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强化“两课”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强化“两课”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院以来,学院党政领导经常深入“两课”部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实际情况,精心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在分配上确保“两课”教师的收入略高于全院教师的平均水平。学生对“两课”教学综合测评满意度均在85%以上。

以强化“两课”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强化“两课”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楚雄师范学院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自查报告

楚雄师范学院

自2001年建院以来,我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系统工程。2005年以来,紧紧抓住全面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这一重要契机,结合学院实际,及时制定了本校的实施意见,通过着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融合互动的格局,不断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发展。根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进行自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院全面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自查并汇报如下:

一、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简称“两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被赋予了“主渠道”的重要使命。为了充分发挥“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我院的主要做法是:

(一)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

1.及时制定并下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课”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两课”建设。自建院以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两课”建设的推进工作,根据中央、省委和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要求。结合实际,学院党委及时制定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意见》,从组织领导、制度措施、工作安排到具体要求,为全面推进学院“两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分设机构,确保“两课”教育教学的独立性。为使“两课”建设能更有效地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管理,学院于2006年9月与政管系合署成立社会科学部,按处级教学单位的建制分设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简称“两课”部),配备了精干的干部、教师和管理人员,并按新课程方案设置了相应的教研室,充实和健全了教学管理机构,从机构设置和组织管理及工作条件上大大增强了“两课”建设的推进力度。2007年,经省教育厅专家组考核认定,学院被评定为云南省“两课”建设“优秀等级学校”。

3.党委高度重视,对“两课”建设的领导切实有力。学院党委、行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两课”建设,一是专门成立“两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史政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学院分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担任“两课”督导。二是在学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上及时研究和切实解决“两课”建设及其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从而为推进“两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4.党政领导深入调研,切实加强对“两课”建设的指导。建院以来,学院党政领导经常深入“两课”部(包括原来的政管系)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实际情况,精心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经常深入课堂随堂听课,参与教研室评课和集体备课,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身体力行地切实指导“两课”教学,不断提高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5.确保经费投入,持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学院党政领导对加强“两课”建设不仅认识上高度统一,而且行动上支持有力。一是克服新建院校投入严重不足,而又处处需要投入的重重困难和压力,每年都按“两课”日常教学管理、设备、教师培训、教学科研等项目安排“两课”建设的经费预算,确保了“两课”建设经费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二是在分配上确保“两课”教师的收入略高于全院教师的平均水平。三是投入经费不断改善“两课”部的现代化办公、教学条件和资料建设,为“两课”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高标准、严要求,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针对课程建设在“两课”建设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学院领导始终强调在“两课”课程建设中,务必切实贯彻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

1.将“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作为课程建设的宗旨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一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随机访问、调查,了解学生的困惑、关注热点、对教学效果的建议和要求,增强对学生思想引导的针对性。二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努力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与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三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三生”教育统一起来,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四是着力抓好教学管理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与监控。学生对“两课”教学综合测评满意度均在85%以上。

2.规范设置课程,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课。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和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实施“05方案”的要求,规范设置课程,安排学时和配置学分。其中三年制专科开设3门课,总课时为218课时;本科开设5门课,文科类为335课时,理工类为285课时,五门课程共配置了16个学分。每学期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课,按统一的教学进度严密组织“两课”教学。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为切实提高“两课”建设的水平,“两课”部本着以课程建设为先导,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着力点的思路,着力加强课程建设。通过精心策划,全面统筹,认真组织,科学实施,目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已进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列。

(三)围绕增强“两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学院认为,切实增强“两课”建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教学对学生的针对性、实效性,既是“两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提高“两课”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1.多种形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践行教育。一是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与自觉践行作为教育教学的主线,贯穿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二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辅导报告、课堂讨论、学生座谈等形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和努力践行的自觉性。

2.着力推进实践教学,促进学以致用。一是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划分出0.5学分,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划分出1.5学分,作为实践教学的2个学分。二是把“两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与团学工作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实践教学。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楚雄州博物馆、楚雄特殊教育学校、“红色经典演播室”等),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知行统一。

