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百年积蕴,展现名校风采,为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百年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秘书长燕爽在百年校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总结
(2006年1月11日)
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年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我们迎来了复旦大学第二个百年的元年——2006年。
2005年对于每一个复旦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记忆永镌的年份,因为我们共同见证了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盛大庆典,因为我们一起度过了庆典年的每一刻欢乐与幸福时光。回顾不平凡的庆典之年,回眸筹备三年半——一千三百八十一个日夜,我们每一个复旦人都有千言万语,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都有万千感慨,这里只能摘要地从校庆的五大主要特征,校庆筹备的三大主线和三大主要体会的角度作一总结。我们相信,对百年校庆最好的总结永远在我们的心里,对百年校庆历史意义的正确评价永远在明天。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关爱复旦百年校庆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帮助支持复旦百年校庆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向所有为复旦百年校庆倾心尽力的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一、百年校庆辉煌庆典,展现成功的五大特征
1.百年校庆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复旦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庆祝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对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庆祝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致信、致电或作出批示表示祝贺。路甬祥、唐家璇、陈至立、徐匡迪、陈炳德等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及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也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贺信和讲话极大地激励了全体复旦人,为复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规划了蓝图,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高等教育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普遍价值。通过这些贺信和讲话,使复旦的一校之庆真正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盛事,实现了我们通过校庆为整个高等教育有所贡献有所作为的初衷。因此我校的百年校庆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教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赞誉。
近一个时期以来,全体复旦师生通过阅读橱窗展板、《复旦》校刊和点击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讲话和批示,深刻领会精神。学校党委还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贺信、吴邦国同志讲话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贺信批示的决定》,提出在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中开展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贺信和讲话精神的活动,号召全校师生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胡锦涛同志的贺信高度评价复旦大学一百年来为民族振兴和国家教育科学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高水平大学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复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和讲话高度概括复旦大学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肯定了复旦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重要贡献。全校师生要结合进一步学习了解校史,深刻领会复旦一百年的历程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深刻领会国家发展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贺信和讲话精神,对于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开创复旦第二个一百年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和讲话充分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精辟论述了继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贺信和讲话指出,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等重要使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创新。党委要求,全校师生要深刻领会高水平的大学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围绕创新这个关键,加快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和讲话也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党委要求,全校上下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
全体复旦人一定要牢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殷切期望和诚挚鼓励,我们不仅要铭记于心,更要付诸于行。
2.百年庆典色彩纷呈、气势恢弘、热烈隆重、广受赞誉。
百年校庆庆典活动虽已落下了帷幕,但是2005年9月庆典月,尤其是23日、24日庆典日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和场面,凝聚着全体复旦人的期待和汗水,承载着百年复旦的光荣与骄傲,深深地镌刻在无数人的心中,成为每一个复旦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页。
复旦创生了一个气势恢弘而又别开生面的庆典盛会。如何使庆典活动有所突破,既要隆重又要热烈,既要有嘉宾云集又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既要有理性深刻的主旨讲话又要有感性生动的情感抒发,这就要求庆典安排必须在组织和设计上实现创新。校庆秘书处在校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尽早设计、尽早规划,于2004年底在做庆典年的全面规划时,即设计以庆典日为中心举办庆典大会、庆典晚会和庆典酒会(即工作上所称的“三会”)。为完成这一任务,秦绍德书记决定在秘书处下设重大活动部、公共关系部、嘉宾接待部等部门,具体筹备落实“三会”,并于2004年底开展工作。重大活动部在秘书处的具体领导和学校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积极备战,认真学习借鉴了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在总结了举办和组织“上海论坛”和“5.27校庆日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细化了“三会”方案。秦绍德书记多次亲临一线与秘书处的同志们反复讨论,及时定夺和解决了筹备工作中的重大事宜。重大部、公关部、接待部等部门的方晶刚、许征、朱克勤、王宏舟、周立志、周曦、朱畴文、孙刚等一大批同志全心投入顽强拼搏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
庆典大会设计为庆典序场和庆典典礼两部分,极具独创性。序场倾情动人,以情感人,各方人士尽情抒怀。进程设计动静相和、高潮迭起。校歌、主题歌(《相约复旦》、《复旦,我回来了》)交相呼应、悦耳传神。校旗环场波动倾情扬意,大屏幕点面相合会心融情,全场五千人士情牵一线,爱国荣校激情昂然。典礼大会议程简洁凝重,群贤毕至,高朋满堂。首长讲话嘉宾致辞,校长演讲师生抒怀相得益彰,环环相扣、紧凑有序。至理名言寄托于激情之后丝丝入怀。
校长讲话以“演讲”定位,主旨内涵取高等学府精神追求之本,谋篇布局图凝重传神之效。拟稿历时百日有余,书记挂帅,集专家学者文坛名家之力,易稿无数。虽经数度疑虑,仍初衷不移,终于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引来有识之士称许钦佩。
总之,庆典全场张弛有度浑然一体,彰显尊师重教薪火相传,预示未来奋发图强生机勃勃。至此,庆典内容及形式皆广受赞誉,期许有加。
庆典晚会立意高清,歌舞升平,万人欢聚,激情洋溢。热烈场面直播神州,引无数观众褒扬同贺。有一位场外校友于晚会尾声时发信感慨可见一斑。信中说:“衷心祝贺复旦百年庆典系列活动圆满成功!特别是文艺晚会散发的复旦光华,照亮了上海的夜空,攀上中国大学庆典的巅峰,激动人心,回味无穷,令天下复旦人倍感骄傲和光荣!”
庆典月里汇聚全校之智,师生积久之力,厚积厚发推出各类活动近三百项。领导访问、学术会议、校际交流、社会捐赠、校友聚首、名人演讲、宣传展示、文体活动、出版发行、景观揭幕、落成典礼等等层出不穷,色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校园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百年庆典成为举校思想、学术、文化、建设的盛会,向世人展现百年名校追求卓越、辉煌业绩的舞台!
