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课程改革刍议
所谓课程,广义是指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课程安排;狭义是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学院开办已第五年,今年在过去探索的基础上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说明改革已深入到教学领域,是十分可喜的。本文结合我院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质课程改革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教高〔2006〕16号文件)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具体到我院高职学生,我认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宜提为,“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素质训练,使毕业生取得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同志曾建议我院的培养模式为“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证书”,我认为不妥。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重复;读了三年高职,没有一个专科毕业证书,说不过去,也不利于学生就业。教育部要求高职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取得“双证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80%以上。我理解,“双证”指的是两类证书,一类学业证书,一类职业资格证书,而不仅仅是两本证书。第一类学业证书,可以是专科证书,有的学生参加专本套读,还可以取得本科证书;第二类职业资格证书,宜分为公共类职业资格证书(如普通话、计算机办公应用、外语、汽车驾驶)和专业类职业资格证书(各类专业资格证书),它制约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的纽带,高职毕业生应当要求取得公共类和专业类职业资格证书各1~2种,当然,超过2种更好。
二、素质和职业素质
我们要强化职业素质训练,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素质,它的内涵是什么。《辞海》解: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2]。《现代汉语词典》解: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3]。因此,所谓素质,应当说,两本词典所解的三个含义兼而有之。从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看,素质只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为遗传所决定;从素养的角度看,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它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更看重后天培养的结果。
再来看看,我们平时所讲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包含些什么?权威解读: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两个重要文献指出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5]。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6]。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7]。健康素质应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增加了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8]。文明与野蛮相对,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可视为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时专指精神文明,尤其是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也可以包括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中。学习以上文献,我认为,现阶段党中央要求提高中华民族每个公民的素质,能比较完整、全面概括的,还是1993年提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我们学校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此是一致的。
作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或者说一个职业人的素质,首先要按照要求公民的这四个素质去做,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诠释。比如,思想道德素质就要特别注重人格养成、职业道德和现代文明修养;文化科学素质就要特别注重现代人文素养和现代科技、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素质就要特别注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身体心理素质就要特别注重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智力,人格的养成,一定的情商和正确的择业心态。
三、就业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或者说职业能力,两者应当是一回事。
最近,北京市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关村人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完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提出:对大学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因素,46.6%是个人能力;其他:社会资本、所学专业、学校性质、应聘技巧等占53.4%。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且各学科类不一样。报告提出了一个就业能力模型——由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科学思维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操作技能),态度要素(包括个人特征、意志品质、职业素养)构成[9]。这个报告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它提出的就业能力模型完全忽略了马克思所强调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即人的社会性。比如,有的学生职业素质并不高,但有很好的家庭、社会背景,就业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而且还要挑选好的工作。所以,我认为构成就业能力(或职业能力)模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包括行业需要、招工岗位;就业政策。二是社会关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长期的熏陶、培养;学校及家庭、亲友介绍工作。三是职业素质,包括前述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及其内涵构成。因此,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它既不是一个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也不是一门课(如职业素质课)就可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重视、配合;需要学校内部各个部门重视、协作;通过对学生进行的各门课程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综合、全面、系统地研究,组织实施。