3.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为了促进教学互动、学用互动,“两课”部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专题课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参观展览、社会调查、观看影视教育片、组织课堂讨论、论文竞赛等形式,切实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4.规范教研活动,保障教学质量。一是要求各教研室按要求坚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完善教师相互听课、说课制度。二是坚持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研讨教学疑点、难点问题,增强集体备课的优势。三是坚持深入学生了解教学情况,通过随堂调查、期中检查、召开座谈会、教学测评、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以考促学。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考核的方法,是注重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两课”部一是把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和学习小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列入综合考核计算成绩。二是期中考试采用随堂口试、开卷考试、撰写学习小论文等方法进行。三是期末考试采取开闭卷结合,客观卷测量考查学生对教材体系的掌握情况,主观卷测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

(四)贯彻“四真”要求,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两课”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提高“两课”建设的水平,提高“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是根本。为此,我院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以“真信真教,真懂真用”为标准,引领队伍建设。“两课”的育人质量,首先取决于“两课”教师对“两课”教育教学的价值认同和敬业精神。为此,我院十分注重加强“两课”教师师德修养,坚持以“真信真教,真懂真用”为引领,鞭策“两课”教师自觉尽职尽责,带头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不断提高“两课”教学中教书育人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教学魅力。

2.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团队整体实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两课”教师的学历、学缘、职称及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敬业奉献、适应教学需要、受学生欢迎的“两课”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在学院组织五届教学比赛中3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3人被评为楚雄州优秀教师,有1人被评为学院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学院师德标兵。

3.多管齐下,促进队伍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一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两课”教学研究会举办的各种层次教师培训活动。二是聘请省内外“两课”专家为客座教授,莅校指导教学,培训青年教师。三是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持教育厅组织的课前培训合格证上岗。四是高质量开展教研活动。五是鼓励教师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有力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遵循教研相长规律,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与教学研究

“两课”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两课”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支撑。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教学研究,解决教学难题。针对“两课”教学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力求在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2008年,在学院的全力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结集了“两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由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教学研究系列丛书”(4册)。

2.注重学术研究,强化科研氛围。一是通过建立完善科研的激励机制,鼓励“两课”教师积极申报相关课题,激发“两课”教师科研主动性,为“两课”建设的科研支撑和学科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通过课题的组织实施,培育学术团队,提高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18项,主持院级课题16项,已结题4项。

3.开展结对共建,促进合作“双赢”。开展结对共建既是上级交给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相互学习、促进双方“两课”建设的有效途径。我院先后与德宏师专、楚雄医专建立了“两课”建设“手拉手”结对关系,促进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动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了“双赢”。

(六)贯彻“三贴近”要求,促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融合互动

在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主动促进“两课”“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德“主阵地”的融合互动,才有助于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覆盖和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

1.注重“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融合互动。在主渠道与主阵地融合互动中,按照“提高认知、深化体验、促进外化”融为一体的整体设计,精心组织“三生”教育。一是“两课”部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三生”教育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选择骨干教师,精心组织好“三生”教育的理论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感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课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水平,更加懂得了为什么和怎么样去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二是团学工作部根据“三生”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并进一步领悟了“三生”教育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生命智慧和生存意义。三是为了促使广大学生把对“三生”教育的理解、领悟与实践体验进一步外化为自己的自觉实践,团学工作部将学生在创业教育、国防与爱国教育、禁毒防艾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中的行为表现纳入“三生”教育考核的内容,督促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从而使学院的“三生”教育把理论知识的引导、实践过程的体验与良好行为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充分发挥“两课”兼职教师队伍的优势。在我院“两课”兼职教师中,多人分别担任学院办公室、组织人事部、宣传部、团学工作部等部门负责人。他们立足岗位,积极履行管理育人的职责,同时,也把履职中所把握的规律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运用到“两课”教学中,有效地增强了“两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两课”专职教师积极参与“主阵地”的工作。“两课”专职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承担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承担党校、团校的理论学习辅导教学任务,又充分发挥了“两课”教师在学生日常教育的主阵地上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育人作用。

4.“两课”专职教师亲自带队,精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院坚持要求“两课”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课题研究带队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和评阅学生调查报告,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成绩等活动,使“两课”教学呈现出课内与课外贯通,校内与校外统一结合,“主渠道”与“主阵地”互动、互补的良好机制和格局。

二、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一)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按规定要求配设辅导员

