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初探
巨明侠
作者简介:巨明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摘 要: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成为社会的重要群体。老年人心理自我调适已成为摆在家庭、子女和老年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掌握老年心理,做好老年工作,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老年群体的要求,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从老年心理的视角提出三点看法,以期扩大交流。
一、探讨老年心理的意义
在全世界人口构成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正在迅速增加,老年人问题以及探讨老化过程各个方面的老年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因而老年心理学涉及生理和社会两方面内容。研究老年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引起的变化,是掌握老年心理,做好老年工作的时代和社会需要,也是老年群体的要求,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保障。
在中国,有关老年心理学和养生学的研讨历史悠久。我国历来提倡尊老养老,在古代典籍中有丰富的关于老年心理的研究成果,包括关于摄生和修身养性的论述,以及对老年人特点的分析。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清心寡欲,认为这是益寿延年的重要条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于老人也。”古人认为,“尽其天年”完全可能,但必须注意调摄养护,而调适精神尤为重要。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影响健康的道理,因而一直十分重视情绪调节。《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意即长生并不是延长寿命,而是防备寿限缩短,其要务之一就是防备有害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古人对心理活动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也有不少精辟的探讨。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指出了成年期随着人生理发育成熟而发展的认识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变化。《老老恒言》认为:“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说明了老年人性格的变化。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论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曰衰,损与日至,心方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堕,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生动地描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老化,老年人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的比例迅速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间,这个增长趋势还将继续发展。
几千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左右,近几十年来由于卫生保健及营养条件改善,人类寿命大为延长。联合国统计材料显示,195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为47岁,到2025年预计将延长到80岁。目前,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瑞典19.8%,联邦德国19.4%,英国18.9%。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今60岁以上人口约有1.776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惯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如果达到8%,即说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依据计划生育情况估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将接近总人口的20%。
年轻和年老原本是相对而言的,国家、地区不同,划分标准也不一样。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以65岁划线,即65岁以上称为老年人。我国民间常以“年过花甲”亦即60岁以上算作老年。我国从事老年工作或老年研究的人,也大都以60岁为标准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年龄不同又可分为老年人(60至89岁)和长寿老人(90岁以上)。
从成年到老年心理活动的变化,包括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反应时间、智力、个性、心理社会问题及其适应能力等,虽然也受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却较多地和人的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老化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心理的生物性表现。而退休、丧偶、经济贫困等社会问题引起老年人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则主要是心理的社会性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往往表现为行为,因此,从成年到老年发生的各种行为变化,值得从事老年人服务管理工作者高度关注。
二、老年心理特点
中国很早就有一句俗语叫“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说明人年老后会变得像小孩一样任性、固执、易怒和健忘。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这种心理特点,对于做好老年工作特别重要。
对于一般老年人而言,孩子大了,像小鸟一样飞离父母垒起的窝,剩下年老的父母孤独地守着空空的老巢,人们把这类老人称做“空巢老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1/3的家庭出现“空巢”现象,且仍在增加。“空巢”现象使医学产生了一个新名词——“空巢综合征”,退休后没了压力而变得百无聊赖的老年人,各种内分泌水平低下,脑血管衰老,更易引发老年抑郁症。同时,老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抑郁和焦虑。老年抑郁症状多样化,有的老人孤独自闭不合群;有的这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虑、失眠;有的甚至觉得了无生趣直闹自杀……一旦老年人突然脾气变得暴躁,记忆力也大幅度衰退,身边的人就要考虑让老人到心理门诊鉴别,是一般的记忆衰退,还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通过心理科或精神科及时干预,老年痴呆的治疗效果一般很明显,至少可以有效缓解。遗憾的是,一般只是老年人的儿女向医生咨询,老年人总称“没有神经病”不愿就医。临床遇见的这类老年人通常已发展到痴痴呆呆,由其他科室约请会诊后才转至心理科。
老年人的共同特点是常常由躯体的小恙而引发多种心理障碍症状,如老年忧郁症、焦虑症等。
人在老年阶段,必然面临若干无法回避的变故: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这些问题都可能让老人感到恐惧和危机,一旦身体真的出现毛病,无论大小,都容易过分担心而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甚至忧郁。这些老年“心病”都需要积极预防和求治。老人应接受现实,端正心态,正确面对所遇困难,以现实积极的态度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退休后,空闲时间增多,可借此多学一些东西,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多参加公益活动,让自己忙碌而充实。忙碌中,既学了知识技能又为他人作了贡献,有了一定成就感孤独寂寞感必然消失。老年人还要加强人际交往,不把自己禁锢在家里,多走亲访友,防病于未然。
