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加强统筹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意见》,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各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6年11月4日,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启动之际,院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构建文明开放和谐校园的目标。学时均已达到教育部规定学时的标准,各门课程均按18学时记1学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云南中学院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自查报告

云南中医学院

根据教育部及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对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进行自查的通知》要求,我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围绕教育部通知提出的8个方面的主题,积极开展自查活动,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2004年以来,我院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院党委中心组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为专题,组织学习中央16号文件、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构建文明开放和谐校园的任务,强调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为加强统筹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意见》,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各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我院制定了《云南中医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是:

一是深化对主渠道的认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教育部、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及工作安排,与时俱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2006年11月4日,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启动之际,院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构建文明开放和谐校园的目标。2007年11月4日,院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十七大精神,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引领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抓住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线,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明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师生加深对“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成长。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学院党政领导、各部门各尽其责,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党委宣传部对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功能地位以及重大理论的贯彻实施方面给予指导;计财处、教务处在经费预算教学计划制订、教材选用等方面,认真征询思想政治教学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在教师引进、师资培训、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方面全力支持社科部的工作;学工部、学生处、团委等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三下乡”等活动中主动衔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使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各方面高度统筹,形成了长效保障机制。

三是加强课程学科建设。第一,2006年我院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给够学分。现开设本、专科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8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54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4学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本科108学时、专科72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自然辩证法”54学时,“形势与政策”每学期18学时,“医学伦理学”36学时。学时均已达到教育部规定学时的标准,各门课程均按18学时记1学分。开设相关选修课5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评介”36学时、“卫生法学”36学时、“国际法”36学时、“医学人文学概论”36学时、“医学心理学”36学时。第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列为院级重点课程。为加强和落实重点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定了《重点课程建设实施计划书》和《社科部实施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的相关管理规定》、《重点建设课程目标管理承诺书》。目前已完成了上述各门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工作,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队伍、课程特色、教学大纲、课程质量标准、课程教案、教学课件参考文献、重要命题、教材导读等。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我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第一,制定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责任制,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部门行政工作责任目标中加以落实和考核。第二,明确了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主要围绕数量和质量两个重点,抓住引进、培养、留住、用好四个环节,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从理论素养提升和社会实践锻炼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建立激励措施,通过骨干教师培养、攻读学位、进修考察、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历学位,着力培养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第四,实行青年教师担任政治辅导员制度,掌握学生情况。第五,实行以老带新带教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2005—2006学年,共有思想政治课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33%;讲师6人,占40%;助教4人,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占48%,其中2人分别在攻读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的法学、哲学博士;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2006—2007学年,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副教授6人,占28.57%;讲师8人,占38%;助教7人,占33.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占4.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71.43%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2人。2006—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成员共担任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医学人文教育丛书10部,撰写、发表论文45篇,其中刊载于核心期刊26篇,获得各类教育教学奖励20项,建设期内完成和新增科研课题合计15项。学科团队人员6人完成副高级以上职称提升,9人完成硕士及博士学位提升。

五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院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第一,积极整合院内师资力量,与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基础医学院、教务处等部门联合,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两条线索,有重点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讲座辅导,积极申报课题研究,每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每年度定期刊出心理咨询专栏、出版心理健康咨询简报,定期开展院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等。第二,根据学生心理健康调研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地解答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怎样对待恋爱等学生集中关注的实际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既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帮助学生发现心理问题,做到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第三,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安排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培养关注心理问题的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艾滋病时代的大学生活”、“艾滋病防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伦理与生命价值”等专题在学生中产生强烈影响。在心理咨询中心“成人、成长、成才”、“走出青春期心理困惑”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中,“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走出青春期性心理困惑”、“恋爱、择偶与婚姻变化”等讲座引起学生热烈反响。2006—2007年组织的学生心理健康主题征文60余篇,经过评选,编印的两期《心灵随笔获奖文集》,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第四,有重点地推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成效显著。针对我院来自农村贫困生比例高的实际,针对贫困生中广泛存在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通过心理社团开展经常性心理互助,同时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教师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在全院开展了“人际交往”、“直面贫困”、“行为管理”、“接纳自我”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基本掌握了我院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该群体的教育有一定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帮助贫困学生端正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有针对性地拓展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平台。

通过持续的努力,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贯彻中央16号文件中实现了跨越发展。经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2007年评估认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等级学校”,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二、打造主力军——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身兼教师与管理干部双重身份,是实施中央16号文件任务的生力军,肩负着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院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像重视学术和教学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解决人员配备、培养培训、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协调和整合资源,努力建设一支由专、兼职结合,专职为主的思想素质好、服务意识强、教育方法优的辅导员队伍。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切实按照教育部24号令规定的选拔聘用条件,在人员编制紧张的情况下,2006年起每年都选拔德才兼备的具有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录用到专职辅导员队伍中来,按1∶200的比例配齐辅导员,基本上做到一个专业(班)配一名兼职班主任

二是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定位,即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服务育人工作,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鼓励辅导员通过攻读学位、参加培训等途径提高学历。

