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服务模式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服务模式发展研究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服务模式发展研究张慧君作者简介:张慧君,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干部。离退休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成为我们老干部工作者亟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突显,离退休人员人数大幅持续增长。从笔者的调研中看,不少高校均面临着离退休人数急剧攀升的问题。离退休干部队伍逐渐呈现出基数大、高龄多、高发病人数多等特点,需要的服务也越发多样化。

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服务模式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服务模式发展研究

张慧君

作者简介:张慧君,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干部。

摘 要:当前,由于社会改革的发展和老干部工作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变化,老干部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离退休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成为我们老干部工作者亟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在变化发展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继续为老干部们做好服务的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外代表性的为老服务模式,以及我国高校现在的为老服务模式类型,就我国高校离退休工作服务模式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提出看法,建议通过个性化细致的服务,为老同志提供有保障、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一、引 言

1982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不同国家和社会各有自己的退休制度,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各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的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当然也必须从我党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广大老干部的实际情况出发。”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建立30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健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由于社会改革的发展和老干部工作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变化,老干部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沈跃跃同志2011年12月21日发表的《在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明确要求老干部工作者“全面总结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以来老干部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认真研究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离退休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成为我们老干部工作者亟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在变化发展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继续为老干部们做好服务的迫切任务。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新形势需要新服务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1982年《决定》颁布时,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30年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体制都有很大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社会服务业发展较快,人们可以获得的服务越来越多样化、细致化。经济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物质条件从温饱到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另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养老模式甚至养老观念形成不容忽视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对老年群体产生许多重要影响,如“空巢”老人增多,居住场所不再以单位住房聚居的形式为主等。

(二)老干部群体的发展

1982年《决定》颁布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时期中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健在的还有250万人,“其中已经离休退休的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还留在工作岗位上”。现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突显,离退休人员人数大幅持续增长。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1]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测,“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截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离退休人员已超过5 150人,与在职人员人数接近1∶1。从笔者的调研中看,不少高校均面临着离退休人数急剧攀升的问题。离退休干部队伍逐渐呈现出基数大、高龄多、高发病人数多等特点,需要的服务也越发多样化。

面对老干部群体性的新特点,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加高效地提供优质服务,就需要我们对离退休工作服务模式作进一步思考。

三、国外代表性的为老服务模式借鉴

回良玉副总理在对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的要求中提到:“要认真总结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历史,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立足我国实际。”[2]根据1999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十个国家依次为意大利、瑞典、比利时、希腊、西班牙、日本、保加利亚、德国、法国、英国[3]因为社会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早,这些国家的为老服务也走在前面。我们不妨来观察一下他们的为老服务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

1.完全政府主导型

瑞典的养老模式是比较特殊的。20世纪前期,机构照料是主要模式。甚至在1956年,瑞典通过一项法律,规定子女不必承担照料父母的责任,而由公共部门负责。1992年“社区照料改革”启动,将照料老年人的责任从省转到市。后来又逐渐增加“居家照料”的比重,并且出现部分由家庭成员提供的照料和私人服务企业,但都是由政府提供支持。荷兰的为老服务也是由政府完全主导,其为老服务的福利机构和单位,大多数是政府出资。

2.基本政府主导型

法国由“劳动、社会关系、家庭、团结与城市部”负责老年事务。在为老服务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机构养老,由社会福利部和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社会化为老服务,对老年服务产业实行政策扶持和优惠;社区养老,是最主要的一种模式,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务——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体娱乐服务。费用基本可以由政府覆盖。加拿大的为老服务设施和项目也是大部分由政府资助,但在最主要的社区服务里,提供服务者较为广泛,包括非营利组织和私人等。该国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卫生人员上门服务、个人护理、家务料理、娱乐活动等,乃至提供上门送饭、接送等个性化服务。

(二)网络支持型

美国和日本的为老服务起步早,法制较健全,形成一种全覆盖式的网络化服务模式。美国的老龄服务网络“是一个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从立法到行政,从联邦到基层,从政府到非政府组织,从专业队伍到志愿者,从社区到养老机构的一个庞大体系”。[4]社区养老是其主要服务模式。其中,又针对不同需求的老年群体,提供功能细分的服务模式,如老年社区、老年公寓、老年集体住宅、辅助生活区等。美国的另一项特色为老服务是项目化服务,如“老年营养项目”为老年群体提供营养的送餐服务,“国家家庭照料支持者项目”鼓励亲属为老人提供居家照料等。日本的网络化为老服务称为“新照料系统”,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居家照料服务,包括生活援助、身体照料、居家疗养管理之道、住宅改造,细化到专门的入浴、洗衣、铺床、整理、买菜等日常服务。

(三)社会支持

德国的社区照顾机构称做“邻里之家”,从属于德国独立社会福利协会联合会,是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独立单位,政府提供一定的资助与监督。它更强调提高居民的生存能力,帮助老年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四)混合经济型

英国和北欧的多数国家均为此类型。其特点被称为“福利多元化”,即“包括了除政府以外的其他非政府的、志愿额私有的部分的共同参与。这意味着社会服务有更多的参与者,强调其分散化和非官办等特质”。[5]英国的私立为老服务机构非常发达。但政府主导的社区为老服务仍然是居家养老的一个主流。其提供的服务包括生活照料、社交康乐、定期保健等。特点是以人为本,为不同群体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自愿性的服务。

四、我国高校离退休工作的服务模式

我国高校离退休人员的养老模式从原来统一的单纯单位养老逐渐发展,探索走向不同的发展模式。现在主要以单位养老服务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为主,但具体实施中又有所不同。