学院党委、行政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一是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定期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二是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教学、科研、管理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三是在人事编制数紧缺、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下决心增设辅导员编制岗位数、核拨辅导员工作专项经费。四是各职能部门部门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完善政策,从不同角度承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责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考核、培养和工作指导,形成党政共同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良好格局。目前,全院有辅导员37人,其中,专职辅导员19人,兼职辅导员18人,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达到了教育部24号令规定的辅导员配备的比例要求。所有专职辅导员和80%以上的兼职辅导员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均为中共党员

(二)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

一是学院于2006年6月颁布实施了《楚雄师范学院辅导员管理实施办法》、《楚雄师范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试行)》,2008年9月又进行了修订完善,对辅导员的选聘标准、程序、配备比例、工作要求与职责、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在工资、福利、技术职务、业绩考核、培养等方面和专任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二是建立了辅导员例会、工作日志、考评、宿舍公寓轮值等制度,实行院、系两级共同管理,确保管理运行机制的顺畅和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引导学术导员队伍不断强化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职责,采用各种形式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履职能力建设。近3年来,我院所有辅导员在年度履职考核中,全部都考核合格,广大师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和满意率较高。

(三)加强培养,提高素质

学院按照“明责严管、培养提高”的要求,建立辅导员队伍的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始终把校本培训作为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岗辅导员提高培训的重要途径,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集中培训制度,每次的培训时间均在40学时以上,培训中,学院党政分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亲自授课,邀请省内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校内的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使广大辅导员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共享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尽快适应角色转换的要求。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国家级、省级以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履职能力,近3年来,学院先后派出30人(次)的辅导员参加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团省委举办的新任辅导员培训、骨干辅导员培训、国际劳工组织KAB培训、“三生”教育师资培训、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是创新培训形式,以会代训、以研促训,不断提高培训效果。针对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初步形成了阶段性工作培训、专项工作培训、成功经验交流共享、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与专家(领导)点评、调研与考察、课题申报讨论会等培训形式。

近3年来,全院辅导员论文中,有2篇在全省高校辅导员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在全省“三生”教育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有8名辅导员申报的课题获准“院级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立项,公开发表论文15篇,在学院编写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论文集》一书中,所有辅导员均提交了论文。有1人被评为“全省优秀辅导员”,6人被评为“院级优秀辅导员”,所有专职辅导员均被聘为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师,6人被聘为军事理论课教师。

三、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校园文化活动把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隐形的思想情趣熏陶结合起来,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下,我院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把思想教育、情趣熏陶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统一了起来。

(一)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明创建成绩显著

1.突出主题教育,夯实思想基础。学院始终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努力从观念、内容、机制等方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主题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创新活力。一是以年度为单位规划每月教育的内容,确定每月的教育主题和重点,建立了以始业教育为基础,以诚信守纪教育、基础文明教育为抓手,以公民道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院级统筹、院系结合、经常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二是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创新载体,以开展始业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管理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了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平台。三是以开展举止文明、课室文明、餐饮文明、宿舍文明、诚信守纪为主题的校园基础文明建设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了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与学生个体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平台。三是以新生心理普查、“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系列活动、“6·26”国际禁毒日活动、红十字系列活动、“12·1”世界艾滋病防治日宣传活动、无偿献血活动、干细胞志愿捐献等活动为载体,搭建了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平台。四是以奖助补贷勤为主要方式,搭建了帮困助学育人新机制的教育活动平台。各类主题教育,引领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夯实了学生思想教育基础,从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层面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2.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建院以来,学院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努力实施文化活校的战略,以认同和践行“笃学尚行,扬美崇善”的校训为引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抓文化教化工程,建和谐校园文化,育和谐发展学子”为主要内容,以“夯实基础文明,提升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题,以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工程为抓手,形成了院系两级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成了以五大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打造了一批吸引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校园文化精品,使学生受到了优秀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优良校风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3.发挥对外辐射作用,构建共建共享平台。大学承担着在发展大学文化过程中育人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任。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我院非常注重发挥自身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辐射和影响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彝州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活动,主动为彝州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既为彝州的和谐文化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也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美誉度。与此同时,通过主动搭建校地共建、校企共建、校乡共建、校际共建及家校共建的育人平台,不仅拓宽了育人的途径,整合了育人的资源,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家庭和社会对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二)扎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愉快走向社会乃至开创幸福人生,提升生命价值的必备条件。自建院以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坚持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学生个人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成立了“楚雄师范学院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中心”。二是在学院党政领导的指导和各系院的积极配合下,建立健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机制。三是以学期为单位,以年级和学生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四是通过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和大型讲座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五是通过开设好一批心理健康院级公共选修课,建设和维护好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成立了一个大学生协会——“心语协会”,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六是真诚服务学生,做好每年的新生心理普查建档和后续跟踪辅导工作,做好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在学院营造了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三)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当前,随着信息化、数字化趋势的加剧,主动和有效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任务更为紧迫。在这方面我院的主要措施是:

