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美家庭

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美家庭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巢”现象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美家庭

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美家庭

刁元军

作者简介:刁元军,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办公室主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老龄化程度加深,老人“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空巢”内涵、特征及成因的分析,明确“空巢”老人的需求,进而找到缓解“空巢”老人困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达到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美家庭及和谐社会的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现象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转变、住房条件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逐渐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空巢”增长率极不协调的,却是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满足率仅为8.3%。

本文力图通过对“空巢”内涵、特征及成因的分析,明确“空巢”老人的需求,进而找到缓解“空巢”老人困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达到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及和美家庭的目的。

一、“空巢”的内涵、特征及成因

(一)“空巢”的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一代在较大的工作、学习和社交压力下,向往更加优越的经济文化环境,以致纷纷离开原居住地,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集中,而他们的父母则仍留在原居住地。这种与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

(二)“空巢”的特征

“空巢”现象由来已久,然而它一直被人们所忽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空巢”家庭不仅不再是个别现象,而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第一,“空巢”家庭的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随着三口之家的迅速增长,“空巢”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5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而且随着子女离家年龄的年轻化,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这些空巢老人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空巢”。在老年人口低死亡率主导下的人口老龄化必将意味着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空巢”老人将不断增加,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将逐年增加。而其供养者的年龄也日益老龄化,这两代老人未曾分居或原来分居被接回后又生活在一起,但当第三代子女开始独立生活时,这种纯老人家庭便不断涌现。第三,城市“分居”之风日盛,“空巢”家庭的比例不断上升。随着年轻一代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高,他们的新兴生活习惯常与老一代发生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让双方更倾向于分开居住。据了解,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

(三)“空巢”综合征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被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空巢”现象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家庭“空巢”综合征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同时,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老年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的甚至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四)“空巢”的成因

“空巢”现象并不是某一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是社会、家庭、个人在不同层面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社会变迁。工业化、城镇化不仅推动经济发展及提高了人均收入,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青壮年子女为了寻求发展机会,离家半径不断延伸,时间不断延长。此种业缘关系的强化,直接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缘关系淡化,从而推进代际分居倾向。第二,家庭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以来,城市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优育观念逐步形成,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家庭规模缩小,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现象突出,甚至备受冷落的老人对子孙的宠爱有时也甚于子女。现代家庭结构常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姻缘重于血缘,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第三,思想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轻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民主、自由、独立观念深入其心,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们赋予传统伦理道德以新的含义和见解,并且更加看重经济关系,而老人的心理定势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环境,于是,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代沟”,分居成为两代人的共同心愿

二、“空巢”老人的需求划分

唯有明确“空巢”老人的需求,方能通过一系列措施满足“空巢”老人需求,进而找到缓解“空巢”现象的有效途径,达到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及和美家庭的目的。(www.xing528.com)

对于老年人需求的传统划分有多种方法,大致包括经济、健康、照料、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通常带有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特征。笔者认为应该以支撑“空巢”老人独立生活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为划分依据,老人个体需求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照护服务需求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缺损,老人独立生活能力不同程度下降,需要从家庭和社会获取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生活和医疗照顾与护理,这种照护需求是“空巢”老人最基本的服务需求。目前,大多数“空巢”老人无子女或与子女联系不紧密,他们很少甚至不可能从子女那里获得照护服务。

医疗护理方面的支持更加缺乏。虽然部分“空巢”老人已雇保姆,但仍存在医疗护理问题,还可能有用人不当或因年事太高无能力指挥用人的情况。现有社会支持方式的考察表明,还没有一种非常理想的社会支持方式可以满足“空巢”老人综合性且长期化的照护需求。养老院也只能解决极少数人的问题,目前还属于一种高消费,大多数人还会留在社区内。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将来的“空巢”老人更不可能完全依靠子女满足照护需求,需要有社会结构创新,需要新的生活方式和医疗保健模式满足高龄化社会的需求。