(一)社区养老为主,单位养老为辅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上海地区因社保工作起步较早,发展较完善,上海的高校在探索离退休工作服务模式上跨步较大,与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接轨较早,现在基本形成以社会养老为主,单位养老为辅的服务模式。

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上,逐渐由单位退休金向社会养老金转变,由单位公费医疗医保转变。在为老服务的机构上,社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上海市的街道都设有专门的老干部科,社区有专门的老干部工作者、志愿者。相较而言,原单位逐渐放开。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调整之后,原来的“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改为“退休人员事务中心”,从原来的“管理”功能转变为“指导、引导”功能,弱化单位养老功能。

(二)单位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

这种服务模式其实是在原来的单位养老的基础上,逐渐外放部分养老功能。北京地区的高校现在以这种模式居多。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上,仍然是单位发放离退休金,享受单位公费医疗。在为老服务机构方面,单位的离退休工作部门起主导作用。但由于高龄老年人的增多和单位群居机会逐渐减少,离退休人员在单位范围内的活动减少,相应的以社区为单位的活动增多。社区养老现阶段主要体现在社区的便民设施和文娱功能,如“老年餐桌”和社区文娱活动等。

(三)新兴服务模式的利弊(www.xing528.com)

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和完善,为传统的为老服务模式拓宽道路。单位养老服务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在整合优化资源、功效分流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给离退休人员更多自主选择权,方便他们的养老生活。但由于我国社区养老尚处起步阶段,服务体系还很不成熟,这种变化也带来一些问题。如转变过程中带来的责任不明晰,服务分离之后业务办理不集中,老人离退休后脱离单位产生的不适应等,容易使老同志产生从在职时“有组织”到离退休后的“没人管”的失落。

服务模式的道路不是现成的,这需要我们离退休工作者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将老同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认真思考。

五、高校离退休工作服务模式的发展思路

在探索发展离退休工作的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几个重要思路。

(一)要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从1982年离退休制度建立以来,30年的发展路程是一个可持续的,以后的发展方向也必须与之前有承续关系,并要与以后长远的发展相呼应。这要求我们不但要总结之前的成绩与经验,同时要有前瞻性,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务模式的发展。

(二)要始终坚持为老干部服好务的思想

《决定》强调,“我们党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明确要求“老干部离休退休,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顾,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并注意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应当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政策原则之一”。老干部们在思想高度、工作经验等方面都值得我们保护和学习,尤其是高校里的离退休同志,很多是专业的带头人,是单位的无形财富。我们要始终坚持为老同志服好务的思想,服务模式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为老同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不能有甩开负担的思想。

(三)发展过程要合理有度,不宜“一刀切”

在服务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老同志的思想情感和实际条件,细分服务对象,不能搞“一刀切”。要站在老同志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避免“好心办坏事”。做好引导和解释工作,让老同志更好地适应新变化,共享发展成果。

(四)细化服务对象,尽可能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老年群体不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我们传统的服务思想通常只是简单地将离退休与在职区分开来,而很少注意离退休群体内部的特殊性。比如,即使简单地从年龄上来划分,刚刚退休的60岁的同志和八九十高龄的同志需求肯定不一样。相对年轻、身体好的离退休人员的个人主动性较强,经常参加集体性活动,愿意保持与社会的接触,并希望能够在集体中继续发挥作用;离退休早、年纪大的老同志对单位抱有的期望度更高,往往希望单位对个人给予更多关注和服务。从人员类别上来说,高校通常有干部、教师、工人等系列,他们离退休后的需求差异也很大。一般来说,干部对政治待遇比较敏感,工人对生活待遇更加关注,教师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仍然有较大热情。只有认识到离退休人员庞大的队伍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我们工作者才会在服务过程中真正想老同志之所想,给老同志之所需。

六、高校离退休工作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离退休工作的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其实是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基础保障;“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是发挥个人作用,实现人生价值;“老有所乐”则是精神层面的满足。经过对我国高校现在的离退休工作服务模式的分析,并对比外国为老服务模式,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离退休服务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变革基本上是围绕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方面,也就是基础保障阶段。对老年群体的价值实现和精神满足层面尚缺乏足够的考虑。6个“老有”应该是整体一致的,在服务模式的发展中,应该整体考虑老同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果割裂开来考虑,不但会损害老同志利益,而且可能会在实现过程中遭受挫折。

七、总 结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46/91号决议),提出老年人应当享受独立、参与、受照顾、充实和有尊严的生活。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亚太区域后续行动研讨会(2002年9月23—26日,中国上海)通过了《2002年老龄问题马德里国际行动计划》和《1999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老龄问题澳门行动计划》区域实施战略,即《上海实施战略》。根据《上海实施战略》建议,要关注老年人的发展,推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确保尊老和助老的环境。我们应该认识到,为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老年群体的发展所要求和推动的。老年生活不仅是“生存”,更需要“享受”。当前我国为老服务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国外较为成熟和有效的为老服务体系的做法,但最终,一切还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既要承接好30年来的离退休制度,又要面对现实情况,不仅关注离退休人员的物质条件,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要站在广大离退休人员的角度,深化认识,细分服务对象,了解不同的需求,提供细致的服务,保证老同志都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R].2006,12.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外涉老政策概览[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1.

[3]James H.Schulz.老龄化经济学[M].裴晓梅,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80.

[4]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外涉老政策概览[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136.

[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外涉老政策概览[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210.

[6]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人事部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司.老干部工作文件汇编(1978年—2002年)[G].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7]N.R.霍曼,H.A.基亚克.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8]熊必俊,郑亚丽.老年学与老龄问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

[9]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基于老年生活质量视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0]张仙桥,李德滨.中国老年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郭爱妹,张戌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3]袁缉辉,张钟汝.金色的晚晴——老年生活质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