加强老年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也很重要。不少子女认为孝顺老人就是多给钱,让他吃好穿好。事实上,老年人最重视的是家庭和亲情。子女和晚辈应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感受到天伦之乐,消除寂寞烦恼。不管工作多忙,子女都应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年人,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有被需要感和重视感。老年工作者,也应重视这个问题。(www.xing528.com)
有俗语形象描述老年人为“爱钱怕死没瞌睡”。老年人拥有良好心态非常重要。老年人想要身体健康,更需保持心态良好。一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人到老年,脾气可能变得古怪,老年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如下。
一怕衰老。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患者,怕经过墓地或听到哀乐,甚至看见一只死亡动物也可能受刺激,不敢正视。一些老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无奈又惧怕,这种心态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引发抑郁,丧失对生活的兴趣,时常感到疲乏,他们易激动,爱发火,又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能会有自杀倾向。由于渐渐衰老,一些老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常用幻想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
二怕孤单。怕孤单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常对他人不满或抱怨。久而久之,就会强化自我行为约束和强化自我内心封闭,渐渐疏远社会,最终形成孤单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默默承受孤单带来的痛苦。这类老年人既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又希望别人关心照顾,于是经常拒绝与他人交往,会变得行为孤单,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是偏激。老人的偏激情绪常表现为两个相反趋向:一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自视为无用之人而常自责自卑,自怜自贬;二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偏激,并因此而自暴自弃。
四是多疑。一些老年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便一些轻伤小恙也以为无可救药,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心脏跳动、肠胃蠕动等变化也能感觉到。过度的敏感更易加重其疑心病。
三、老年人应注重心理调适
重视心理调适且方法得当,老年人的心理变异定能克服。
1.学会自我宽慰
衰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老年人的体力和智力不能与青年人相比,思想认识也可能不合时代潮流,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老年人还应该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遇事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烦躁,勉强做力不从心或不切实际的事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2.寻找精神寄托
退休固然是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难免倍感空虚无聊,孤独落寞,部分老年人很容易因此产生心理变异。消除这种情绪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以充实生活内容,诸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某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还应抽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事实上,健康高寿老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玩经”。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年老后,最喜欢用麦秆对着阳光吹肥皂泡,那绚丽的色彩总能让他如痴如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更称自己为“大玩学家”,研究“玩”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专业:玩电脑、写博客、玩智力游戏,一点不比年轻人差。走在大街上,你也会发现,精神矍铄的总是那些“爱玩会玩”的老年人。古今中外的实践一再证明,开朗而“会玩”老年人必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如“玩游戏”可帮助老年人训练大脑灵敏度,减缓记忆力衰退;登山等活动能增强老年人的肺活量和血液循环,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果能在一些集体游戏或对抗游戏中胜出,还能让他们平添自豪感,觉得“我还是有用的”;最关键的是,玩能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心里通达敞亮,自然有利于延年益寿。新加坡国立大学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购物、烹饪、做家务等活动,比打麻将、跑步、看电影、出游等防脑细胞退化的效果明显。“收藏”更被20多个国家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对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等都有一定的心理疗效。上网、写博客、上论坛发帖、用数码相机拍照、用手机发彩信等,老年人都可以尝试。据美国软件娱乐协会报道,几乎1/5的50岁以上美国人都玩电子游戏,这些游戏从简单的算术、拼图到脑筋急转弯都有。相比国内老人认为“人越老就得越稳重”,国外老人却以当“老顽童”为傲,年纪越大就越该放得开,年轻时不敢想的事情,如果到老都不尝试多遗憾!目前中国的老人即便有“玩心”,也玩得很拘束,无非是聊天、下棋、打牌、锻炼。“玩”是一种寻找自信和快乐的过程,如从报纸上“找不同”“走迷宫”等游戏可以练眼;记账、打字、写博客等方式能练脑;木制琴、小鼓击打玩具,可有效刺激老人的反射神经,同时能让老人们沉浸在音乐之中,愉悦心情;积木、拼图益智玩具能使老人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十字绣也是非常适合老人的娱乐,不仅手眼脑并用,绣好的作品必然带来成就感……
3.广交朋友
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需要朋友。国外老年人会和旅途中遇到的人成为朋友,甚至一起旅行,国内老年人在交友方面却显得拘谨。有些人只认识自己院里的老年人,外面一个朋友都没有。老年人可以多参加老年旅行团;喜欢自助游者也可以约些朋友到冬暖夏凉之地住上一两个月。老年人千万别把玩变成负担,尝试新鲜事物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开辟新的生活空间。国外老年人在这方面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英国老年人在草地、自行车道或乡间小路上赤足跑,借此强身健体;德国老年人喜欢赛龙舟时自由积极勇往直前的精神;西班牙老年人迷上了滚铁环,不仅活动四肢,还有利于呼吸系统等。
4.正视心理变异
抽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某些苗头,要及时地自我克制并纠正。总之,老年人若能克服心理变异,保持良好心态,必然有益于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