3.百年盛事引来八方名士,同唱卿云歌,共襄盛事典。
庆典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上海市党政领导、江苏省党政领导等八十余位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八百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三百多位中外大学校长、一百余位著名中学校长及其他各界人士共两千多人受邀莅临庆典活动。嘉宾入住七家宾馆,接待工作虽要求高、任务重,但接待部的同志们和同学们在周亚、陈寅章、秦莉萍、沈文龙、吴慧贞、夏科家、刘季平、张宏莲、陆靖、王凤霞、余青、王丽军、李倩、周虎等同志的带领下,安全有序,热情周到,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庆典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与会的中外大学校长代表、师生代表和校领导,并兴致勃勃地参观校史馆,使之成为高教史上的一次名副其实的盛会,彰显了我校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是全体复旦人的节日。2005年9月校友返校月期间,有准确返校记录的校友超过两万五千名。天下宾朋,济济一堂,复旦园内喜气洋溢。学校和各院系为此组织了超过五千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校庆活动组织和校友接待工作。校友与学生,携手燕曦园,共叙复旦情。
校友全程参与复旦百年校庆的筹办工作。2004年5月,复旦成立百年校庆顾问委员会和校庆筹备委员会,分别邀请一百四十五位和一百八十五位海内外著名校友、各界知名人士参与筹办校庆。李岚清校友担任顾问委员会主任,陈至立校友任第一副主任。校庆期间,有很多校友捐款捐物,回哺母校。学校为此专门建立复旦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海内外校友及社会馈赠。其中,李岚清校友将个人稿费全部捐赠给教育事业,发起成立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旨在支持和推动我国管理学的长远发展,鼓励我国管理学人才的成长。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校友以个人名义,协议捐赠美金共计一百万元,资助复旦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再以盛大公司名义捐资一百万元人民币冠名庆典晚会。中山、华山、儿科等九所附属医院捐资近三百万元用于校庆活动。在外联处及以吴立鹏等同志为代表的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百年校庆筹备以来共募集各类捐赠二点八五亿元人民币,创各高校重大庆典活动募款之首。
校庆期间,遍布世界各地的八十四家校友会举办专门会议、联谊会、总结会、庆祝大会等,以多种形式庆祝母校百年华诞。2005年9月20—21日,校庆庆典前夕,各地校友代表在无锡召开了第九届世界校友联谊会。王生洪校长率团赴重庆,秦绍德书记率团赴台湾参加当地校友的聚会。此外,共有海内外六十家校友会的代表参加了9月24日的校庆庆祝大会。其中,包括台湾校友代表团、十一家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以及1952年调离复旦的农学院校友代表团。台湾校友会提议并在江湾新校区建立“校友林”。9月22日召开三届三次校董会。校庆期间三十多位校董捐资一点七亿元。
9月24日,从一百零二岁的夏征农老人到刚刚毕业的青年学子,复旦园内校友摩肩接踵,分外热闹。繁重的接待工作在后勤保障部朱克勤、刘申和、吴珍、龚士珍、张才凤、黄文君、王万春,校友接待部袁继鼎、龚向群、杨兴海、陈国栋、王忠道,外联处郁炯、柯国庆、邵仁厚,医管处邬惊雷等同志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任务。校园观光车在校友返校月里穿梭校园,接待两万多人次。庆典当天,学校向校友提供了超过九千份午餐。9月23—25日,共发放校友纪念品近二点四万套,安排车辆五百七十七辆次,接送人员一万三千四百多人次。
4.百年名校汇百校,百校共庆名校典,国际化战略见成效。
以大学校长论坛为主线,以战略结对为抓手,办出复旦大学的海外交流特色,切实深化海外合作。这是本次校庆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针。
庆典前夕,我校成功举办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学与城市的发展”——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此次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庆典的有大学校长八十四人,副校长五十二人,前校长六人,校长代表十七人,海外及港澳台嘉宾共计三百六十八人,为历年单次外事接待人数之最。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校长都参加了大学校长论坛并发表演讲。
为办好论坛及外事接待工作,在陈寅章处长领导下,外事处全体同志及有关方面同志们,及早启动,深入细致。论坛嘉宾的邀请工作从2003年底就已经展开,几所最著名大学校长的行程早在一年前外事处就与对方敲定。论坛的主题三易其稿,最终定在“大学与城市的发展”。整个论坛的组织筹备工作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在23日论坛当天,王生洪校长、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等六所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发表讲话,坐而论道。韩正市长做了精彩讲演,并与吴启迪副部长,以及台下的百余位校长一起讨论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问题。整个论坛的气氛隆重而热烈。最后当韩正市长再次动情地谈及“复旦是上海最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时,整个会场气氛达到了高潮,论坛的主题得到升华。
在22日海外代表团欢迎晚宴上,整个宴会按照一场大型文艺表演的标准设计。在三个小时的盛宴中,穿插了以校庆为主题的激光灯、电脑灯以及学生民乐等表演。宴会的高潮是虚拟校庆纪念墙揭幕,当六位代表共同按下电钮,舞台上两堵投影墙依次闪现所有大学的校名与校徽时,全场欢声雷动。
论坛举办当天中午,在复旦燕园的草坪上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露天帐篷午餐。来宾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复旦美景,在学校的奠基石边体味复旦的百年历史。
在24日海外宾客即将分别的夜晚,外事处组织了一次浦江游览。嘉宾在品尝完绿波廊的特色点心之后,乘船观赏浦江两岸的风景。此时恰逢上海旅游节闭幕,来宾在观赏风景的同时,也欣赏了一场难得的焰火表演。
庆典年里我校迎来有史以来外事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2005年4月我校主办了21世纪大学校长年会,近二十名大学校长,五十多名海外代表参加此会。6月主办了第10次亚太地区大学校长会议,约三十五名大学校长,五十多名代表参加此会。8月又主办了东亚研究型大学校长年会,十七所大学校长,四十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另外还有二十二个驻沪总领馆派代表出席校庆典礼,奥地利教育部长为复旦百年校庆以及复旦大学奥地利中心开幕亲临复旦。2005年1月至10月共计两百多位海外大学校长专程访问了我校。两所知名大学乐团来校为校庆举办音乐会。
9月共有来自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八所著名大学及十四所国际机构或企业代表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校庆庆典活动。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起如此之多的世界高等教育机构,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屈指可数。
