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云南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自查报告云南师范大学根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自查的通知》要求,学校党委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教育部提出的8个方面的主题,对学校5年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总结,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云南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自查报告

云南师范大学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自查的通知》要求,学校党委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教育部提出的8个方面的主题,对学校5年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总结,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聚合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颁布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文件精神,把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重大课题摆在首要位置。学校广泛动员、深入学习(中发〔2004〕16号)文件,认真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在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困难与挑战,积极探索工作规律和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书记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联系各系(部)学生工作领导督促抓、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党办、校办、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计财处、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南师范大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云南师范大学教师岗前培训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具可操作性的文件,形成了党、班、工、团、学齐抓共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格局和规范化、科学化的合力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了决策、执行、反馈、监督等运转有序的管理机制,推动人员、经费设施落实的保障机制,检查、考核功能齐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功能,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要环节,以加强领导为保障,充分发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厚实、知名专家较多的优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一)充实内容,积极探索完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新方案公布之后,党委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新方案的实施,明确要求要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4门课程的建设,有关部门要在精品课程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努力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在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中我们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及时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覆盖全校学生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设置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省情、民情教育。目前,4门课程中有3门为校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2008年被立项为云南省一类精品课程,2009年被立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余1门课程正在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我校的政治理论课因组织科学和授课效果较好广受高校同行和学生好评。

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体现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在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中都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每个学生四年共有128学时。围绕如何用好用足用活128学时,使学生能通过该课程提升素质,有所收获,同时把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民情、校情作为我们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进行了创新改革,以传统时事政策教育为主干,拓展出了“民族宗教、民族团结”教育、“禁毒防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四个富有特色的板块式教育,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洐生出与“形势与政策”主干课程具有很强关联性的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课程群,由此形成一套“1+4+X”的教学模式。2008年我校“形势与政策”改革的成果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所编写的《形势与政策》校本教材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形势与政策”课被立项为云南省一类精品课程,现正在培育和建设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力求实效,切实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近年来,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我们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出“互动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情景启发式”教学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评价满意率达95%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每周3学时的教学中,利用可视化精品课程教学平台作为辅助,课堂教学2课时主要讲授重点内容,另外1课时由学生通过可视化精品课程教学平台进行网络学习,以拓展教学内容并加深理解,并在这一平台上与教师就学习中的相关问题、疑惑及人生思考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辅助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内容互补、功能衔接的目标,使理论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思想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为了使社会实践成为常规的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学校和云南陆军讲武堂纪念馆、云南省科技馆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协议,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基地,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使广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优化师资,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我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攻读学位、在职进修、结对子、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改善和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专职教师总人数由2000年的32人增加到2009年的43人,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1人。在三轮教学改革中我校有5人进入了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组,经过多轮竞争进入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2人成为主要成员,4人参加了全国教材和教参编写任务。承担了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多名教师分别荣获“云南省德育先进个人”、“云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十佳’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三、凝练主题,丰富内涵,彰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本特色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育人目标,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科学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注重把握教育契机,凝练教育主题,努力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

一是学校结合实际及各年级学生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诚信开启理想之门,责任托起社会脊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信心、理性择业”等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的实施分校、院两个层面,学校层面明确主题,精心筹划,制定下发主题班会通知、提纲及背景材料,并加强督导检查,组织交流观摩和评比,突出主题班会的实效;学院层面则自行确定主题,适时开展,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采取辩论、演讲、座谈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涵盖到每一位同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素养,丰富了校园生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学校在总结传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等校本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教育内容,整合师资力量,建立了校领导、校内外专家学者、一线辅导员组成的学生专题板块教育专家库。实施“弘扬联大精神,明确奋斗目标”、“履行权利义务,争当模范公民”等六个模块的校、院两个层面的专题教育,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上,实行校、院两级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层面结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对专题教育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加强检查和总结。每年学校特别重视组织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通过组织新生参观纪念馆,聆听专家教授作校史校情专题讲座,观看“西南联大赞歌”演出,新党员宣誓,学习校训、校风,学唱校歌等,帮助学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西南联大精神。学院层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选择专题及专家,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专题教育。通过专题板块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题板块教育体系,2007年以来,学校在大学生廉洁教育方面建立了一套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体系;完成了一批大学生廉洁教育科研成果;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宣传、普及、弘扬廉洁文化为目的的学生社团——云南师范大学廉洁文化传播者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廉洁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了一批廉洁文化宣传青年志愿者。学生廉洁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显著增强。

