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关注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不良心态给离退休干部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高校老年人的消极心理特点,提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到201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 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

关注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关注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李雪莉

作者简介:李雪莉,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九级职员。

摘 要:高校老年人是社会老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做好高校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也便于开展高校离退休干部工作;消极的心态不但影响老年人生活,也会对离退休干部工作产生一定阻碍。分析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不良心态给离退休干部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高校老年人的消极心理特点,提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提高以及保健意识增强,人类寿命逐渐延长,更由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老年人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体最为显著的问题。中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2011年全国两会发言时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老年化的三大问题:一是老龄化进一步加速。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二是高龄化进一步加速。到201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 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三是空巢化进一步加速。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1],老年人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另一方面,媒体报道,每年因生理疾病、心理问题而导致老年人自杀、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心理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因此,研究高校老年人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成为高校离退休干部工作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的种类及其特点

高校老年人心态主要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大部分老年人离退休以后都能较快地从紧张和繁重的高校工作中脱离,逐步适应悠闲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如照顾儿孙,上老年大学,参加文化活动,结伴出游,体育锻炼等。这些具有积极心态的老人,不但把自身和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还非常支持和配合高校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的工作。然而,有少部分老年人因没能很好地转变和适应离退休生活,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心理。因此,为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必须了解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的种类及其特点。

(一)孤独心理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子女长大成家以后要担负照顾四位老人的重任。可是,现在绝大多数已婚子女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因素不愿或不能和父母共同居住,导致高校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独居、丧偶的老人,一直都过着形单影只、深居简出的生活。其中一些性格内向的老年人时常会因为追忆往事而苦闷惆怅,黯然神伤,再加上缺乏子女及亲友的关爱,渐渐地他们就会远离群体和社会,对生活感到悲观与绝望,甚至会选择自杀。[2]

(二)失落心理

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倔强的老年人,他们在职期间身居高位,担任要职或是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离退休以后环境突然改变,让他们一时从心理上无法接受,产生了失落感。这样,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情绪多变,很容易急躁乃至发脾气,往往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这种情况有时不仅无法顺利开展离退休干部工作,而且还会引起或加重老年人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二是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他们认为自己已失去人生价值和意义,再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与尊重,长此以往,老年人的性格会变得更加孤僻,甚至患上抑郁症。

(三)恐惧心理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和病变,导致一些老年人产生了惧怕死亡的情绪,总觉得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不久于人世,失去了继续治疗和活下去的信心,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压力,时时刻刻都无法得到安宁和休息,精神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冲动和混乱,有时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四)固执心理

有的老年人遇事想不通时喜欢钻牛角尖,不听别人建议;有的老年人因为在职时位高权重,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离退休以后不愿意听取新观点和接受新事物,墨守成规,顽固不化,并且习惯对原单位的工作评头论足或者作对比,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强加于他人,只要稍有分歧,就会发火动怒,固执己见。[3]

(五)盲从心理

老年人上了年纪以后,由于大脑机能逐渐萎缩,思想上往往缺乏主观意见,对一些事物失去了原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喜欢人云亦云,很容易受到旁人的煽动和唆使,遇事不经分析和思考,爱起哄,随大流,盲目跟风。

(六)疑惑心理

有的老年人一生饱经风霜,历经坎坷,习惯了在职在位时和同事之间的钩心斗角,所以遇事喜猜度、好疑虑。离退休以后,由于职务和地位变化,遇事更为敏感,常常对离退休后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甚至对日常琐事和国家的政策表示质疑。[4]