此次校庆的海外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与会的海外大学反响强烈。在校庆结束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有六十多所与会大学发来了感谢信,盛赞此次校庆的隆重和热烈,富有意义,为我校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英国牛津大学John H ood校长在感谢信中提到,“我很荣幸受邀请参加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并与诸位校长探讨了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我相信,所有参加论坛的大学都会从中得到教益,促进自己学校的发展。”
德国汉堡大学Karl-W ernerH ausmann副校长在感谢信中高度评价了校庆的组织工作,“世界一百多所知名大学的校长济济一堂讨论学校发展,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学术界举办的世界大会。能够举办这样的论坛,而且与会人数如此之多,表明复旦在国际上备受推崇”。
日本京都大学Kazuo O ike校长在来信中愉快地回忆了他在复旦的经历,对复旦出色的组织工作印象深刻,并希望王生洪校长在来年能访问京都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在来信中提到,“承邀参加贵校上月举行的百年校庆,至为欣幸。期间招待周到,志庆活动俱见无限心思,多项盛典更觉庄严隆重,参与者莫不对复旦之光荣历史与当前成就,深表敬佩。”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百年校庆的海外交流工作将对今后的国际化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5.百年学府育人为本,承办青年科技盛会,四夺桂冠,校庆年画上圆满句号。
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5年11月19日至22日在我校成功举办。经全校上下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奋力拼搏,使得这届“挑战杯”真正成为了一届精彩夺目、盛大辉煌,体现复旦育人宗旨、名校风范的“挑战杯”,为复旦大学校庆庆典年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收尾篇章。庆典为体,学术为魂。复旦大学成功承办第九届“挑战杯”,再一次向全国媒体和高校显示了复旦底蕴深厚的学术风范、海纳百川的学术气度、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本届“挑战杯”作为一次青年人的学术盛典,使百年复旦的风采和影响进一步得以彰显,百年学府的魅力更为世人熟知。在复旦大学圆满承办第九届“挑战杯”的过程中,吸引了广大复旦学生关注、体验“挑战杯”,关注青年人的创新盛典。在王宏舟、夏科家、周亚明等团委、学工系统负责同志的带动下,各院系主动组织、积极配合,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挑战杯”的活动中来,既主动承担志愿者工作,更积极参观展览、主动学习。作为百年校庆的最后一个篇章,也成为全国科创青年的盛会,成为百年校庆为复旦学生提供的丰富而有意义的科技盛宴。
第九届“挑战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及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复旦大学承办。回顾整个承办过程,可以说,我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各方好评。从2004年6月的第一次组委会会议、2005年8月的作品预审、到11月的终审决赛,我们在各级领导、各地代表团以及评委接待工作方面做到了体贴细致、深入关怀,使来到我校参加第九届“挑战杯”终审决赛的近两千五百名领导、评委、老师和学生“宾至如归”。在作品参展、评审方面,我们严谨、务实地开展工作,保证了终审决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七百零一件作品的顺利布展,保证了评审工作在公平有序的条件下展开。在活动组织方面,复旦承办的这届“挑战杯”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凸现亮点。无论是文艺演出还是学术论坛,无论是游览考察还是项目展示,都体现了复旦承办大型活动的组织水平和工作水平。首创了挑战杯历史上的公开答辩环节,首创了“挑战杯”历史上的挑战学子推介会,首创了邀请台湾学子参赛的先例,使“挑战杯”首次覆盖“大中华”,尤其是终审决赛开幕式和闭幕式,可以说是简洁明快、格调高雅,体现了百年学府的一流水准。
在顺利圆满地完成承办“挑战杯”的任务时,我校还抓紧了复旦大学自身参赛项目的筹备工作。在这届“挑战杯”上,我们学校以团体总分四百二十分的历史最高成绩夺得九届“挑战杯”中的第四次桂冠,成为中国高校唯一一所四夺挑战杯的高校,不仅开创了“挑战杯”历史的新篇章,更是充分展示了百年复旦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突出成就。这与成功承办本次赛事一起成为百年盛典最后一个篇章中双喜临门的两件大事。复旦四夺挑战杯,也是对于“学术为魂”校庆总体方针的有力诠释,为处于庆典之年的复旦大学献上的一份宝贵礼物。
作为庆典年的最后一个篇章,复旦大学承办第九届“挑战杯”牢牢把握住了百年学府一流大学的核心所在,即“育人为本”,以注重学术为宗旨,大力弘扬学术风气和创新精神。复旦承办的这届“挑战杯”,将百年学府的庆典盛事与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紧密结合,呈现给世人以青春活力的激越与深厚历史的深邃。
二、百年校庆工作始终坚持的三大主线
1.始终以回顾和发扬复旦精神为主线,推动和繁荣校园文化建设。
百年校庆是复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校园文化建设事关校风、教风、学风,也是复旦百年校庆工作的基础。做好百年校庆工作,一方面可以凝聚校内外的人心,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挖掘了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
(1)圆满完成“四书两馆”等基础文化工程建设。
校史“四书”指《复旦大学百年志》、《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和《上海医科大学纪事》。2002年,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编纂委员会。“四书”编纂历时三年有余,共计六百七十二万字。《纪事》和《校志》编撰本着“以史为师、承前启后、详今略古、贯通百年、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方针,“集复旦历史、精神、传统于一身”。今年5月校庆日当天和9月庆典日前夕,两校《纪事》与《校志》分别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为丰富和更好地弘扬两校光荣的奋斗史发展史,学校还组织力量编撰出版了《百年复旦》和《上海医科大学图志》两本图志及反映今天实况的《走进复旦》、《复旦印象》等画册。在校友的支持下编撰出版了《台湾校友忆复旦》、《百年复旦校长印章集》等图书。与此同时,学校还历时两年半筹建了复旦大学校史馆,修复了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