四、拓展途径,创新形式,凸显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近年来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坚持贴近学生思想、学习、成长实际,注重“信念立身、文明修身、文化养身、素质强身”,在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诸多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学生党建工作

近年来,学校狠抓学生党建工作,增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严把“三关”。一是把好学员的入口关。要求参加党校学习的学生,必须参加过院“双学”小组学习、递交入党申请书半年以上,经基层党组织培养考察。二是把好学员的教育关。在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中培训中,认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知识。三是把好学员的出口关。培训结业前,每个学员都要经过自评、小组评论、结业考试、党校复审等过程。在组织发展中落实“三项制度”。一是新党员入党票决制。二是预备党员转正述职答辩制。三是正式党员报告总结制。通过实施学生党员组织发展的“三项制度”,切实保障了学生党员的正当权利,推进了党内的民主。在实现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同时,我们不断开拓思维,按照“学生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的思路,鼓励各院系根据学科特色,以课题组、实验室、平台和基地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并积极探索按公寓楼设立支部的新形式,实现了学生党组织的覆盖。通过建立“示范党支部”,开展支部书记轮训,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入现代目标管理的方法,紧扣目标确立、过程控制和成效评估三个环节,启动了“学生党员成长计划”,明确党员成长目标,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表率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二、三年级学生党员的比例,由1998年的10.2%提升到2009年的23.2%,毕业班学生党员比例由原来的23.6%上升到44.5%。近年来,我校受省级表彰的“三好生”200名,其中157名是党员,占78.5%;受省级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50名,其中41名是党员,占82%;受省级表彰的优秀毕业生739名,其中492名是党员,占66.6%。

(二)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www.xing528.com)

学校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骨干。两年来,先后培养大学生骨干500余名。不少大学生骨干通过培养,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加深了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和感悟,加深了同党、同国家、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2009年10月,为进一步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云南师范大学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正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积极开展团员示范群体建设

为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从2005年开始,学校开展以“十佳大学生”、“十佳自强大学生”、“十佳爱心使者”、“十佳示范红旗团支部”等评选为主要内容的共青团员示范群体建设工程。活动中还把“十佳”先进个人代表组成宣讲团,在学生中进行巡回宣讲,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介绍自身成长的经历。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宣讲方式,让学生感觉可亲可信,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十佳”评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事迹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中央、省市媒体给予了关注和报道。首届“十佳大学生”获得者苏敏同学因成绩突出、事迹感人,2006年5月被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十佳自强大学生”王晓福同学于2006年9月,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云南省‘兴滇人才奖’”。

(四)有效推进素质教育项目化工作

我校学生课外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1999年,即在校内成立了学生素质教育学院,从2005年开始,学校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项目立项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以活动为载体,在全校学生中组织进行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申报,以项目的形式推动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几年来,有100余项校级项目和400余项院级项目获得资助,培育了“环境调查及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学生师范生技能与课外科技教育”等一大批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经过长期努力和创新形式,我校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的学生参与面、受益面、影响面不断扩大,在校园中营造了求真、求知的氛围,促进了学风建设,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五、以人为本,德智结合,实现教育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学校充分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帮困助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中,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收到了“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积极效果。

(一)完善帮困助学育人体系,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我校学生多来自边疆、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民族生占近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1/3以上且困难度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面临较多困难。但多年来,尽管学校办学资源非常有限,也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以“奖、助、勤、贷、补、免”为主线,辅以开展福特基金“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帮困助学育人体系。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跟踪管理,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顺利完成学业。在助困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解决实际困难与加强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的结合,既扶贫,又扶志,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贫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积极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课外素质培养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平台、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就业创业平台等等,努力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着力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多年来,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深入扎实、成效显著,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并涌现出一大批自强自立、刻苦勤奋的优秀学生。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0级学生罗正秀作为第一批“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大学生之一,在校期间,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毕业时毅然放弃在昆明就业的机会,回到大理漾濞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她的感人事迹。中宣部、云南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等上级部门对我校的贫困生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成才扶助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构建了校、院、学生社团三级预防体系,完善了“六个一”体系:即一个咨询室,一个宣传栏,一条热线,一个信箱,一个自助阅览室,一个网页,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构建了咨询、活动、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多元化服务网络;构建新生心理普查、心理咨询与干预、危机监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依托学生社团,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与“形势与政策”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主渠道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师资优势开展云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与研究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长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公选课,每学年全校选修人数为500余人,每学年为万余名学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百余场讲座。此外,中心根据校区特点,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推出专题性的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如对大一学生做学习适应性、自我管理、学习成长等方面的辅导;对大二学生做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指导。2009年3月,建成全省首个心理宣泄室,并向全体同学定时开放,到目前为止,已接待学生900余人。通过一系列努力,为我校实现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发展,为学生的安全稳定和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三)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帮助学生成才立业