1.充分发挥“两网一站”作用,及时做好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工作。为了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学院在校园网中专门开设了“新闻网”和“学工在线”两个专题网站,同时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广播站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宣传与舆论引导作用。一是用科学的、健康和丰富的内容不断充实网络阵地。二是利用网络传播知识信息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进行教育引导。三是运用校园广播传播速度快捷、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广播运作的可操作性等特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增强宣传舆论引导和情趣陶冶的效果。

2.充分挖掘和发挥“两报一橱窗”的日常教育功能。一是充分体现《楚雄师院学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知校情、爱母校。二是重视和改进黑板报和宣传橱窗建设,提高对师生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充分挖掘和发挥德育传统阵地的作用。三是在宣传阵地的建设中,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与鉴别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四)重视并扎实做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www.xing528.com)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选择多元文化的倾向日益凸显,以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要求的高度重视,使深入扎实地做好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为此,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坦然面对挑战,客观对待自己,冷静面对现实,深入理解和充分用好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放平就业心态,理性作出选择,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合理就业。

1.健全机制,加强领导。一是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系(院)党总支书记或主任任组长的系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二是充分调动各系团总支、学生会、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力量,与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中心,构建“党政统一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系(院)具体实施”的院、系两级责任制,形成学院“党、政、学、团齐抓共管,院、系两级互动配合,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健全学院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责任到人的就业网络体系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形成“人人了解就业,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就业工作局面。

2.坚持思想教育领先,加强政策宣传。一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首要地位,每年新生的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形势政策讲座,都贯穿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感和奋发学习、全面发展、报效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二是积极倡导各系(院)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渗透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的教育,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学生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介绍本专业、本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长远职业理想,以及自觉提高本专业素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三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推荐帮助作用,坚定学生职业理想,使学生树立起“立大志,做小事”,“既要坚定专业思想,又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观念。四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特别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通过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毕业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3.注重择业观和诚信教育。为了引导学生合理择业,敬业爱岗,一是注重向学生传导职业价值观,促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事业与金钱、奉献与报偿等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二是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三是多渠道地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了解基层、了解行业、了解岗位,自觉扎根服务于基层。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积极开设创业指导的内容和培训,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水平。五是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诚信教育,引导他们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仅要“同富贵”,更要能“共患难”,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在岗位上作出贡献、促进事业的发展自觉统一起来。

4.积极抢占网络阵地,适时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手段的优势,学院以招生就业网为主体,以学生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和就业宣传专栏为补充,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宣传网络平台的建设,热忱、及时地为毕业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适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实现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信息互动。

四、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按照“四建立”机制和“一二三四”要求,形成了“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系(院)党总支为核心,以学生党支部为重点”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

(一)建立健全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和制度

1.抓思想建设,促工作创新。学院党委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和先进思想武装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先导性、经常性任务来抓,让学生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努力从思想上也真正入党,做到“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

2.抓组织建设,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在学生党建工作实践中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入口”,畅通“出口”,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3.抓作风建设,强队伍素质。一是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对学生党员提出了“九个一”要求。二是民主评议党员中,提出学生党员要“四争做”的要求。三是在民主生活会中,通过认真开展交心谈心、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促进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巩固与发扬。

4.抓制度建设,建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党员管理的规章制度,把常规化、系统化的工作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二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组成联合督察组深入各党总支对学生党员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调研、督察。