(二)经济需求

“空巢”老人的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大多数城市老人生活完全依靠退休金,并且没有太多积蓄抗击风险。一方面是时代变迁的原因,使老年人整体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另一方面是高龄期的特殊需求,使他们很可能在医药费用和寻求照护的费用支出太大,而导致他们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或者会因无力支出而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在这方面,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就是个体所享有的医疗资源的权利不同,那些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人在需要看病、住院、请护工时会面临经济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种风险会转嫁给子女,如果子女经济状况也不好,全家都会陷入困境。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在这方面的风险会小得多,但慢性疾病和长期护理的费用仍会使个人负担额达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只有离休干部可以享受全额公费医疗,但医院请护工的钱大部分要自己出。因生病住院而产生的雇用护工的费用对那些经济能力最强的离休干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其他老人,经济负担的沉重可想而知。虽然不是所有的“空巢”老人都需要付出高额的医疗和照护费用,但作为一种消费特征,在“空巢”老人中应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经济需求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显得格外突出,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三)选择需求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空巢”老人对于利用什么样的社会服务也很慎重,即便是经济能力较强的“空巢”老人也不是需要什么就一定去购买相应的服务。遵循最小付出和最大收益的原则,在需要进行交换时,老人们会认真考虑将面临的所得与所失,寻求最适合自身条件的社会支持方式。比如在是否入住养老院的选择面前,就有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许多因素值得认真考虑。以下几个主要的因素直接影响老人的选择:收费是否合适(与收入水平相适应);距离是否合适(离家或离子女近);服务是否周到(服务员是否有爱心和耐心,是否会虐待老人);条件是否适宜(房间是否背阴,环境是否合适);是否符合个人性格和生活方式(能否适应集体生活、是否能保持自己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

最需要住养老院的正是不能自理的老人,自理老人有更大的空间可以选择其他服务方式。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或亲戚朋友到养老院去过集体生活,尤其是知识老人,一般都希望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面对老人院全封闭的管理方式,就会考虑所得是否高于所失的问题。因此,社会应创造更多的选择条件和支持方式,以适应老年人的选择需求,而不是单纯地鼓励老年人入住养老院。

(四)管理需求

当“空巢”老人身体状况良好时,他们可以调动个人资源,通过相应的社会交往从外界环境中交换或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动力逐渐降低。“空巢”老人由于认知反应能力,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衰退,很可能在自己需要帮助或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没有能力迅速得到相应的信息或筹划和实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产生需要权利代理人的管理性需求。在得不到来自外部帮助的情况下,“空巢”老人自身可能没有能力排除困难解决自己和家庭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空巢”老人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需要外部的介入,应当有一种来自社会的能够取代家庭监护功能的管理方式,真诚地承担监护人的作用,从健康、生活、法律咨询人文关怀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护服务。这种管理性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显得格外重要。

三、缓解“空巢”老人困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缓解“空巢”老人的困难和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学校和个人都需尽义务。

首先,从政府层面考虑,应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养老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目前,我国的养老福利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老年公寓太少,费用较高。加快老年公寓的建设,提供优质廉价的养老服务,是社会提供给“空巢”老人替代家庭养老的重要选择;完善医疗保健计划,能使大多数人在进入老年期之前就能接受骨质疏松和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的严格监测和控制,并且这些专项治疗对大多数人来说既方便又经济,在老年群体中有效地预防骨折及半身不遂,就能延长“空巢”老人的寿命。同时,应把弘扬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有部分年轻人以工作忙为由,对父母漠不关心,常年不归家,这使得老人们在独守“空巢”的同时,还忍受着精神上的孤寂与痛苦。青壮年应将“百善孝为先”作为人生准则,时常回家看看父母,陪其聊天解闷,增进感情。

其次,从学校方面考虑,学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切实关心“空巢”老人。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老人们办实事,尽心竭力为他们做好事,千方百计为他们解难事,认真落实离退休人员的“两个待遇”,努力使他们的生活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充分发挥离退休处、组织、人事、后勤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和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体现对“空巢”老人的关心、关怀和关爱。此外,建立“空巢”老人急救网络也是不错的方式。“空巢”老人最担心的是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因此,高校应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和急救网络,特别是对那些孤寡、高龄的“空巢”老人,要落实对应的联系人,实行联系人负责制。一旦有突发事件,“空巢”老人首先通知联系人,联系人要第一时间到位,及时给予老人帮助。平时,联系人也要主动关心、过问所负责联系的老人的生活、身体情况,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每逢重大节日,应上门慰问或打电话慰问,给予老人精神慰藉。

最后,从个人方面考虑,老年人自己应该合理安排生活,培养业余爱好。参加老年社团活动、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与朋友聊天、聚会等,都是“空巢”老人满足精神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方式。参加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消除“空巢”带来的不良情绪。

为有效缓解当前“空巢”老人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全社会都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支持帮助“空巢”老人,不断完善养老和医疗机制,全面提高“空巢”老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美家庭而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