多年来,我校坚持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认真按照“一把手”工程的要求加大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就业基地建设力度,推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制度化,努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是实行就业指导“全程化”。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与自我职业发展管理为重点,实施成才教育指导、素质发展指导、择业观指导及就业政策和技巧的全程化指导,并将职业规划、就业策划列入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特点,坚持全面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及早规划,加强师范生技能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竞争力弱的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以就业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就业座谈与讨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就业咨询等为载体,开展覆盖各年级的分层次、抓重点、树典型、促“后进”的多元化就业指导。二是积极推进就业工作校院二级管理进程。2004年下发了《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校院二级管理规定》,把毕业生就业率同各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挂钩,对工作做得好的学院分别给予奖励,激发了学院的积极性,学院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狠抓落实,组织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未签协议的具体原因,逐个分析,帮助推荐,逐个落实。三是强化教育引导。以“三观”教育为基础,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基层成才教育为主线,加强思想教育和择业引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一对一谈话等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树立典型,引导毕业生自觉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就业,增强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择业,践行“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成才观。四是拓展信息渠道,提高指导质量。采用日常咨询、网上咨询、专题座谈、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课等多种形式,向毕业生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辅导求职策略,解答就业困惑。开通就业信息网,毕业生、用人单位都可以免费注册登录,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桥梁。开通至今共注册毕业生12000余人,注册用人单位2813个,共发布信息2100余条,点击率已超过400余万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信函、电话、媒体网络等方式与省内外用人单位、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建立联系,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师资类供需洽谈会”、“昆明市毕业生就业师范类供需洽谈会”、专场招聘会、周四小型招聘会等大中小型相结合的招聘会,每年均接待近600余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同时,以教学交流、外出学习、业务培训、资格认证、网络在线答疑值班制等方式,不断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目前,学校共47人获国家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基本实现“持证上岗”。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就业率连续四年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连续四年获云南省高校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从2008年起,学校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六、强化师德,精选优培,着力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和“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障。在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辅导员队伍选聘、培养和发展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学校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力量。近5年共招聘学生工作专职人员64人,截至2009年9月,我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70人(其中一线专职辅导员53人),男女比例为39∶31,平均年龄29.7岁,党员比例为100%,硕士及以上人员比例达到86%,中级职称以上36人,占51%,结构较为合理。目前,我校每个学院已经配备了35名一线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配备了1名班主任,基本保证了学生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健全制度。制定、修订了《云南师范大学师德评价体系》、《云南师范大学师德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云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云南师范大学关于选留应届推荐免试研究生担任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暂行办法》、《云南师范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云南师范大学学院学生工作专职人员管理办法》(暂行)、《云南师范大学班主任工作条例》(修订)等多个文件,建立了把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考核及待遇、管理、培养和发展等相衔接的完整工作体系,为打造一支政治强、品行正、业务精的辅导员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严格选聘机制。经过多年的辅导员选聘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资格审查、笔试和心理测试、体检、面试、考核等程序的严格规范的选聘制,在选聘中对应聘人员的思想素质、政治面貌、学历层次、管理和组织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年龄、婚姻状况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四是搭建平台,拓展发展空间。构建了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专题培训与综合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经费,每年拨出5万元专款设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金,每年拨出6万元设立学生工作科研基金,同时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学校青年基金等研究课题;根据辅导员工作实际情况,个人发展情况及相关学科背景对辅导员的发展路径提供动力支持,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作为教学、科研骨干或后备干部优先培养。

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16号文件下发5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全面创新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育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员育人的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研究的水平长足发展,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成效比较显著。

回顾总结五年来我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我们有以下几条经验和体会:必须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必须坚持专业化与科学化的建设方向,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创新等等。这些经验和体会,将是我们今后做好工作的宝贵财富。

5年来,我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不足。比如,这些年工作增量尽管比较喜人,但精细化、专业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尽管已经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完善,以期长效发挥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好中央16号文件精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更高水平,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我们将努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在增强针对性上下工夫,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到每一个学生。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面向学生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2009年以来,我们提出辅导员要开展“深度辅导”工作,使“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得到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

二是在推进精细化上下工夫,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所谓精细化,就是集细致化、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为一体,是更高层次、更高要求、更高标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态。

三是在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制建设是关键。我们将在分析现有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建设,使其不断健全完善,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是在探索创新上下工夫,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等,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