2005年8月的作品预审、到11月的终审决赛,我们在各级领导、各地代表团以及评委接待工作方面做到了体贴细致、深入关怀,使来到我校参加第九届“挑战杯”终审决赛的近两千五百名领导、评委、老师和学生“宾至如归”。在作品参展、评审方面,我们严谨、务实地开展工作,保证了终审决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701件作品的顺利布展,保证了评审工作在公平有序的条件下展开。在活动组织方面,复旦承办的这届挑战杯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凸现亮点。无论是文艺演出还是学术论坛,无论是游览考察还是项目展示,都体现了复旦承办大型活动的组织水平和工作水平。首创了挑战杯历史上的公开答辩环节,首创了挑战杯历史上的挑战学子推介会。尤其是终审决赛开幕式和闭幕式,可以说是简洁明快、格调高雅,体现了百年学府的一流水准。

在顺利圆满地完成承办“挑战杯”的任务时,我校还抓紧了复旦大学自身参赛项目的筹备工作。在这届“挑战杯”上,我们学校以团体总分四百二十分的历史最高成绩夺得九届“挑战杯”中的第四次桂冠,成为中国高校唯一一所四夺挑战杯的高校,不仅开创了“挑战杯”历史的新篇章,更是充分展示了百年复旦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突出成就。这与成功承办本次赛事一起成为百年盛典最后一个篇章中双喜临门的两件大事。复旦四夺挑战杯,也是对于“学术为魂”校庆总体方针的有力诠释,为处于庆典之年的复旦大学献上的一份宝贵礼物。

回顾近两年的准备工作,从2003年获得承办权起,复旦大学就开始了前期筹备工作,为“挑战杯”的圆满结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期筹备阶段,时间跨度为2003年12月—2004年7月;第二阶段为重点落实阶段,时间跨度为2004年7月—2005年8月;第三阶段为最后冲刺阶段,时间跨度为2005年9月—2005年11月。

第一阶段:先期筹备阶段:形成思路、广泛动员、成功打响第一炮

在先期筹备阶段中,我们着力在于形成工作思路,组建工作机构,有效地集中各方力量,为第九届“挑战杯”的成功举行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九届“挑战杯”的各项事宜,在各方力量的配合下,我校组织成立了第九届“挑战杯”筹委会秘书处办公室。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学生干部充实“挑战杯”的筹备队伍,为“挑战杯”的顺利举办打下基础。筹委会秘书处办公室下设部门有:大型活动办公室、新闻宣传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行政事务办公室、人力资源办公室、公共关系办公室、信息网络办公室等7个部门。正是有了清晰的工作职能定位安排,加上热情高昂的人员队伍,保证了本届“挑战杯”前期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第一阶段的筹备过程中,复旦大学各方面抓紧和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为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气氛的营造花了大量的心血。首先,我校着力扩大“挑战杯”在校内的影响力。通过举行的校园演讲比赛、口号征集等,让每一位复旦学子了解“挑战杯”,深入认识和挖掘学术科技创新的内涵。此外,为扩大“挑战杯”的参与面,以广阔的视野组织相关活动,使“挑战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影响,我校相关部门反复酝酿活动方案,筹划组织全国范围的宣传活动,扩大百年复旦和“挑战杯”的影响力。

同时,筹委会秘书处办公室非常重视信息发布以及宣传工作,组织人员编辑工作简报并首创《挑战》报纸。

经过先期筹备阶段半年的紧张工作,我校于2004年6月成功组织了第九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第二阶段:重点落实阶段:充分展示、积蓄力量、培育亮点、预审顺利

打下坚实基础之后,我们进入了第二阶段,即重点落实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主要是集中力量落实办赛思路,力求形成亮点,力求在承办过程中充分展示百年复旦的魅力和实力。

为了贯彻好以全国视野推进活动,体现“挑战杯”影响和展示百年复旦魅力的思路,我们首次举办了“中华巡”系列活动,第一次采取了“让挑战杯历史走进高校”的宣传方式,既是对“挑战杯”历史的宣传和总结,又是对“挑战杯”模式的探讨与丰富。该活动在“挑战杯”历届承办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全国各知名学府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除“中华巡”活动之外,2005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九届“挑战杯”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在《中国青年报》上发布了面向全国的第九届“挑战杯”第一次公告,以及会徽、会歌、吉祥物征集启事。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挑战杯”的筹备工作之中。