(二)注重质量、扩大数量,扎实推进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工作

我院先后制定完善了推优制度、积极分子培养制度、党员教育与评议制度,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一是近3年共吸收学生预备党员1902名,较好地做到了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同步提高。二是近3年讨论了1376名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其中按期转正1356人,延期半年的12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8人。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日常管理,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工作。四是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收到了“培养一个典型,带出一批先进”的良好效果。

(三)以“四率先”为引领,强化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对学生党员提出了高举“一面旗帜”、发挥“两个作用”、实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现“四争做”目标的“一二三四”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关键时刻、重大活动中,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得以彰显,如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学生党员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积极支持并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塑造了良好的大学生党员形象;在争做“学风标兵”中,学生党员率先走在前列;在开展志愿者服务中,学生党员不仅带头踊跃参加,而且以优秀的表现作出了示范。

(四)深入推进“以党建带团建”工作

通过深入推行“以党建带团建”制度,在团组织建设、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评先推优、学生活动、社团组织、社区生活等群体层面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学生党组织用自己的战斗核心和堡垒作用,党员用自己先进性的行动示范,带动了广大普通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与广大教职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学院的科学发展以及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从而为我院的学生思想政治与教育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育人的独特功能,我院成立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组织机构,为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一是成立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和组织机构。由学院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团委、宣传部、学生处、“两课”部共同组成。二是在团委(团学工作部)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办公室,根据活动的主题和要求,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团队组队、组织落实、评选表彰、总结上报。三是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党委宣传部负责做好培训、宣传,“两课”部协助重点团队的指导与带队,并参与社会调查报告评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领导体制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水平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1.加强计划组织,确保经费投入。一是每个学期末,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就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活动开展的思路,精心拟订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及时做好工作任务安排和学生思想动员。二是切实抓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的系统培训,力求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环节、每项工作要求明确、措施到位、任务落实、超前预见。三是在年初经费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以便在投入上确保每年寒、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立足实际,完善形式。一是构建“点面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结合上级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专业设置、学生特点,建立了以寒、暑期社会实践为主渠道,综合服务队和小分队为重点,点面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二是做好“点”上社会实践活动。由职能部门和带队教师带领综合服务队和专题社会实践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注重“面”上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各系、院安排,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学生返乡后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自2004年来,共组织10批次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了社会调查、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讲、法律法规咨询、民情社情调查、基层师资培训、科技生态助农、文艺演出、家电维修、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学生每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名同学都提交了调查报告或论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与锻炼。

(三)改进活动方式,注重方法创新

为了切实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实效,我院十分注重活动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探索创新。一是不断丰富学生课余社会实践与自愿服务形式。自2008年以来,我们充分彰显我院师范性的特色,建立了师范生课余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共组织了两批100名大学生结对困难社区100名中小学生的“义务家教”活动,两批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大手拉小手”结对帮扶活动,受到社区居民和结对学校的赞赏和好评,树立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也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二是积极动员和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地方重大社会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400名大学生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建州50年州庆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中国民族自治州州长论坛、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志愿服务,不仅使志愿服务的精神在学生中深入人心,而且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转变成才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志愿者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州委、州政府及主办单位的高度评价,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美誉度。

(四)注重经验总结,用心培育特色

在不断探索精心培育的实践中,我院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亮点。在总体上体现出: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沟通,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寒、暑期与课余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并行,指导教师带队与学生自律并举的优势与特点,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和“知国情、长才干、作贡献”。学院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紧扣时代、突出特色、双向互动、双向受益”的良好局面。

(五)长期坚持不动摇,实践育人显成效

多年来,我院借助丰富多彩的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一平台,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作用。一是2004年来,评选表彰了院级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和先进个人10批次,学院共结集刊印了反映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成果的文集、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优秀文集《躬行集》和《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专辑》两辑,有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有20人(次)教师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二是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发挥了高校对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辐射、引领、促进作用,通过活动,为群众提供的各项服务,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树立了学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三是楚雄州电视台、楚雄广播电台等州内新闻媒体对我院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报道。我院也连续5年荣获云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奖”,并于2003年、2007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

六、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促进教师“立德树人”

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也是教师队伍能否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

(一)把“铸师魂、修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学院不仅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而且把“铸师魂、修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各种形式和措施引导广大教师要不断提升从守业到乐业,再到敬业的职业认同与职业境界,通过自身的师表风范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召学生,通过自己广博的学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做到“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持续开展“师德表率与学风标兵”评选表彰活动