随着“四书两馆”工程如期完成,一批珍贵文物被发掘,一批重大史实被澄清,一批重要的先贤人生标格得以全面呈现。这对于深刻理解校史、挖掘复旦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史馆自开馆以来的三个月,已有超过两万名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了校史馆。从2005年5月开始,参观校史馆已经成为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
(2)开展“复旦精神”大讨论,弘扬光荣传统。
2003年九十八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师生发起了“复旦精神”大讨论。哲学系吴晓明教授的“校训三解”,王德峰教授的“茶壶、茶垢与复旦精神”,历史地理中心葛剑雄教授的“不仅敢说我不知道”,中文系陈思和教授的“复旦特色:草根精神”,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著名流行病专家俞顺章的“优良传统是在实践中形成与传承的”,药学院吴满平教授的“求实创新是新复旦的传统”,以及校史研究室龚向群的“不同时代的复旦精神”等成为复旦精神的多棱透视和多层解读。
讨论历时一年,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在九十九周年校庆时对“复旦精神”讨论做如下总结:“‘复旦精神’就是复旦人在近百年的奋斗中凝练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就是复旦大学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活的灵魂,就是经过百年积淀而成的复旦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复旦精神’并不是一经提出便被固定下来且恒久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与时俱进地审视自己、总结自己而作出的概括。”
与其他大学相比,“复旦精神”有几点特别突出:爱国奉献、服务大众的传统,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理念,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风格,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理想。这一精神在王生洪校长的庆典演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宣扬,赢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教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
(3)展示历史底蕴,建设文化新景观。
百年校庆通过一系列展览让复旦的人文传统、世纪韶华、先贤余韵、名流风采得以充分表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丰富了复旦精神的内涵。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前十个月,共举办全校性展览五十三次(场)。例如,“巍巍上庠、百岁星辰”展示了今日仍然健在的九位百岁校友的世纪风云见证;“黉宫履痕”展示了复旦的老建筑;“悠悠长水”展示了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复旦文科的辉煌成就;“科研成就”展示了百年来尤其是建国后理工农医的巨大成就和飞速发展;“百年校庆书画展”展示了复旦历史上的名人书画;“出版巡礼”展示了我校以学术著作为特色的文化建树。一时间原有的展示设施和新开辟的展馆应接不暇,蔚为兴盛。
颇具气势的《复旦》百版校刊经半年的紧张筹备,于校庆日隆重推出,创校刊历史的先例,也成为广大复旦学子和校友争相传阅留念之佳品。校庆专刊、《校史通讯》自校庆筹备伊始即与整个校庆工作相生相伴,孕育烘托着校庆气氛,记载着校庆工作的大大小小的足迹。
学校还在300号原址重修了“景莱堂”,作为人文展览的专门场所,内设极具文史价值的“于右任书画作品展”专室。至此,以“相辉堂—校史馆”为中轴的老校园人文景观区基本形成。
百年校庆期间,学校对各个校区的道路、楼宇、景观统一命名,使百年校史、人文底蕴与物理空间有机交融,也增加了新老校区的文化共性。例如,学校为纪念颜福庆、陈同生先生而命名枫林校区的主要干道为福庆路、同生路,将医学科研楼命名为明道楼,为奕柱堂、简公堂、相伯堂、子彬院等历史建筑勒石铭记。
此外,海内外广大校友积极参与校园景观建设,各地校友会捐赠的严复、邵力子铜像、“日月鼎”、“三峡石”、“世纪编钟”等落座校园。学校还专门在江湾新校区建“校友林”,引来广大海内外校友高度热忱,知名台湾校友李焕先生欣然题写园名。
(4)创设校园新形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02年5月,历时半年之久,复旦百年校庆标志最终确定。校庆标志以红色渲染蕴涵在篆体“复旦”中的“100”字样,辅以白色校徽图样和蓝色基调。自2004年初以来,学校又陆续推出了“百年树人”、“复旦情结”、“日月光华”、“星光璀璨”、“欢聚复旦”、“共襄盛典”等六个主题的宣传海报。(www.xing528.com)
2004年11月,教代会主席团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建议学校校歌统一使用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复旦大学校歌》。至此,百年校庆的形象设计要素基本确定。
2005年5月27日校庆日当天,国家邮政总局为我校发行纪念邮票一枚。这是高校历史上少有的殊荣,引来众人关注。数千复旦师生当天冒着蒙蒙细雨争相购买签章留念,场景蔚为壮观。
校庆活动立足焕发师生员工的参与热情,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自九十九周年校庆以来,每逢重大节庆日,全校师生都会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兹庆祝,鼓舞人心。例如,2004年5月校庆九十九周年晚会、校史知识大赛、9月“青春万岁”晚会,2005年元旦的长跑登高活动、3月的植树节活动、4月的“缅怀先贤、清明祭扫”活动、5月校庆日与杨浦区合办的“共同拥抱”晚会、9月23日在江湾校区举行的焰火晚会、24日在光华楼前的“日月光华、盛大之夜”大型文艺晚会等等,将一所百年老校的青春活力和师生同心同德的精神风貌展露无遗。
2.始终以弘扬学术精神为宗旨,促进学术繁荣和发展。
“庆典为体,学术为魂”是复旦百年校庆的宗旨,也是工作理念。百年校庆是展示复旦百年学术成就的良机,是凝炼复旦百年学术精神的契机,也是推动复旦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的大好时机。庆典年中学校以学术成果展示和各类学术活动为庆典的主体内容,在校内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凝聚了向学思进的人气,也凝炼了自由创新的学术精神。
(1)抓紧良机,繁荣图书出版和学术交流。
三年前启动的学术出版系列在庆典年里迎来大丰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海内外共出版与复旦百年校庆有关的图书两百十一种,约九千四百三十五万字。其中,庆典图书六十种,学术专著、教材等图书一百五十一种。在非庆典图书中,有很多都是我校教师含辛茹苦、穷经皓首多年的治学成果。如中文系陈尚君教授奋战十一年,编撰出版了三百五十万字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使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在明朝亡佚后数百年来首次完整重辑,为此后的五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原始、最完备的研究文献。还有王迅、闻玉梅等院士专家主持撰写的多种研究生英文版教材,以及陈思和、樊树志、王德峰等教授主编、撰写的数十种优秀教材。在庆典图书中,也不乏复旦校长传记系列、《复旦改变人生》、《复旦的星空》、《复旦大讲堂》、《复旦大学大使论坛》等反映复旦学子校内外学术生活、人生经历的实录性书籍。