通过吸引社会力量注入本届“挑战杯”,第九届“挑战杯”还设计了全国高校的首次多米诺科技挑战赛,参赛学校为历届及本届“挑战杯”的主办高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复旦大学共9所。无论是初赛还是在我校举办的总决赛。整个比赛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极具观赏性的比赛场面,激发了更多人对于“挑战杯”,对于科技的兴趣和向往。

同时,我们也注重落实好第九届“挑战杯”的信息发布工作。我们紧随“挑战杯”终审阶段的活动日程,发行了数十期的工作简报和《挑战》报纸,深度报道“挑战杯”的各项看点。使得各主办单位及相关兄弟院校及时了解第九届“挑战杯”的承办过程。

复旦大学在本届“挑战杯”上,不仅是承办高校,也是参赛高校。在狠抓重点工作,体现复旦水平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种措施提高项目参赛水平,力争佳绩。校团委高度重视“挑战杯”,认真组织了校内项目选拔,在选拔出参赛项目之后,更是利用2005年暑假时间,多次组织项目培训会,密切关注项目参赛水平的提高过程,时时予以指导和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在承办本届“挑战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各项筹备工作的开展,更注重在具体办赛思路上追求卓越,力图有所突破,做出超越以往各届的成绩。我们承办本届“挑战杯”的最大关注就是力求使本届“挑战杯”不同以往,亮点纷呈,努力使参赛选手和老师感受到本届“挑战杯”的独特风采。

首先,在深化和拓展“挑战杯”的内涵方面,我们专门成立了“挑战杯”系列丛书编委会,首次系统回顾16年以来“挑战杯”的历史,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机制进行理论探索,并深入挖掘“挑战杯”的意义。古语云:“史,记事者也”,组织编写“挑战杯”系列丛书就是为了传承“挑战杯”的历史和精神,也是借此来展现复旦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一点不仅开创了十六年来“挑战杯”历史的先河,也展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学府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关怀。

其次,在承办本届“挑战杯”时,我们抓住契机,力求有所突破。为此,我校加强了联络工作,以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第九届“挑战杯”的亮点之一就是:本届“挑战杯”有台湾地区7所大学13件作品的参与项目评审,组委会首次设立了“两岸交流杯”。台湾地区的知名高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参加了本届“挑战杯”的终审决赛,最后政治大学的项目还获得了特等奖。同时,我校不仅注重挖掘赛事本身的亮点,还积极扩大“挑战杯”的影响力。通过一系列联络工作,国民党党主席马英九为本届“挑战杯”提辞:“脑力激荡,学术交流”。借助承办“挑战杯”的契机,我们拓展了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各大学的交流,为学校积累了沟通资源,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者,在筹备阶段,我校秉承“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市”的宗旨,力争发掘和展示优秀大学生真正宝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借助“挑战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技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我校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上海市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挑战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在重点落实阶段,我校策划、组织了有关科技成果转让签约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最终,在终审决赛阶段,成功举办了科技成果转让签约仪式暨“挑战学子”推介会。务实地推进“挑战杯”的竞赛机制建设,进一步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复旦大学搭建品牌平台,着力突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将他们推到前台。五十八件来自高校的优秀科技作品将面向社会企业进行成果转让,国内各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科技成果转让,十三件作品的作者和企业代表当场签订意向书,达成初步合作协定。(www.xing528.com)

这些亮点在日后的终审决赛中化为了“挑战杯”历史上的三个“首创”,即首创了“挑战杯”历史上的公开答辩;首创了“挑战学子”推介会;首次邀请台湾地区大学参加项目竞赛。

除此以外,在重点落实阶段,我校经过反复酝酿,并与“挑战杯”主办单位协商,决定首次在终审决赛阶段采用了公开答辩的活动形式。这一举措,大大加强了“挑战杯”的吸引力,更加注重体现选手的综合能力。将“挑战杯”的主角确定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这一点不仅与复旦大学注重人文关怀的传统契合,也是体现复旦大学承办第九届“挑战杯”不同以往,着力体现“复旦精神”所在的特点。另外,本届“挑战杯”首次全程使用网络技术,设立官方网站,为各参赛团队提供更人性化,更优化的服务;为各项参赛作品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第二阶段,为了确保终审决赛阶段的成功举办,我校开展了有效的基础性工作。