四是实行以老带新带教制度,促进新进辅导员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是适应搬迁到呈贡办学的实际,制定《学生教育管理运行模式(试行)》,在资格准入、职责明确、任务落实、管理考核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学生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增加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津贴,规定驻楼辅导员每月电话补助200元,班主任通信补助100元,尽力改善辅导员、学工系统干部的办公条件等。经过几年的努力,现有辅导员队伍在人员结构、学历层次、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目前我院学生辅导员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事无巨细都亲手操办,但因学校重视,待遇、出路的政策导向明确,看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前景,总体上都能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怀着对学生的热爱,勇于接受挑战,工作细致耐心,与广大学生共成长,在确保全院学生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

三、构筑坚强堡垒——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

按照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团中央、省委、高校工委要求,院党委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制定了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党委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学生,努力扩大党在高校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一)坚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积极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从低年级抓起,把好“选苗”、“育苗”关。逐步建立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并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是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建立“年级业余党课学习小组院(系)党课学校党校”。构成结构完整、分工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体系,与共青团组织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合,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多渠道加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

三是加强组织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三支队伍”建设,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严格实行党员发展的联系人、公示和票决“三项制度”。要求各学生党支部要切实落实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联系人要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工作。张榜公示发展对象的名单,支部大会接收预备党员时实行票决制。使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发展党员中全面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把好“入门关”。通过综合考察把好质量关,严格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片面追求数量、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切实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实现了本科生“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目标。

五是加强对已入党学生的后续教育。结合形势发展,适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作用,以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和带动学生思想和政治素质的提升。通过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2004—2009年,学院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1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3500多人,发展学生党员1302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院共有学生党员743人,其中研究生党员133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6.70%;本、专科学生党员610人,占学生总数的17.59%。全院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学生党支部建成学生班级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

一是根据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组织影响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并科学设置学生党支部。一年级一般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二年级按辅导员(班主任)所带班级或专业建立党支部;三年级以上逐步按班级建立党支部;研究生可按年级、专业、教研室或学科组建立党支部。坚持将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专业等实体上,植根于广大青年学生群众之中。基础医学院针对低年级学生党员较少的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临床医学院因高年级学生党员比例较高,则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截至2009年10月30日,全院共有30个学生党支部,其中临床医学院16个学生党支部均建立在班级,研究生部、社科部7个学生党支部均由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坚持提名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处理好与辅导员的关系,定期与其他支部书记进行交流、学习、探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党支部的活力,有利于坚持“广泛征求同学意见、深入听取辅导员意见、最后支委研究决定”的原则,使组织发展过程更加民主公开,提高了学生党员群体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是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首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党员。要求学生党员将对党的理论学习同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担,牢固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做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先锋模范。

三是提升组织效能,创新活动形式,营造红色精神家园。创新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以支部为核心、党小组为重心,营造自主协调、群体协作的成员关系,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构建支部共同愿景,发展良好的支部文化,通过素质拓展等活动,使学生党员将自身的学习锻炼与就业和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研究生党支部试行“2+1”的教育管理模式,即在学生党员比例较高的班级中,如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中,实行一名党员和一名学生干部联系一名普通学生,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使党员受到锻炼,提高素质。有效增强了学生支部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四、占领主阵地——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丰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

(一)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诚信教育、荣辱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主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配合,主阵地与主渠道优势互补,加强实践环节,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把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深入讨论和讲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价值判断自觉地付诸实践。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学工干部互动交流,有的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鼓励优秀的学工干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是统筹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等各方面力量,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依照校规校纪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妥善解决宗教渗透影响等特殊问题。

四是着力引导学生热爱中医药事业,开展以“爱国心、中医情、报国志”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激励学生立志弘扬国医,学好本领,献身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健康卫生事业。

五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加强校内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的管理,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为错误思潮提供讲坛。

六是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他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尽量把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我院系统在贯彻中央16号文件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构建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

一是系统总结办学近50年来历代师生创业奋斗的“百草园”精神,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推敲论证,教职代会表决通过,于2007年底确定了“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新校训,以及集中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和我院特色的校徽。(www.xing528.com)

二是在校园系统策划布置了中医药文化墙,“大医精诚”主题雕塑,明代医药家兰茂塑像,名人名言铭牌等。系统策划编制我院视觉形象规范手册(UI),发动师生和社会各界参与,公开征集呈贡校区景观楼宇道路命名方案,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和大学文化品位,增强对外宣传的规范性。

三是策划组织“中医中药中国行云南站”之“首届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节”暨祭拜兰茂仪式。

四是大力支持引导学生社团成为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学术氛围的主力军和主阵地,目前全院学生社团达52个。通过开展社团文化节等活动,深入挖掘社团活动中爱国、励志、奉献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使社团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社团文化的品位,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常识,激励中医药学子矢志弘扬国医的豪情壮志。

