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陈玉林
作者简介:陈玉林,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
摘 要:空巢老人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离退休干部队伍中已占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文着重关注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和探讨其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做好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目前,我国离退休干部总数已达到1 760万人[1],受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变化、个人习惯及子女生活状况等因素影响,离退休干部的空巢比例相对较高,并有持续增加的趋势。因为长期缺乏子女的照料及相应的家庭关爱,空巢离退休干部更多地面临着各种心理困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发[1982]13号)明确提出“老干部离休退休之后,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顾,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2]。因此,在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同时,对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探讨,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更好地为他们提供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心理慰藉与心理关爱,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空巢离退休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前提,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总要求的重要举措。
一、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特征
(一)离退休干部空巢类型及原因
空巢现象是指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没有子女与老人同住,只剩下老年夫妇两人或夫妇中的一人独自居住的家庭周期现象。造成离退休干部空巢的主要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积极空巢型
这部分离退休干部从心理上有主观空巢的愿望,他们认为空巢是摆脱围绕财产、家庭纠纷等烦恼的手段,希望过清静的生活,拥有自己晚年生活的空间,同时也有不愿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在经济可以独立的情况下,愿意以自己(或老年夫妇二人)的能力去应对生活。目前,离退休干部相对较好的生活和医疗待遇保证了这部分积极空巢离退休干部自我生活的可能性。积极空巢型的离退休干部往往具有较好的心理适应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态度比较乐观,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2.客观空巢型
是指个人及子女都有共同生活的愿望,因为子女工作在外离家较远、住房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客观上处于空巢状态,但这部分离退休干部大多能从情感上接受空巢的客观现实,能表示对子女的理解并主动营造积极的晚年生活的氛围。客观空巢型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因个体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3.消极空巢型
主要包括无子女,或个人有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被子女接纳,尤其是丧偶的独居离退休干部。他们多数无法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甚至悲观厌世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分析离退休干部空巢的类型和原因,是研究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随着退休时间的增长及年龄逐年增加,在不同的生活时期,空巢状况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3]
(二)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特征
空巢离退休干部和其他老年人一样,都具有如下几类主要的心理需求:生存与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情感需求;共享社会发展(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需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奉献的需求。但空巢离退休干部社会角色的转变和适应过程与一般老年人不尽相同,因此造成他们有异于一般老年人的特殊心理状态。
(1)相关的离退休干部政策保证了空巢离退休干部一般都有退休金,经济拮据时,也可能得到单位或子女的资助,但他们对生病或出现其他意外情况也很担忧并伴随孤独感,这种情况在独居空巢离退休干部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此外,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前提下,他们对精神层面的关注更多,对个人感受和尊严方面的要求更高。[4]
(2)多数离退休干部曾长期在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亲身感受过计划经济时代在某些方面的便利性,因此对我国目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新现象理解不够,在涉及国家发展建设或个人根本利益的时候,因为缺少与家人的沟通和倾诉途径,导致他们困惑不安甚至出现消极抵触心理。
(3)离退休干部在退休前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每天有繁忙的公务充实自己的生活,而退休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极大变动,个人的社会功能逐步弱化。此外,空巢又造成家庭功能作用不明显,容易引发“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感觉。退休前后的反差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个人认可度迅速降低,甚至出现自暴自弃心理。
(4)因为长期在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加上缺少家庭的关爱,使他们对“单位”(或具体到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但由于离退休干部队伍迅速扩大,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及场地设施等因素限制,离退休工作部门尚未形成完善的空巢离退休干部管理和服务机制,会使他们产生不被重视或被遗弃感。
(5)家庭功能的弱化,使得空巢离退休干部更多地通过回忆往事等途径来满足自己对社会功能的期望,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若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用当前的社会现象来比照自己当时的一些做法,有时候会产生“自己贡献很大而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念头,觉得自己“亏了”,进而心理烦躁,或对原单位和社会产生抱怨不满情绪。
二、影响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的原因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很多,其共同特点是都认识并强调个体内部的和谐与对外部的适应性,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方面: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和睦;能与他人相互承认,相互理解,保持精神融洽,并与他人行为协调;能够获得他人的尊敬,受到他人的悦纳;具有良好的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心情愉快;行为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并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能正确认知社会,和他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一致;具有健全的人格,情绪性格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部事物。
研究表明,空巢离退休干部感到生活乐趣较非空巢离退休老人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空巢离退休老人。影响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也较为复杂,涵盖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等方面,如疾病、丧偶、离退休干部待遇调整等,都可能造成空巢离退休干部情绪波动,心理健康状况时好时坏。
(一)社会因素
