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边疆人才培养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边疆人才培养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边疆人才培养——云南民族大学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自查报告云南民族大学根据云高工函〔2009〕57号文件通知精神,我校认真对照中发〔2004〕16号文件进行了全面的自查,重点自查了以下内容,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边疆人才培养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边疆人才培养

——云南民族大学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自查报告

云南民族大学

根据云高工函〔2009〕57号文件通知精神,我校认真对照中发〔2004〕16号文件进行了全面的自查,重点自查了以下内容,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

1.云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健全了相关教学督导机制。

2.近年投入30万元建设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纳入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和“延安精神”作为全校师生的必修课,纳入学分制管理。

3.学校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88.9%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位,66.8%以上具有高级职称。

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一方面,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努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教学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大教学平台的协同与互动,思想理论课教学效果良好。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多年来,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定期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1.制度健全,保障经费。结合学校实际,从2005年起,学校先后出台了《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实施办法(试行)》、《云南民族大学辅导员工作条例》、《云南民族大学辅导员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及工作要求》、《云南民族大学选聘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办法》等制度,对辅导员的选聘标准、程序、配备比例、工作要求与职责、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学校设有专门辅导员经费、学生教育与管理专项经费,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和学生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2.加强辅导员的配备,落实四个“双重”。学校不断加强专职辅导员的配备工作,现有专职辅导员25名、组织员兼辅导员5名、团委书记兼辅导员15名、学生兼职辅导员38名。强化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开展职业、专业“双重培训”,加强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组织的“双重领导”,落实教师、干部的“双重待遇”。同时,校党委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关注辅导员招聘、培养、发展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了解辅导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为辅导员排忧解难,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3.选聘优秀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2009年,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设立学生兼职辅导员,从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中选聘优秀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经过“学生自愿报名,各学院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考察、面试,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审核,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审定,在全校范围内公示,上岗培训班,签订协议,颁发聘书”的程序,共选聘38名优秀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目前,学生兼职辅导员已开始履行工作职责。

4.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实行“辅导员准入制度”。学校历来重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近3年来,组织了6批共16名专、兼职辅导员参加教育部国家民委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组织了3批共16名专、兼职辅导员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坚持辅导员上岗培训和以会代训制度。每年,学生处都会对新进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以使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平时根据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情况,及时通过召开会议、举办报告会、辅导员沙龙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

5.加强辅导员的管理和考核。为了科学、规范地对辅导员进行管理,学校实行辅导员例会制度、学生工作每日零报告制度和辅导员夜班在岗签到制度,根据签到次数核发雨花校区夜班补贴。此外,加强辅导员工作痕迹管理。要求辅导员要有各项学生工作的专门记录本,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值班记录、谈话记录、学生请销假记录、学生晚归记录等。工作记录作为辅导员履职考核的重要依据。学校每年都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以《云南民族大学辅导员工作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及要求为主要内容,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的情况,每年评选出“优秀辅导员”,优秀辅导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享受同等待遇。通过这些措施,使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工作的顺利平稳开展。

6.辅导员职责明确,作用突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管理规定》及学校的实际,学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是组织好思想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三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二是做好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及教育、资助贷款档案管理国防教育军训、行为管理等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参与新生入学接待、教育,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三是指导班委会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四是入住学生公寓开展学生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在维护学校的稳定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建校以来,云南民族大学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有效地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学校形成了“红五月”、“金十月”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学术科技节”四个主题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其中,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旨的“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成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反映学校特色,融时代性和民族性为一体的典型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族团结篝火晚会、民族服装秀大赛、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民族舞蹈大赛、民族音乐会、民族工艺品展览、民族节日展示等系列活动,使青年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感受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穿民族服装、讲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同时也充分展现我校各族师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和睦相处、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达到了以校园文化活动维护和谐稳定,推进校风、学风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一大批以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师生社团应运而生,如民族文化研究会、纳西东巴文化研究会、葫芦丝演奏协会等。我校现有82个社团,各社团着眼青年需求、社会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自然社“春城护鸥”、外语协会“五华星期天爱心支教”、傈僳文化发展研究学会“民舞天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等活动在学校和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2.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其学习、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为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学校于2005年7月专门出台了《云南民族大学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的实施方案》,就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并在校园网上开辟“思想政治在线”网页,及时宣传当前国际国内时事、国家政策法规、校纪校规和先进典型模范等。利用学生发表在网络上的言论,了解和收集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学生工作部门还通过网络向学生公开服务承诺、工作流程和服务指南,设立“领导信箱”,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直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2004年,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云南民族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与咨询中心,中心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8人,其中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3人。中心设有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专用信箱、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和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以及校、学院、学生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设了4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人格心理学”。近5年来,学校坚持对全校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共有近12000名新生参加心理普测,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心理普测可以全面了解全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咨询、援助和干预。同时,中心常年接受学生心理咨询。

2009年5月,在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入第二阶段之际,秉承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育学院主办,心理科学研究与咨询中心、教育学院团委学生会和心灵港湾协会共同承办了我校首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此次心理健康活动月共历时1个月,我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和体验活动,增强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素质培养的了解,在活动中体验快乐,重新审视自我,解读自我,学会珍爱自我,完善自我,获得成长。

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建立并完善了“一把手”负责的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体系,配备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形成了党委、行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协调,全校齐抓共管的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保证了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的落实。