二、高校老年人消极心理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影响

(1)高校老年人的孤独、失落、恐惧等心理,给离退休干部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比如,不响应离退休工作部门的号召,不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让一些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由于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老年人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状况,所以无法与这些老年人进行言语或者心灵上的沟通,导致党和国家的政策无法顺利地传达。特别是一些极端自闭的空巢孤寡老人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开导,就会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他们自杀后又很难被发现,错失了抢救时机,有时甚至会出现老年人在家中去世多日都无人知晓的情况,这给高校和社会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性格固执、脾气暴躁的老年人很容易和离退休工作人员发生言语冲突。有的老年人离退休后职位转变和因循守旧的习性,做事情总喜欢把自己利益放在前面,不听任何人的意见或建议,和工作人员之间往往发生意见分歧,一旦自己的意愿不被认同或采纳,就会向工作人员发脾气,甚至去找领导评理,以致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有盲从心理的老年人,往往因为自身利益被排在政策原则之外而煽动并组织其他离退休老年人向单位或组织请愿。离退休工作人员无法劝解,还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影响单位或高校的声誉。还有一些老年人因为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而误入邪教组织,宣扬反动言论,影响学校及社会安定;有的甚至听信他人,盲目购买保健品药品,更严重者会深陷传销组织无法自拔。(www.xing528.com)

(4)有疑惑心理的老年人处事谨小慎微,遇事持怀疑态度,他们质疑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定,质疑自己退休后的工资福利待遇,无论工作人员如何解释,他们都将信将疑,觉得是在哄骗和敷衍他们,以致要向不同的工作人员和上级领导反复求证,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关注老年人心理,多措并举,推动离退休干部工作

(一)建立健全高校老年人帮扶体系

造成高校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许多归因于对养老的担忧。因此,高校要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切实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学校多方面资源,建立健全高校助老帮困机制。要不断完善高校老年人帮扶体系,不断加大对特别困难老年人的帮扶力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同时,要善于利用社区和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努力扩大为高校老年人服务的领域和内容,使高校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二)加强高校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而言,高校是一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社会圈子,高校有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内,缺乏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与交流,可定期组织为他们开办人生、保健、生活知识等方面讲座,端正他们对待丧偶、疾病和死亡的消极心态,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免费开展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咨询或义诊活动,及时把握一些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异常的情况。鼓励他们多锻炼身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生活交际圈子,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老年人心理咨询室(可与大学生共享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筛查和心理咨询活动,为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提供帮助。

(三)积极搭建“老有所为”平台,充分发挥高知群体的作用

高校老年人的群体特征是高级知识分子比例大、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看问题深远、实现价值的期望值高,他们有知识、经验、威望和时空优势。要做好高校离退休工作,就是要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既让他们积极参与大学生党建、革命传统和素质教育、关心教育下一代、教学督导、指导大学生社团等工作,又可以参加社会咨询、传播文化、社区管理等公益服务活动。同时,要鼓励他们继续著书立说,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贡献智慧。只有这样,高校老年人才能从“有为”中体味到“有位”,感受到老年人的价值。

(四)加强高校老年人学习活动阵地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般来讲,绝大多数高校有老人活动中心,部分高校开办了老年大学。实践证明,这两个阵地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心理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当前的任务是完善和提高老年人学习活动阵地的建设,需从加大离退休干部工作经费的投入入手:一方面扩大老年活动中心的人均使用面积,完善和优化设施条件;另一方面,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提高老年大学的办学水平,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走出家门,走进集体,融入社会。

(五)大力推广新型养老模式

从简单的“居家养老”模式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医养老”等新模式转变。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老年公寓、高校医院保健医疗、“平安一键通”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让一些孤寡、空巢、病重无人看护的老年人自愿走入集体生活,在身心两方面都不再感觉到孤单,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

(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改进工作作风

离退休干部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因此,要大力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知识能力。对待老年人态度要和蔼可亲,服务要热情、周到、耐心、细致,语言要文明。唯其如此,老年人才能对离退休工作部门有“家”和“组织”的感觉,消除心理距离感。

做好高校离退休干部工作,必须先从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入手,完善高校离退休干部工作管理体制,改进原有工作模式,推出新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提高高校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医疗水平和为其服务的质量,全心全意地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让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的照顾、在心理上得到全面的帮助,让高校老年人真正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境界,享受幸福、快乐、安宁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新特征.[EB/OL].[2011-03-01].http://china.huanqiu.com/lhbd/gdxw/2011-03/1531663.html.

[2]胡宏伟,串红丽,杨帆.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5(3).

[3]张彩玲.浅议老年人心理衰老[J].基层医学论坛,2003,7(2).

[4]任小峰,巨波.谈谈老年人心理与健康[C]∥第五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