五是形成校园文化品牌。我院“金铃子杯”卡拉OK比赛,“五行杯”篮球赛、“六腑杯”排球赛、“大力子杯”拔河比赛,“仲景杯”药用植物知识竞赛,“士气杯”棋类比赛,“杏林杯”学术科技活动已坚持多年;大学生管乐团在云南省第三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中获得铜奖、优秀组织奖和高校业余组第一名的佳绩;学生合唱团、舞蹈队、礼仪队、国旗护卫队、“脉搏”电声乐队常年坚持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同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汤恒同学获得2009年“青春彩云南·网络燃梦想”云南移动杯首届云南网络主持人大赛冠军;我院2008—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挑战杯”铜奖。通过以上师生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增强了师生的归宿感和凝聚力,扩大了我院社会影响。

(三)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常年邀请院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设各类哲学社会科学讲座、专题报告,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学生文化素质。

二是开展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三是针对毕业生就业创业,邀请院内外优秀企业家到校举办讲座,组织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我院注重设计心理沟通的新形式,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成立了“云南中医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近年来我院学生中因心理障碍发生各种问题的比例较低。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得力,思想政治、人文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有效,2005年以来,我院先后有10个班集体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86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20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仅2009年,我院就有63项团学工作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根据2008年问卷调查结果,我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充满了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比较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对自身的成长成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愿望。2003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百名“乡村医生”计划,最后入选的半数是我院毕业生。其中我院毕业生赵常国因工作勤奋出色担任墨江县新安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并作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农村创业先进典型,于2007年入选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中央组织部等部委共同组织的“青春的选择”优秀大学生农村创业巡回报告团,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高峰副省长在2007年出席我院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反馈会议讲话中说,云南中医学院作为我省中医药类本科高校,“在发展中医文化、推动中医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边疆和基层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

五、创新教育载体——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我院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学时学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部门协调、全员参与的运行模式,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一)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

一是多年来坚持组织师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到全省40多个县(市)开展禁毒防艾宣传、形势政策宣讲,开展科技支农、义务诊疗、社会调查等实践服务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一大批学生得到锻炼、教育。

二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我院从办学特色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实践基地,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色品牌。如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视察西双版纳州基诺山乡巴雅村卫生室时的重要指示,2007年4月,我院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政府共建基诺山乡巴雅村卫生室,并作为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院已在全省建成1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覆盖了医疗卫生、药品监督、制药营销、基层乡镇、共青团组织等多个领域,为学生开展暑期集中社会实践、学生骨干挂职锻炼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撑。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增长了学生才干,提升了我院的影响力和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2001—2009年,我院连续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二)结合专业特色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友爱奉献精神

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人,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大众的意识,我院近年来组织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主要是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广泛的活动。每年组织大批青年志愿者集中或分散回家乡进行“禁毒防艾”,到敬老院服务老人。开展社区扶贫助残志愿服务、爱心募捐、环保宣传等活动。特别是在2007年5月全国第五届残运会期间,我院300多名师生志愿者秉承和弘扬志愿者精神,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独有的助残康复技能得到参赛运动员的高度评价和组委会的表彰奖励,获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组织筹备工作“贡献奖”。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院志愿者于5月14日及时组织大型募捐晚会,为灾区募集爱心捐款,进一步弘扬志愿者精神。

六、树立成才榜样——创建优良的师德师风

在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中反映出的矛盾和问题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并提出了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确保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主动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关心爱护学生,热情参与和支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谨治学,诚信为人;富有团队精神,严于律己,甘为人梯。

二是牢固树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围绕育人核心,将师德规范的要求具体化,使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我院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即:建章立制,保证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注重制度建设,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监督,正确引导;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正当的利益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要求学院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全体教职员工都要不断强化育人意识,使“三育人”以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七、加强领导——构建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一)完善领导体制

一是成立了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正副组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全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各部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思路,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凝聚全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工作新格局。

二是充实调整学工部(学生处),统筹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过学生工作部、团委在人员任职上互有交叉,强化全校学生工作“一盘棋”意识。

三是实行“学院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坚决扭转部分学院领导和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看成党团组织工作职责的局面。

四是抓好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其中,选派辅导员入驻学生公寓,指导成立学生公寓宿舍管理委员会,从而延伸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实现了工作网络由班级到宿舍的整体覆盖。

(二)落实保障条件

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院完善了灵活、贯通、快速的工作机制。

一是学校党政抓大事,优化开展工作的政策空间,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事、编制、规划等相关问题。

二是学校领导抓实事,通过培训和考评消除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障碍。

三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抓机制,激励创新,鼓励创造,建设责任有主体、协作有章法、评价有标准、情感有归宿的工作氛围。

四是职能部门抓落实,吸纳同学的民主参与,推进学生工作项目创新。

八、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在目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诸如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等,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希望上级领导机关加强对高校的具体指导。

(二)注重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作繁杂琐碎,花费时间和精力多;随着学生面对就业、情感及贫困带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辅导员工作日益繁重。目前高校实施岗位管理制度的体制下,原有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待遇、出路等方面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现在又出现新的问题,客观上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希望引起重视。

(三)完善有利于学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体制

积极探索学生工作队伍职业终身化、工作专业化道路,解决辅导员职称、行政级别的评定等实际问题,以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形势和育人需要、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专家群体。

(四)增加经费投入

建立省级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表彰激励机制应设立相应的奖项专门表彰专职学生工作部门和个人,授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特别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