四、职业核心能力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研究中外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世界名校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能力应制定不同标准,大体分为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也称为普通能力、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他注意到在西门子等大公司,对公司频繁的产品、设备、工艺更新,一部分工人很不适应,另一部分工人却能较快适应。能力测试显示,两部分工人的区别不在于专业技能,而在于一些重要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就是关键能力,一些学者也称为核心能力。它是指具体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也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是可携带、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它不针对某种具体职业、岗位,但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11]。
现在各国政府和教育专家都很重视对职业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的研究。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提出,职业技能有三个层次,特定技能1 838种,行业通用技能约300种,核心技能8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归纳的8种核心技能是: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12]。优点是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缺点是还不够全面。我把多方面的资料综合起来,觉得比较有共识的是以下9种能力应当作为职业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道德领悟(正直、诚实、责任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运用科学工作方法的能力;批判与创新、创业的能力;语言(母语、外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等。当然,不同学者还有其他不同的归纳方法,但是,主要内容差别不大。
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的提出对于我们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改的重要指导思想,渗透在若干门课程中,在职业分析、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考试之中。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考虑增设一门旨在培养、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公共课,即未必直接同某个专业联系,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那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就应当是这8种或9种职业关键能力(核心能力)。
五、成功教育
什么是成功?定义很多,不同人对不同的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或者说就是取得成就、功绩,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成功也是相对的,成功是结果,成功也是一个过程,成功是多方面的,成功的实质是内心感受和社会承认、内在生命愉悦和外在事业成就的统一。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喜欢谈成功,都希望自己成功,成为所谓成功人士,学业成功、事业成功、婚姻成功、做事成功、交友成功等等,这是有志的表现,是应当鼓励的。谈成功的论著很多,某省人事部门向省级机关公务员推荐过一本《成功学读本》。该书提出,成功应具有10种主要能力,即团结协作能力,开拓能力和可持续创新的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制力,学习能力等[13]。其实,把这10种能力看成是就业能力(职业能力),或者其中一部分就是关键能力(核心能力),我看也无不可。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专门学成功学是有好处的,它能使你确定目标,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知道成功需要些什么能力。但我们也要看到,单是具备成功的能力,实践中未必人人、事事都能成功,成功离不开社会环境、物质条件、机遇等等。所以,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扎扎实实认真学习、锻炼的还是职业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具备职业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离成功就不远了。
六、关于几门课的改革
这次修改的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中改变比较大的是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数学和职业素质培养,我想结合以上研究,谈一点意见。
(一)关于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2007级安排192学时,2008级减为180学时,2009级减为136学时。在讨论中有一种思想,认为外语对大部分应用型高职毕业生不太重要。与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相比,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从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终身成长来看,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之所以片面,其一,学生缺少母语与外语的沟通表达能力,影响跨文化的人际交往,有时对就业会有不利影响;其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对现代科技的掌握会有不利的影响;其三,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产生不利的影响。我的看法,全国高职高专设这门课是有道理的,但结合高职特点,安排太多课时也不必要,以大部分(80%)毕业生能过教育部大学英语B级考试为原则,确定其总课时量。
(二)关于大学语文
这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取消了大学语文,改为职业汉语,课时由54课时增加为64课时。原来的《实用大学语文》(我院人文学院编写),主要内容有七部分:实用文体写作(含公务文书、事务文书、专用文书、经济文书、日常应用文书);常见错字病句;演讲与口才;中国文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汉译外国文学作品[14]。现在用的《职业汉语教程》(北京华美杰尔教育咨询中心编写),主要内容有八部分:阅读的策略;聆听的技巧;说话的艺术;说服的艺术;语言交际中的逻辑;私人文书(申请书、求职信、求职简历、个人启事、个人总结)的写作;公务文书(行政公文)的写作;常见错别字[15]。两本书各有特点,各有利弊,我倾向于继续用我院自编的《实用大学语文》,主要理由是:
1.《实用大学语文》的实用文体写作种类有五种,特别适合高职学生,而《职业汉语教程》只有两种,缺了高职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应用文写作训练;
2.《实用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和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实用大学语文》中的常见错字病句、演讲与口才,涵盖了职业汉语中的内容,且整门课的课时量还比《职业汉语教程》少10课时;
4.作为中国人,考查中文水平,大部分用人单位并不看重有没有职业汉语测试证书,更多的是看能不能写点东西,文从理顺,少点错别字,能讲流利的普通话。
(三)关于数学课程
以往,我院对2007级信息工程、工商管理10个专业曾安排了高等数学课程,学时64、96、128不等。2008级变为信息工程7个专业改为计算机数学,安排36、72学时不等;工商管理6个专业改为经济数学,安排54学时。这次人才培养方案所有专业都取消了公共数学课,对此,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因为:
1.我院是偏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工学、管理学是主要的两大门类,其中的专业离不开公共数学课;