(2)借助时机,活跃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
2005年前十个月,我校共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一百一十四次(届)。其中有相当一批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由我校主办的“上海论坛·2005”立足于发展中的上海,以“金融、能源、信息”为主题,把关注的焦点投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选择上,邀请海内外三百多名嘉宾与会,成为打造“学界、政界、商界”互动平台的成功案例,成为我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和最具影响的国际咨询会议。又如,由我校医学院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医学高峰会议吸引了超过一千两百位海内外专家参加。此外,我校在4月召开21世纪大学协会2005年校长年会,在6月举办第十届亚太地区大学校长会议,在9月以“大学与城市的发展”为主题举办了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这三个论坛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国际化战略,促进了复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
(3)捕捉契机,彰显学术传统和名师风范。
庆典年期间,校园内各类报告沙龙此伏彼起,以至于很多学生表示精彩的讲座让他们应接不暇。今年5月21—27日,包括各附属医院在内,我校所有院、系、所都举办了校庆学术报告会。一周内总计超过一千名教师参加了各类学术报告会,可谓盛况空前,成为自1956年复旦有校庆报告会惯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四十多位为学校发展和建设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的纪念表彰活动充满了整个庆典年,校长书记等校领导均出席活动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以示尊师弘道之诚意,激励后人学子发愤图强。
除传统的学术讲座和文化热点讲座外,校友讲座和名师成才讲座也深受同学欢迎。这两类讲座互动性强,易引发情感共鸣。有一位管理学院的校友在讲座时表示:“我愿意将蕴含着自己二十年复旦底蕴的感情投资到学弟学妹身上!”4月23日,李岚清校友为母校师生做了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相辉堂内座无虚席,堂外一票难求。此外,在校工作的两院院士也接踵出现在各类学生学术活动中,回顾成才之路,交流治学之道。
(4)把握时机,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
学科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复旦的百年庆典同时也是很多院系诞生的周年庆典。中文系、历史系、化学系、社会学系建系八十周年,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恢复建院二十周年,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法学院单独学科建院五周年等等,院系的成立庆典反映了复旦的学科发展之路。院系通过组织庆典活动鼓舞了人心,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庆典年期间,学校还凝炼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1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奥地利研究中心、荷兰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也在校庆前后正式揭牌。
借助校庆东风,学校也改善了一批学科的发展条件。5月校庆日前夕,医学科研楼落成,标志着我校985二期平台“生物医学研究院”正式启动。9月庆典日前夕,光华楼落成,文、史、哲、数学等院系将首批迁入,上述院系教师的科研、办公条件将大大改善。
3.始终以学校形象宣传为重点,提升百年名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也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和重视。截至9月25日,2005庆典年期间,中央和上海二十家主要平面媒体共报道涉及复旦的新闻信息一万一千多条次。
百年校庆的宣传达到预期效果,是复旦发展情况的客观反映,也与校庆活动的精心设计、组织息息相关。这次外宣工作实事求是地展示了名校风采,既忠实报道活动本身,又诠释价值理念,凝聚了人心,为复旦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1)校庆盛典,全程关注。
9月校庆庆典期间的新闻报道呈现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全程报道。从9月1日校友返校月开始,上海即有报纸开设了复旦专版。凤凰卫视、东方卫视9月上旬就开始播放复旦校庆专题片。17日以后,从庆典前一周诗社返校,到社会捐赠达到高潮、校庆系列展开展、校史馆开馆,以及庆典以后的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设立等,各主要媒体几乎每天有关于复旦的大幅报道。许多报刊还在20日前后推出专刊,详细预告庆典活动;记者派驻校园,以便于即时报道。新华社也充分关注和支持校庆报道,自9月1日以来,共发出通讯、消息、专稿等四十余篇,其中有近十篇成为热门引用稿件。
第二,重点关注。庆典日活动以庆典大会和晚会为主线,得到媒体的特别“青睐”。9月24日庆典大会,上海电视台全程直播,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长达六分钟的新闻,次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也都作为头条重大新闻报道,并全文刊发胡锦涛同志贺信和吴邦国同志讲话。东方卫视和东方电视台还全程转播了庆典晚会的盛况。
(2)名校主题,全景报道。
庆典期间,除对校庆活动的报道之外,各主要媒体都系统介绍了学校现状,深入挖掘复旦的历史文化以及复旦精神。9月22日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陆续在头版头条或显著位置登载通讯,从科技成就、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等各个方面高度评价复旦各项建设成果。庆典期间,上海有十三家报纸三十八次编排了两百七十四版专刊全面介绍复旦,较有代表性的有《文汇报》二十版、《新闻晨报》一百版;24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等也开辟专栏介绍复旦人物、讨论复旦精神。
媒体报道的深入还体现在高质量的评论上。上述中央和上海二十家主要平面媒体在庆典期间先后发表了三十篇评论文章。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人民日报》的《勇担历史重任,服务民族振兴》,《光明日报》的《百年复旦频传科技薪火》、《瞭望》的《百年复旦,百年复兴》,《经济日报》的《复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东方早报》的《一座大学的一百年和一个国家的一百年》和《第一财经日报》的《大学、大国与世界级大学的期盼》等等,社会反响热烈。
(3)宣传形式,全面覆盖。
其他媒体也高度关注复旦百年校庆。23至25日,中央电视台、凤凰中文台和阳光卫视制作的三部专题片分别在中央一台、上视新闻、凤凰中文台等九个频道滚动播出十次,展示复旦人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复旦人的精神,向全社会诠释科教兴国事业的重大意义。