为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学院从2003年开始率先在全省高校中以师德学风“六个一”创建设活动为载体,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师德表率”评选表彰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持续开展了两届,共评选出“师德表率”27名,在广大教师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把师德考核纳入教师履职考核,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立德树人”

为了着力推进师德建设,建立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院一是专门成立教师思想政治及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和督促检查全院的师德建设工作。二是专门制定并认真执行《楚雄师范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及师德考核实施细则》,系统、持续地推进师德建设工程。三是把师德师风修养纳入教师年度履职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师德建设工作与各系(院)业务建设同实施、同考核。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和全面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从而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七、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探索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

为使德育为先的理念牢固树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我院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完整和有效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党委决策,行政实施,齐抓共管

自建院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提交党委集体研究、决策。按照党委的决策,由学院行政提出具体贯彻要求,拿出有力措施,狠抓落实,使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学工委统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为了使党委的决策和行政的要求得到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对学生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后勤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统筹,协调各方,形成合力。依据党委的决策、部署和行政的要求,制订方案、整合资源、督促落实,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在学工委的统筹下,根据职责分工,由党委宣传部牵头,“两课”部配合,共同承担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及“三生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由团学工作部牵头,各系(院)和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有效地整合了校内的育人资源,扩大了育人工作的覆盖面与渗透力,形成了共同支持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格局,有效发挥了“主阵地”的功能。

(四)院系两级联动,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在实处

为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建设,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在实处,学院一方面注重以学工委为统筹,职能部门牵头,以学年为单位,以专项教育和主题教育为重点,精心策划和安排部署全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由各系(院)党总支负责、党政协调配合,以辅导员、班主任和团学组织为抓手,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全面扎实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学院的安排、要求具体地落到实处,并努力在内容、形式、载体和方法上形成各自的特色。从而在全院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系两级联动的良好机制。

(五)院内外结合,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途径

为搭建内外合作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院内外的育人资源,构建融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我院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军共建、校村共建、校际合作、家校合作等为载体,精心组织“楚雄青年论坛”、国防教育与军训、禁毒防艾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义务家教、义务献血、“大手牵小手”等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途径,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生动,实效更加明显,也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六)教育与自我教育互动,促进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院一方面遵循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规律,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入耳入心,内化为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自我要求、情感体验,外化为奋发成才,严于律己,全面发展的意志行为;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地位,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式,通过评选“学风标兵”、“十佳自强大学生”、“校园之星”,实施“学长计划”、“文明修身工程”,开展“双五”督查、志愿者服务,采取推进党团工作进学生社区等措施,使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对学院近5年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回顾与认真总结,我们获得了这样几点深刻体会: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毫不动摇地自觉遵循重要规律。二是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三是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体系,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依托。四是主动适应时代、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变化,全面推进理念、思路、制度、机制和方法、途径创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做常新,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五是坚持不懈地加强以学生工作队伍为骨干的育人队伍建设,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根本保证。六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增强教育认同感与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七是只有把学院的教育成功地内化为学生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和水平才会有根本性的提升。

虽然5年来我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中发〔2004〕16号文件要求,与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要求,与先进高校相比,与学院科学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相比,我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和内外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要下很大工夫。二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体上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吸引力、感染力还要进一步提升。三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总结、深入反思,以及观念、思路、制度、机制与方法的改进、创新还要更加自觉。四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抓手的建设,既十分紧迫,又任重道远。

通过此次对5年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和认真自查,为我院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和认真反思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我们将在省委高校工委员、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以更加统一的认识,更加有效的措施去做好加强和改进工作,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与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保证。

八、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建议高校工委和教育厅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和实施我省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制度。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和保障我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全面、持续的加强和改进,并得到全面、系统的评价。

2.在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专家化方面出台更切实的配套措施。一是加大国家和省级的业务培训力度促进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快辅导员职称系列的构建和评聘机制的完善,促进队伍职业化发展。

3.促进优质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不良社会因素的防控。一是促使优质的社会育人资源更多、更好地向高校开放。二是在周边环境治理和减少负面宣传、恶意炒作方面,为高校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更大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