本届“挑战杯”竞赛共收到了来自各省、市、自治区三百九十四所高校的一千百零七件作品。经过初审,其中共有六百三十三件作品进入终审阶段,加上港澳台地区十八所高校的六十八件作品,参加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的作品总数达到了七百零一件。参加本次终审决赛的选手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其中以本科生与专科生为主,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六点三,另外硕士生占百分之二十点二二,博士生占百分之三点四八。在今年暑假期间,为了保证终审决赛的顺利进行,复旦大学相关部门积极筹划组织,尤其是筹委会秘书处办公室积极投入其中,动员了几十人次,放弃暑假休息时间,妥善完成了一千一百零七件各地上报作品的资格审查、参赛人员信息确认以及作品信息分类登记等重要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为终审决赛各项作品顺利参展、参评打下了重要基础。

同时,第九届“挑战杯”全国评审会议(自然科学类)第一次会议于2005年8月份在复旦大学召开。为此,相关部门提前筹划,从评委的衣食住行到评审会议的各项细节都一一确定、落实。在评委驻地,设立了二十四小时值班会务组,全方位地为来自全国的专家提供优质服务。最后,我校圆满完成了评委的接待工作,并成功筹备了作品评审会议,并获得了广大评委的一致好评。还有专家回程后专门写来书信,感谢复旦大学良好的接待工作。

第三阶段:最终冲刺阶段

2005年9月份,终审决赛日益临近,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复旦大学整合校内资源,全力以赴承办第九届“挑战杯”终审决赛。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经过全校统一部署,我校成立了第九届“挑战杯”筹委会秘书处工作机构,设立了秘书联络部、大型活动部、接待工作部、展览工作部、竞赛参赛部、对外宣传部、后勤保障部、筹资财务部和志愿者工作部。这九个部门协同合作,很好地发挥了复旦的整体优势,顺利完成了终审阶段的各项工作。对于第三阶段,总体来看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可以概括为“沟通得力”。在终审决赛阶段前夕,筹委会秘书处工作机构加紧与参赛高校联络,抓紧时间更新参赛人员信息,保证来沪人员信息的正确完整。参加终审决赛的高校数量有两百八十三所(包含港、澳、台大学),再加上各省、市、自治区的观摩团,计划来到上海的高校数量达到了四百余所的数量。为了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无误,秘书联络部迎难而上,逐个学校、逐项信息进行沟通确认。在获取准确信息之后,及时地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正是有了良好的信息沟通,终审阶段的接待、布展以及活动安排可以在有序、高效的条件下开展。

第二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宾至如归”。在校领导的热心关怀与广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领导、高校领导、专家、老师、参赛同学都受到了复旦人最热情的接待和最周到的服务。终审决赛阶段,在复旦校内以及学校周边共设立了十三个住宿地,每一个驻地都配备了会务组工作人员,进行二十四小时值班,确保任何时间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可以获得服务与帮助。与此同时,通过举办欢迎晚宴、交响乐与民乐的专场欢迎音乐会等形式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欢迎与敬意,力求为每一位尊贵的来宾营造出宾至如归的氛围。在谋划接待工作方案的时候,我校创造性地提出,让每一位来到复旦大学的学生体验“做一天复旦人”的感觉。这条工作思路不仅使得我校的学生接待工作服务到位,更令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学生体会到了浓浓温情。学生住宿不同区域的差别也得以妥善解决。所有这些努力都得到了与会及与赛者的肯定和满意。

第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各显风流”。作品项目的布展工作严谨细致地展开。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参赛作品展示地设在光华楼,展示分为主题展和作品展两大部分。主题展通过“创新凝聚人才,挑战积聚力量”、“挑战中成长”以及“挑战‘挑战杯’”三个版块,浓缩了“挑战杯”竞赛创办十六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本届“挑战杯”的筹备情况。主题展以生动的手段展现了“挑战杯”的辉煌历史,展现了参赛学子精彩洋溢的学术才华,吸引了前来参观作品的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的目光,获得了一致好评。