同时,新华网、新浪网、东方网为复旦百年校庆开辟专题。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从24日上午开始将校庆新闻作为头条置顶,一直到26日上午。东方网作为全程合作伙伴,参与网上直播大学校长论坛和庆典大会;它制作的独家专题、新闻图片成为许多外网转载的“基地”。
此外,在主要高架道路悬挂迎风旗、驾驶飞艇穿越校庆活动及城市上空也成为营造校庆气氛的有效手段。
三、百年校庆成功的三大经验和体会
1.积极争取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取得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通力协助。
复旦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自强不息,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百年奋斗史,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集中写照。不为一校之庆而庆,不为一校之乐而乐,通过百年校庆展示上述鲜明特征,并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再作新贡献再创新辉煌,是我们筹备校庆的重要出发点和根本宗旨。
自校庆开始筹备以后,书记校长及其他校领导即主动积极地对外汇报和宣传百年校庆的筹备情况,上至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教育部领导、上海市党政领导,下至杨浦区、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及有关委办局,广泛争取关心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领导、国务院有关领导专门听取了秦绍德书记、王生洪校长的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李岚清、唐家璇、陈至立、韩启德等校友更是倾情尽力热切关怀,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亲自指导高层协调,教育部周济部长、张保庆副部长、吴启迪副部长等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在部党组会上专题讨论给予指导和指示。这些指示和帮助为我们校庆取得了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也为校庆和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庆典筹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亲临上海并驻校指挥协调,与我们同甘共苦,共同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极大地感染和鞭策着我们,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凭我们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难题和困难,为校庆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市党政领导坚决支持把复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把复旦的校庆和复旦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坚定决心。三年多来,陈良宇、韩正、龚学平、蒋以任、殷一璀、严隽琪等党政领导多次亲临复旦听取汇报,深入工地和建设现场视察并发表重要指示,以开阔的胸襟,前瞻的眼光和务实的作风,为我校破解了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复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仅2005年上半年里,陈良宇、韩正同志分别两次听取校庆筹备汇报,把我校校庆列为上海市年度重要工作,要求校庆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推动全市的高教事业发展,并在市委书记办公会上专题讨论我校的校庆工作,指示市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陈良宇书记在庆典大会上代表上海市发表重要讲话,韩正市长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高度评价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发展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赞誉复旦是“上海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令复旦人备受鼓舞和激励。
在整个校庆筹备阶段,上海市各级领导均给予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庆典前的一个月里,殷一璀副书记、范德官秘书长、严隽琪副市长召开四次专题协调会,给予强有力的领导和帮助。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领导部署新闻宣传工作,各媒体均由领导挂帅组织报道。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平同志带领市有关部门数次协调检查落实筹备工作,全市联络、接待、宣传、公安、安全、交通、消防、市政、卫生、旅游、外事、机场、车站、城建、有关区县大动员通力协作。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吴志明同志到校检查安全保障工作。市公安局、市文保局领导亲自挂帅,调动文保局全局力量,抽调一百多名特警参加庆典日前后的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以上各项工作为校庆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撑,确保了百年校庆的辉煌和圆满。
百年校庆的成功还离不开杨浦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的真诚奉献,生动体现了杨浦区落实“三区联动”,打造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战略的真诚愿望。2005年区党代会上的报告提出“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为契机,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重大部署,成立区校协调领导小组,落实具体工作。大至江湾新校区、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小至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管理,校庆细节的协调帮助,区里都给予积极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巨资克服重重困难,拆除校园周边违章建筑,实施校园周边道路旁建筑的“平改坡”工程,开辟交通专线方便师生出行,净化、美化校园周边建筑和环境,加快五角场的建设,使复旦的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发生了近乎奇迹般的变化,令人心旷神怡!杨浦区还为校庆送上了庆典大礼——“9.23”庆典焰火晚会,“5.27·共同拥抱”文艺晚会,百年复旦诗歌朗诵会,出版了《我心中的复旦》诗集、《百年大学》等书籍,为校庆增光添彩、添砖加瓦。在此,让我们为杨浦区人民的奉献和贡献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并让我们今后在落实“服务上海,发展复旦”战略,打造“杨浦知识创新区”上作出我们复旦人更大的贡献!