学校积极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信息服务系统,引导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相继出台了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并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及时在校园网站上公布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就业咨询。2008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3.9%。截至2009年8月31日,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达74.5%。(www.xing528.com)

为适应时代要求,以人才培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云南民族大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为云南边疆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首先,坚持举办云南7个少数民族语种的本科专业,建成了云南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其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学校与丽江市政府合作共建新增纳西语言文学及东巴文化专业本科班,由学校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培养方案,丽江市政府支付开办费用,订单式培养纳西语言和东巴文化人才。目前,这一专业已有两批毕业生走入社会,进到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政府文化和宣传部门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这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语言使用地的地方政府合作,走订单式人才培养之路”的改革创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省教育厅授予这项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2008年至今,学校先后与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迪庆州人民政府、德宏州人民政府以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等签订了5年教育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2009年4月,省委政法委等六部门共同印发了云政法〔2009〕30号《云南省政法机关2009—2010年少数民族政法干部培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云南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掌握国家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少数民族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司法调解员,每年从应届高考学生中,选拔通晓当地主体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培养。除20人已从云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2008年度在校大学生中选录外,2009—2010年,全省政法系统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计划分两批培养1000名,2010年培养540名。其中,省高院定向培养的100名、省检察院定向培养的30名、省司法厅定向培养的150名,共计280名由云南民族大学承担培养任务。学校还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探索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有按学院打造培养模式、按大类招生模式、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模式、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优秀生转专业等。其中,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实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两年,大学三年级到所学专业的对象国留学一年,第四年回到国内完成其余课程和毕业论文),于2005年荣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学校还推出“1+3”留韩人才培养模式、“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1”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探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

1.积极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学校现有党员3003人,学生党员2104人,其中研究生党员673人,本科生党员1389人,专科生党员42人。2009年共发展大学生党员692人,其中,发展研究生党员103人,发展本科生党员569人,发展专科生党员20人。

2.注重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我校现有25个二级党委、党总支,126个党支部,其中学生党支部71个。实现了“低年级班有党员,高年级班有党支部”的目标。根据学校两地办学的特点,坚持“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在莲华校区的毕业生班和毕业生年级新组建了14个党支部,补充党支部设置形式,形成了较为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学校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校组织开展了“党支部活力创新立项活动”。全校有51个党支部,其中33个学生党支部,共申报了56个项目,经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对“昆明市新农村建设”等56个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1000~1200元的项目经费支持。目前,各立项项目正组织开展实施。组织部在网页中的“学习园地”中开辟了“党支部活力创新活动动态”专栏,以增强宣传效果。目前,组织部正开展中期检查,预备于2012年5月份验收。

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及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1.精心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历来受到我校的高度重视。我校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始终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方针,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连续五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6年,以“禁毒防艾、健康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云南民族大学“三下乡”服务队到马关开展相关活动;2007年,我校团委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名校的18名同学到洱源县共同开展“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人项目”的暑期夏令营活动;2008年,我校“长空希望之旅”“三下乡”服务队再度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几年来,100余个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在省级竞赛中获奖,成绩名列云南省高校前列。在2005年和2007年的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哲学社科类作品分获全国铜奖和银奖。2008年共表彰校级优秀社会实践论文63篇,22项学生课题获准立项,为来年参加全省及全国“挑战杯”竞赛作好准备。2008年6月,我校10支创业团队在云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2.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青年志愿者活动月”为依托,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滇池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并积极开展助学行动,有效地服务社会、服务同学。作为西部计划的实施高校,近年来共招募50余名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赴我省各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近3年,共组织了26支服务队分别深入文山、临沧红河怒江等地开展了禁毒防艾宣传、实地调研走访、文艺演出、维修家电等服务。走访农户1500多户,发放调查问卷2万余份,捐赠物资8000多件(套),提交论文成果2万余份。学校已连续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表彰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团中央、团省委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云南省五四红旗团委”、“云南省德育先进集体”等称号。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等共建活动。学校率先成立云南省高校第一家“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已有约10个志愿者社团和500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全国民运会、艺术节、世博会、残运会、昆交会等大型活动。2009年,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六、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推进教书育人

2005年,学校出台了《云南民族大学关于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精心授课、廉洁从教、以生为本、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八个方面为我校各民族教师的师德规范。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制度约束,提高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要求教师要在思想上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学校关于课堂教学的相关规定,以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师学术行为。学校不断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师德高尚、专业水平出众的教师队伍,重点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改变大师名师稀缺的状况,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带动学术水平、学术声誉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进一步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学校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事制度,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深化全员聘任制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认真组织一年一度的教师履职考核,把教风及教学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学生评价的比重,考核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和职称晋升挂钩。加大教学工作奖励力度,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坚持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实施好教学名师工程。

4.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实施学生信息员制度,加强教学管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加强教风建设,2009年11月,学校开展了“教学质量月”活动。在教学质量月,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校领导、院领导、督导、同行听课等活动。为了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监控和管理,学校决定实施学生信息员制度,每个学院聘任1名同学担任学生信息员,负责搜集和反馈本学院的教学情况。

七、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长效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整体合力

1.从2005年至今,学校先后出台了《中共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云南民族大学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任务分解的通知》、《中共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云南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和途径、组织领导都作了明确的规定,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校党委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并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校长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明确了学校各部门的责任,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学校基层党团组织认真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同时,学校每年按教育收入的3%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态势。

八、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今后,我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进程。

2.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4.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