作品展的展区共有三个楼层,参加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的所有七百零一件参赛项目在这里进行公开展示。参赛选手通过文字、照片、图表、实物、模型等形式,向参观者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为保证作品展示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提前勘查场地,进行施工建设,确保各项硬件设施正常运行。在展示期间,光华楼展厅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区,及时地为选手提供文印、器件购买等服务,解除选手的后顾之忧。

第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有张有弛”。除筹备各项赛事之外,我们还为全国各高校师生安排了别开生面的活动,力求使他们在紧张的赛事之外获得一份闲适放松的心情,在复旦留下美好回忆。两场精彩纷呈的挑战论坛:“上海世博会与中国青年的未来”、“神舟六号与载人航天”;复旦校区的参观带大家领略了百年复旦的历史积淀下的深厚底蕴与新世纪勃发的盎然生机;浦江夜游,不只是天高云淡好风如水的浦江风情,不只是日新月异繁华如是的沪上魅力,更多的是溶化在悠扬乐音与欢声笑语中那股其乐融融的温情!还有有两岸四地学子联谊会,给来自港、澳、台、大陆的精英学子们构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为彼此的增进了解与建立友谊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在比赛中通力合作共同进步。如此种种,难于一一赘述,总之,每一场活动,都凝聚了策划者独具匠心的智慧与组织者乐此不疲的艰辛付出,我们力求以复旦所具备的高水准让每一位参加终审决赛的领导、老师、学生满意而归。

第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人尽皆知”。整个大赛期间,宣传工作配合到位,在整个复旦校园内外营造出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从横幅海报到校园报刊,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平台,一系列强大的宣传攻势,使“挑战杯”近乎成为复旦校园内人尽皆知的字眼。在终审决赛期间,形成了:中央媒体领军、上海媒体全面深入、沪外媒体积极参与;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流媒体交相辉映;专题片、评论、专访等深度报道形式十分繁荣三大特点。直接参与大赛报道的中央媒体十六家,在京专程来沪记者二十九人。上海总共有二十五家媒体参与赛事报道,记者总人数约八十四名。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中广网等网络媒体格外活跃,东方网还特辟了专题频道,各参与报道网站的日均浏览人数均逾万人。终审决赛期间,每天中午在光华楼新闻中心的新闻午茶会,邀请各方嘉宾,探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成果、经验以及思考。四天中,十四位嘉宾生动的对话,吸引了总共一百八十余(人次)记者参加,各嘉宾总计回答问题七十七次,接受个别专访五十余人次。由内而外,各主流媒体也积极报道“挑战杯”,关注“挑战杯”。《文汇报》、《青年报》各刊发了每日四版的专刊。两份报纸六日总计四十八个版面的“集中轰炸式”报道,每日发行总数高达五百五十万份,大大扩大了赛事的宣传效应,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强的传播影响力。

第六个方面,特别要指出的是,终审决赛阶段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成为了第九届“挑战杯”最为突出的亮点所在。一头一尾,彰显了百年学府的庆典之喜以及承办“挑战杯”,迎接来自全国宾朋的气度胸怀。开幕式在光华楼前学生广场举行,气势宏大,气氛热烈,开启了本届“挑战杯”的竞赛之旅,体现出了复旦大学恢宏开阔的大气。闭幕式在新落成了正大体育中心举行,简洁而高雅,牢牢以“挑战杯”竞赛以及学术竞技为主线索,隆重而又富含底蕴,朴实而又回味悠远,令人难忘,更令人难以忘怀。可以说,正是这两个耀眼的亮点,连贯起了整个终审决赛的过程,让复旦的学术星光熠熠生辉,让复旦的一流水平广为人知。

在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第九届“挑战杯”的承办工作顺利闭幕了。本届“挑战杯”可谓是承前启后,盛况空前。参赛作品数量最多,达到了一千一百七十一件。参与范围最广,两岸四地共同参与项目竞争,首次真正实现了“挑战杯”成为中华青年的科技盛会。经过专家学者们严格细致的审查,在参赛的一千一百七十五件(含港澳高校六十八件)作品中,共有二十二件作品获得特等奖。本届大赛还评选出一等奖作品九十件,二等奖作品两百二十七件,三等奖作品五百五十八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台湾淡江大学获得“两岸交流杯”。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十八个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最重要的是,大赛组织水平比较高,获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在大赛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参赛学生代表。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韩正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作品展览。各级领导、兄弟院校、社会媒体等对于本届“挑战杯”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关心。