2.百年校庆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全面布局、领导有力、组织有序。
(1)指导思想明确,立足于把百年校庆办成总结继承百年优良传统,开辟新百年新业绩的良好开端。
随着校庆的日趋临近,复旦人在满怀激动和喜悦的同时,不禁要问: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这一历史瞬间的到来?我们当以何种方式来纪念庆祝这一历史时刻?这是一个节日,这是一个庆典,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庆典,这更将是一个深远的历史纪念,一个力行进取的机缘,一个新的辉煌的起点。为此,2002年校庆工作启动伊始,秦绍德同志代表校庆领导小组明确提出百年校庆的指导思想和宣传口号。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要把百年校庆作为加快发展、乘势而上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展示办学业绩、塑造百年名校形象的一个重要契机,作为弘扬优良传统、铸就复旦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的宣传口号是:弘扬传统、彰显风范、凝聚人心、再铸辉煌。
提前三年启动百年校庆,正是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校庆工作与学校正常发展的四个高度结合。一是把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形成共识,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为此开展了历时一年的“复旦精神”大讨论,实施历时两年半的“四书两馆”工程,着力于总结两校历史传统,融会两校精神力量,促进融合积聚共同的精神动力。二是把校庆工程与校园建设相结合。在新一轮的校园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校庆对物质载体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在校园建筑规模倍增的工程中率先完成了光华楼、体育馆、校史馆等建筑,为校庆的成功举行提供了强大的物理空间支撑。三是把校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三年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校庆为抓手,各项工作全面推开。医学誓言碑、人文馆、勒石铭文等一大批人文景观落成,校园人文气息更加浓郁。百位名医大型义诊、“十佳护士”巡回演讲等丰富了医德医风建设。九十九周年校庆文艺晚会、“青春万岁”文艺晚会、“共同拥抱”文艺晚会、庆典文艺晚会等文娱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正是在此基础上,我校2003年赢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2005年更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的殊荣。四是把校庆工作与探索建立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相结合。校庆调动了广大校友的爱校热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获得了二点八五亿的捐赠,建立了复旦教育发展基金会、复旦管理科学奖励基金会,积累了赢得社会支持的宝贵经验,实现了多年来建立自己的发展基金的愿望。今年我们还从自己的教育发展基金中出资捐建了贵州省乌江“希望小学”,体现了我校回报社会,关注民生的胸怀。
(2)提早规划、广泛发动、全面布局、组织有力。
2002年5月29日,《百年校庆特别网站》、《复旦大学校友网》、《人文复旦》三个网站举行开通仪式,发布《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公告(第一号)》,标志着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筹备工作正式启动。随即成立了由全体校领导参加的校庆领导小组,组建了独立建制的校庆办公室,形成了强大的领导力量和专职的实施部门。推出了关乎全局覆盖全程的“五大工作板块”:扩馆修史工程、出版发行工程、校园规划建设工程、外联筹资工程和宣传庆典工程。五大工程皆由校领导挂帅,组成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全力推进。今天我们回顾校庆,处处可以看到和感受到这五大工程所发挥的巨大功效。
2004年九十九周年校庆时宣布成立“百年校庆顾问委员会”和“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这是我校在校庆组织上的一项创举,它有利于我们合理有效地赢得社会各界支持,回报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展示了我校极高的社会信誉和强大的支持力量。
在校庆的具体筹备上,王生洪校长、秦绍德书记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并亲临一线指导工作。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及时决策、及时领导、及时督促检查,随着校庆工作的日趋繁重和紧迫,及时充实调整力量。2004年九十九周年庆后在领导小组下成立“秘书处”,副秘书长由最初的五人陆续增至十二人。秘书处下设七大部,后增设至八大职能部和三个工作协调小组,为有效协调实施繁杂艰巨的校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整个校庆筹备工作历时三年半,跨四个年度。根据进展情况,提早规划提早布局,分别提出了2002年为启动年、2003年为布局年、2004年为关键年、2005年为庆典年的年度时间布局。每一年均有主要工作和活动,突出重点,确定节点,一抓到底。我们还创造并有效实施了系列公告制,布告海内外,使丰富的校庆活动浑然一体。2004年底以前即规划了2005年庆典年各项工作,12月30日公开布告,做到一年早知道,使校内外一目了然。
庆典年提出“学术为魂,庆典为体”的宗旨和“隆重、热烈、简朴、难忘”的方针,体现学府特质和别样的精神追求。庆典年首创庆典日和校庆日,分四大高潮,分时推出,起落有序,此伏彼起,在校内外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6月24日发布公告,推出9月校庆月暨“校友返校月”,充实庆典月内容,公告庆典日的高峰日程,合理引导返校活动。这一切都有效地确保了整个校庆活动始终在热烈隆重的气氛里和谐有序地开展。
3.复旦人继承和发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1)复旦优良传统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这一精神在百年校庆的工作中再一次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三年多来的工作处处体现了新时期复旦人的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创新不但需要聪明智慧的头脑,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劳作!创新不但需要积累充实实现能力,更需要有不甘人后,志在必胜的顽强精神品质!
校庆筹备三年是创新,百年校庆干一年是创新,发布系列校庆公告是创新,庆典年出四个高潮是创新,庆典日和校庆日分列设计也是创新,庆典分设序场和典礼更是创新。但这一切的背后是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气魄。庆典“三会”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设计新颖、组织有序、广受赞誉是创新,校长演讲别开生面是创新,二万五千名校友返校乘兴而来、高兴而归,大型活动安全顺畅无事故也是创新,其背后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和巨大体力付出,更是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意志的体现。