广大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成立、发展、建设的有功之臣,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理所应该受到社会的广泛接纳和认可。但是当前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社会对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离退休老年人的重视和支持不够,没有形成相应的关爱和帮扶机制,在社会和子女对待老人问题上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适合空巢离退休干部的娱乐活动及期刊等文化产品还很少,远远不能发挥帮助空巢离退休干部排遣孤独、享受生活的作用;硬件方面,多数空巢离退休干部还必须自己解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但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总体规划等因素限制,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不便利,空巢离退休干部看病难、购物难、娱乐难等问题相当普遍,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在心理上被无形放大,导致害怕出门、害怕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并成为影响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的根源。[5]
(二)家庭因素(www.xing528.com)
空巢离退休干部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温暖和心理慰藉,自己的思想困惑和问题也很难快速排解,更易出现抑郁和孤独感;非空巢离退休干部一般承担了子女家庭的家务或对孙辈的照料等日常事务,而空巢离退休干部与子女分开居住,不具备类似的条件和机会,很容易认为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进而产生强烈的无用感,如果属于“被动(消极)空巢”型,这种无用感将更加强烈,这些不良的心理感受无疑会对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自身因素
离退休老干部经历显著的人生角色变化,但对于空巢离退休干部来说,因为缺少了代际家庭成员的参与,其家庭角色的意义并不明显,如果自我再认知和心理调节不够,就会陷入对过去工作场景无休止的回忆与留恋,而对现实的平静感到烦躁和不安;他们退出了富有成就感的工作岗位进入老年角色,通常被认为是衰老的标志,如果空巢离退休干部不能保持乐天达观的心态,不能经自我调适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新的爱好和生活圈子,从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很可能过于在意自己的逐渐衰老和健康丧失,这些客观的自然规律也将成为空巢离退休干部沉重的心理包袱,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恐慌。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空巢离退休干部自身的因素往往是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目前,我国传统的以子女为主体的纵向老人关照体系正在受到冲击,以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社区、政府等组成的横向综合关照体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6]。因此,做好空巢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家庭、离退休工作部门、社区及空巢离退休干部自身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应对策略。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尊重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倡导设立“空巢老人亲子日”,督促空巢老年人(含离退休干部,下同)子女常回家看看。加大对老年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入,通过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产业满足老年人多样性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填补空巢老年人的心理空虚,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电脑游戏,出版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期刊读物,开辟专门的老年电视频道等。在市政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要,让他们出了门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便利,鼓励他们走出去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愉悦心情。
(二)充分发挥离退休工作部门的主导作用
空巢离退休干部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爱,离退休工作部门要以更多的耐心和热情,有针对性地在政治上多尊重、思想上多关心、生活上多照顾空巢离退休干部,在抓好对各项离退休干部政策贯彻落实的同时,保障和维护空巢离退休干部的合理权益。
如生病住院时主动看望慰问,为个人财产管理协助提供相应咨询和法律服务,有时甚至需要代替子女为空巢离退休干部尽孝,等等,在生活上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精神上真正成为空巢离退休干部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空巢离退休干部通常很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离退休工作部门可以适时组织形势与政策讲座、老年心理知识辅导等对空巢离退休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和疏解,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对空巢离退休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和护理。
恰当适时的服务对引导空巢离退休干部正确地看待历史、看待生活、看待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重视发挥党支部的交流融合和舆论导向作用
若离退休党支部活动经常开展,支部成员间互相关爱、互帮互助越有力,对社会舆论的把握及一些重大事件的导向性越积极,支部成员更有朝气,心理健康状况更佳。大多数空巢离退休干部是党员,长期的革命和工作经历使他们对党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支部生活是他们退休生活中无比重要的部分,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和吸纳空巢离退休干部经常参加党支部活动,通过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影响带动空巢离退休干部保持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帮助空巢离退休干部重新确定生活目标和认识自我,引导空巢离退休干部保持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在条件允许并充分尊重个人愿望的基础上,建立空巢离退休干部共同居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要通过认真调研和探索,积极搭建相应平台,让那些有大致相同需求的空巢离退休干部共同生活,能够共同娱乐,互相依托,互相慰藉,排除孤独寂寞。对不具备集体生活条件的空巢离退休干部,可以联系高校等年轻人密集的单位,探索发挥志愿者对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慰藉的作用,通过“一对一”帮扶和定期探望等形式,逐步提高空巢离退休干部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度。
(五)创造条件鼓励空巢离退休干部发挥专长、培养兴趣
柔和的体育活动(慢跑、太极拳等)使空巢离退休干部身体得到锻炼,心理轻松愉快;跳舞、书画、摄影等集体活动,可以活跃空巢离退休干部生活,陶冶性情,往往一曲红歌就让他们平添无尽豪情;组织他们参与关心下一代,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在老有所为中感受老有所乐,提高自我认可度,感到生活更加充实。对参加集体活动不太主动的空巢离退休干部,要通过谈心等方式引导沟通。
(六)重视社区对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社区是空巢离退休干部最熟悉且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影响空巢离退休干部心理变化因素的重要场所。中共中央组织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站、点)、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对‘空巢’、独居……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可通过走访慰问、谈心交流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爱心帮扶和精神慰藉服务”,老人横向综合关照体系中各有关主体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社区,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掌握社区内空巢离退休干部情况,及时关注空巢离退休干部的生活环境是否和谐、邻里关系是否融洽、生活是否便利等,联系社区共同搭建便于空巢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平台,通过适时到家中为空巢离退休干部祝贺生日、制订相应的生活指南、设定热线电话等方式,为空巢离退休干部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及提供直接的心理关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9-15.
[2]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工作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彭义生,李娟,等.北京市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1).
[4]李佳,冯正直.离退休干部主观幸福感、自尊和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7).
[5]王琼,孙晓春,等.离退休干部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4(4).
[6]邓俊,杨晶,等.我国城市空巢离退休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