承办第九届“挑战杯”,对于复旦大学而言,是一次考验,一次检阅,更是一种沉淀。我们在承办过程中,不仅埋头于艰巨的工作,也有对于承办工作清醒、深入的思考。它们正是对于承办第九届“挑战杯”成功经验的提炼、概括。汇集起来,主要有:

角色定位清晰,力求工作准确到位。作为“挑战杯”的承办高校,在赛事机制的运作方面,我们严格按照主办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努力做到在工作中不脱位,更不越位。集中精力,抓住重点。同时,在大赛的活动设计方面,我们着力凸现复旦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活动丰富多彩而富有实效。

敢于谋划,勤于实践,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我们牢牢把握将第九届“挑战杯”与百年复旦的底蕴牢牢结合,展现复旦精神,展现复旦特色的育人理念。为此,本届“挑战杯”产生了三个“首创”。其中,关于公开答辩活动我们力排众议,与主办单位反复沟通而最终达成的活动方案。“挑战学子”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创新人才在科创中的主体地位,较传统的“拍卖会”的形式,更具时代感和影响力。邀请台湾地区大学参赛,我们借助复旦大学的影响力,加上极大的诚意,最终获得了联络工作的圆满成功。

有效沟通协调,力求各方满意。在承办第九届“挑战杯”的过程中,我们既深刻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志,努力落实团中央、科协等主办单位的任务指定。同时还有效利用并协调团市委在“挑战杯”活动中的角色,并顾及不触摸活动赞助商的底线。因此,我们不断进行对于活动方案的酝酿、修改,在活动总体设计以及实施细节方面博弈,尽量做到使得各方都满意。

信息传递准确,各方协同配合,力求形成整体优势。在终审决赛期间,九个工作部门协同合作。在各项信息准确整合、及时传递的基础上,参与工作的师生同心协力,忍辱负重,迎难而上。从老师的艰辛付出,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上下一心的协同配合等,在更高层次展现了复旦人的工作能力、高尚品格以及优良的精神风貌。

善于抓住关键,力求细节完美。复旦承办第九届“挑战杯”工作千头万绪。在此过程中,我们处变不惊,以清醒的态度、清晰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承办工作。在终审阶段,我们对于开幕式、闭幕式倾注了很大心血,对于全国组委会、全国评审会议等由各级领导参与的重要会议高度重视,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在细节问题上我们也不放松,力求完美。相关部门的同志连续作战,熬了四个通宵,将作品汇编审订完毕;我们在校园大道上布置“挑战杯”主题海报,令人感觉大气得体,耳目一新。针对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临时提出的要求,想与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领导见面并赠送纪念礼品。在短短一个半小时之内,我们落实了全部的工作,使得会见仪式成功举行。面对第十届“挑战杯”申办高校南开大学与黑龙江大学争向要求优先使用彩排场地的情况,我校及时进行协调沟通,保证了两所高校的彩排进行以及组委会会议的顺利召开。

作为庆典年的最后一个篇章,复旦大学承办第九届“挑战杯”牢牢把握住了百年学府一流大学的核心所在,即以注重学术为宗旨,大力弘扬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复旦承办的这届“挑战杯”,将百年学府的庆典盛事与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紧密结合,呈现给世人以青春活力的激越与深厚历史的深邃。可以说,充分展现了“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上海风范、复旦特色”。

复旦大学成功承办第九届“挑战杯”,对于复旦大学而言,对于“挑战杯”的历史而言,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次获得的巨大成功是复旦的一笔精神财富。通过承办“挑战杯”,锻炼了我们承办大型活动能力,锤炼了学校相关工作部门的队伍,营造了团结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同时,也为百年复旦庆典之年增添了一场绚丽而富含韵味的盛典。我想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复旦承办“挑战杯”的人,感谢为“挑战杯”成功举办而努力贡献的复旦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