这里仅举一例。在实施庆典“三会”的过程中,重大活动部、公共关系部、后勤保障部的同志们同学们,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连续奋战三个月。许多同志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许征同志只能用电子邮件和近在咫尺的女儿保持联系,周立志同志扔下远道而来的双亲,陈寅同志撇下六个月大的孩子带病坚持工作多日不归,许玫同志手术一周后就投入全新的工作。中秋节之夜重大活动部的同志们和姜佩珍等体育馆的建设者们一起在体育馆忙得不可开交。在筹备的紧张时期,方晶刚、葛海窕、沈文龙同志的长辈重病并不幸相继离世,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王宏舟、王世靖、郁秀兰、丁力、贾雷等同志带领一大批团学干部、文艺团队连续三个月夜以继日向那场盛大的晚会冲刺。仅那场晚会就动用三千两百余人,其中台上演员一千一百人,台下群众演员一千七百人,后台服务人员四百余人;使用各种道具上千件。那个夜晚有观众一万多人,维持秩序的志愿者有六百余人,同学们很多人两个多小时一直背对着舞台!那场晚会,十三次修改策划方案,十次修改主持人串联词,六次完整的串排合练,使用了七十六分钟的电子屏幕,这在正规的大型晚会上也不多见。这台精彩的文艺晚会,被喻为放射复旦百年光华的百年盛会就是这样创新、创造出来的。
杨存忠、徐国辉、姜佩珍、应建雄等同志各自带领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建设任务,使多个校区的建设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世人;石磊、周桂发、龚向群等同志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战胜挑战,出色地完成“两馆”建设;诸葛辉、吴兆路、周晔、秦剑兰等同志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协调引导各色媒体大面积全方位宣传报道校庆……这样的创新和创造不只在这些部门,在秘书处所有工作部、各工作组都贯穿始终。
(2)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复旦又一引以为豪的光荣传统,在百年大庆中再被发扬光大。
方晶刚同志是全校最早抽调出来全身心投入校庆工作的中层干部。校庆办三年半以前组建时只有他和杨慧群、章沛三位同志,发展到后来的十四人,校庆工作部门也由校庆办一个发展到后来的十一个,但三年多来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点子”和精细劳作。我们三年来看到和获得的校庆标识和无法胜数的纪念品、礼品都凝聚着他和校庆办同志们的贡献。而他的唯一“特权”就是全额报销每月超限的手机费!庆典结束后他为校庆办同志们申请的有限加班费,也因经费暂无出处而暂无着落,而他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挑战杯”的工作中去了。
参加“四书两馆”工作的老同志,更是令人无限感动!三年来他们怀着对母校的爱,倾情投入。他们拿到的是每月最多一千元的返聘费,有的还不到。三个寒暑,体弱多病,巨大的精神压力,一丝不苟的案头工作,他们就是这样的近乎奉献地劳动,砌筑起今天七百多万字的校史建筑!有限的稿费也都按指示先发放给了院系部处的同志们。他们至今唯一享受的“特殊待遇”是,安排他们去了一次杭州休息两天。想不到他们竟高兴得连声说谢,没人再向学校提要求。让我们再点一下他们中的几位典型代表人物的名字:王增藩老师、鄂基瑞老师、刁承湘老师、萧辅玢老师,还有校史专家许有成老师。让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不但和校庆直接相关的部门全程投入校庆,全校上下各单位各部门都有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不仅如此,我们的家属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令人感动令人钦佩。总务处全体同志都投入了校庆工作,一位普通员工的老母生重病住院,卧床不起,但他无法前去照顾。朱克勤处长获悉后在繁忙的庆典工作中抽空代为探视。想不到老人家对儿子深表理解,说复旦百年校庆是了不起的大事,电视上她看到了,很感骄傲,督促朱处长赶紧回去忙工作。类似的感人故事保卫处也有。
全校各院系的领导和师生也发扬艰苦奋斗、敢于奉献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在完成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校庆任务。工会、团委、妇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及有些院系、中心、研究所还创造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校庆活动的内容,奠定了百年校庆取得圆满成功的群众基础。
同志们,我们的百年校庆就是这样办成功的,百年盛典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道出的正是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还要说的是我们的青年学生,充满热忱、激情和奉献的他们构成了校庆繁重工作的人力基础和智慧源泉。这里只能讲讲他们当中的志愿者群体了。
校庆庆典期间,学校共组织了两千一百名学生志愿者,另有近三千名志愿者参与各个院系的校庆工作。在钱海红等团委干部的带领下,学生志愿者们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母校送上了一份饱含真爱与奉献的厚礼。
校庆志愿者工作的宗旨是“让校友满意,让志愿者难忘”。所有志愿者按项目制的原则,分为九个小组,分别对应相应的校庆活动,一人一岗。学校有关部门制定了十种总计超过六百页的《校庆志愿者工作手册》,内容大至校史、校情概略,小至每个环节和岗位的职责,细至具体物品的摆放和规范动作。志愿者们不仅熟记于胸,而且根据演练中的实际变化主动提出补充意见。
所有志愿者在上岗彩排之前,均经过三轮培训。庆典前夕,许多志愿者在中秋佳节放弃与家人团聚,坚持在机场、火车站、各大宾馆模拟彩排。艰苦训练的成果显而易见。志愿者说话时再没有多余的语气词,“好的”就是“好的”,没有“好的呀”。不少礼仪志愿者练就“如松”站姿,从未穿过高跟鞋的女生穿着高跟鞋一站就是一天。
校庆活动的精彩纷呈,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劳动。从事接机工作的志愿者经常要在机场呆上十四五个小时;校友咨询点的志愿者顶着打破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的“秋老虎”,坚持全天、全月无间断服务;一对一陪同的志愿者,几乎成了贵宾的随行“秘书”;两个校史馆的志愿讲解员为两万多参观者热情讲解;百版校刊的学生记者“纵横百年”,积文数十万字……校庆期间,志愿者们始终以大局为重,很多志愿者没有机会看到庆典大会的庄严、庆典酒会的典雅、庆典晚会的热闹,没有机会聆听校友的祝福、师长的贺词,但是他们无怨无悔。
志愿者的工作赢得了校友、嘉宾的认可与好评。庆典酒会结束时,很多贵宾向志愿者竖起大拇指,不少海外友人争着与志愿者合影留念,十几位国外大学校长一起手挽手向复旦的年轻学子深深鞠了一躬。这是对志愿者的尊敬,更是对复旦人的褒扬。
学校的首要在于育人,百年校庆体现了我们的育人成果,他们在校庆中的优秀表现,连同他们在“挑战杯”上的杰出业绩,使我们对复旦的青年学子,充满了骄傲。复旦英才辈出,百年校庆再造了一代新人,这才是百年名校、百年大庆结出的最大硕果。
同志们,百年校庆是复旦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历了艰辛的筹办与成功的喜悦,现在辉煌的百年庆典已成为珍贵的历史一幕。
在我们面前,许多急迫的任务告诫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如何为国家民族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如何为社会奉献一流的科研成果;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的竞争潮流中开创新局面……任重道远,唯有奋力前行。
在我们面前,百年校庆为我们铸就了丰富的经验与精干的队伍:复旦人所具有的对母校的真挚热爱和无私奉献,复旦人所深藏着的取之不尽的创造潜能,复旦人所展现出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面貌……所有这一切,都是复旦在第二个百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宝贵财富。
前途已经指明,航道业已开通。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思路,狠抓内涵建设,不断创新,去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创造出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