2.数学对于数字运算,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训练科学思维方法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
因此,我建议在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相关专业,不一定开高等数学,但分别恢复计算机数学或经济数学课程还是必要的。
(四)关于成功职业素质课程
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我院基础部编写),由激励篇、素质培养篇、就业指导篇共21章组成[16],内容不一定完善,但还是成功的尝试,毕竟正式出版了一本27万字的教材,安排了54学时。现在改为五门课——职业起跑线(48学时)、职业核心力(54学时)、职业竞争力(54学时)、职业化指导(讲授提纲写为企业化之道,54学时)、职业成功路(讲授提纲写为职业生漄成功路,40学时),合计250学时。首先,我赞成对职业素质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并把它作为我院高职的特色重点课程建设。现在新聘了11位教师,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正因为重要,我们就更需要认真研究,科学规划,把它建设好。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研究,我认为目前定的这五门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五门课都无教材,也无教学大纲,仅有授课提纲;结合职业起跑线的内容,编了一本带作业性质的《训练手册》。学生靠记笔记或作业是难以学好的,公共课毕竟不是讲座,反映了我们准备不充分。因为无教材,以下意见我也只能根据看到的授课提纲来发言,授课提纲也花了很大工夫,也有一部分好内容,但离成熟还有相当距离。
2.五门课的内容与各专业的专业课、职业技能课的关系,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对某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重复。如对工商管理学院的6个专业,很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有的在企业营销、财务管理、市场调查等方面),讲的内容都比这五门课中涉及的内容更多、更深。这就需要研究,如何使职业素质课成为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的公共课。(www.xing528.com)
3.五门课的内容与公共课中其他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汉语、现代办公自动化的关系,也没有妥善处理好,出现重复。如就业形势、方针、政策,形势与政策课中已有;恋爱观、性意识、网恋、酗酒、打架、吸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已有;演讲与口才,写求职信与简历,大学语文或职业汉语课中已有。
4.五门课合计250学时,为公共课765学时的33%,所占比重太大。如真正需要也不是不可以,前面说到与其他课的内容有重复;另外,有些内容可以删除。如入学爱因森的教育,军训时入学教育就搞过;如何办理毕业离校手续,不就是一张流程单,逐个部门办清手续,盖章之后,方能离校,辅导员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写入大学教材。
5.五门课主体内容是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企业管理的内容,国内外研究这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专著很多,我们想挑些知识把它组装在五门课中并不简单。现在五门课的授课提纲,内容的系统性不够,凌乱,课程名称与内容缺乏一个整体构架。分开看,不像五门独立的课程;合起来看,也不像一门公共课程。
(五)编写职业素质教材的建议
我无意否定对这门课的改革,也无意否定参与这门课改革的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工作。改革、创新的难度是大的,但我们还是要往前闯。针对以上问题,我的建议是:
1.在指导思想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为主干,设计我院各专业学生通用的职业素质公共课;认真研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哪几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我们不是组织管理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也不是管理学、心理学知识讲座,不能以管理学、心理学知识为主干,把这些知识拆散在五门课的章节中。
2.先定课程名,是一门,还是几门?我认为编好一门职业素质课的教材,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也就不简单了。
3.设计课程整体框架,编出教学大纲。
4.请其他公共课教师、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有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共同讨论教学大纲。
5.根据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内容,决定需要多少课时;与其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及实践实习活动相结合,决定教学计划,安排在几年级开课。
6.根据教学大纲,请有实践经验并有写作功底的专家、教师,编写教材。
7.领导、专家审定教材,出版试用教材;试用一两年后再作修改。
8.如果编不了五本,甚至编不了一本职业素质新教材,还不如修订我院基础部编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材,继续使用这本教材。教材涵盖不了的内容,适当再增加一点讲座。
(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除以上意见涉及英语、语文、数学、职业素质课程外,相应调整或恢复其他一些课程的课时;同时,对一些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包括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中应包括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学生所学的所有课程,学生参加的所有活动,都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这样做,才有可能创新我院职业素质课程教育特色,也才能真正对学生负责,帮助学生成功。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仅供大家讨论、参考。
(2009年11月)
【注释】
[1]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www.moe.edu.cn)。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473页。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302页。
[4]《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5页。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9页。
[6]国家教委编:《新的里程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2版,第68页。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9页。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9页。
[9]《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4日。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18页。
[11]翟海魂编著:《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212页。
[12]陈宇主编:《职业汉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页。
[13]丁向阳编著:《成功学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4]朱堂谨主编:《实用大学语文》,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5]陈宇主编:《职业汉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6]李坤杰主编:《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