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课堂管理的意义
(一)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为课堂活动提供保障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是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节奏快,师生交流频繁,因此课堂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冲突与矛盾,干扰正常的课堂活动的开展。为了使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按照计划有效地进行,必须通过管理来维持一定的课堂秩序,因此,需要及时预见并排除各种干扰课堂活动的不利因素。良好的秩序能够使学生把精力集中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使课堂活动按计划顺利地进行。课堂管理通过维持课堂秩序,为课堂活动提供保障。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有效的课堂环境,能够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够激发师生工作热情和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管理通过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相互尊重、信任、支持、满足感和集体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从而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动态的空间,课堂活动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工作和学习的动态发展过程。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构成了课堂环境中的互动。“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征,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任务”。
师生之间的互动有赖于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以此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增强能力,了解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学生的集体感、归属感得到满足;教师以此传授知识、获取学生的信息,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顺利开展和指导教学活动。课堂管理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今天的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课堂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管理的目标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励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配合教师来共同完成课堂活动。课堂管理能够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从而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造就他们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
二、课堂管理的内容
课堂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课堂管理的内容也是变化的,课堂管理的重心也会随之相应改变,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会包括一些基本的内容。如:课堂常规事务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以及课堂活动的管理。
(一)课堂常规事务的管理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组成的,因而课堂事务也会涉及教师、学生和环境各个方面。从动态管理角度而言,课堂常规事务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目标、制订计划、组织活动、协调人际关系、控制行为以及档案管理等。
确定目标。任何课堂的不断进取与发展都是有目标的,课堂目标具有方向性和激励性。明确的课堂管理目标,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促进课堂成员间的相互协调,引导着课堂成员努力的方向,它也是考核和评价的依据。中小学课堂管理的目标与教育教学目标一致,课堂常规事务管理的目标就是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保证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的顺利进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制订计划。目标确立后,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制订具体、详细的计划。计划是整个课堂管理工作的基础,计划要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可行性。例如,在美国,中小学教师在准备学年计划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的法定假日、放假时间和教师在职进修时间等,加强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每学年的开始就要为一学年制定一份试验性的教学日历,为开学两三周制定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通常计划会在课前或者下一节课前通知学生,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计划进行准备。
组织活动。计划付诸于实施就需要展开组织活动。有效的课堂管理者会努力引导学生合作,使他们参与有高度兴趣的活动,从而防止潜在的问题产生。在中小学,组织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且灵活多变的,如:展示幻灯片、讲故事、扮演角色、猜谜游戏以及用笑容、幽默或食品来吸引学生等。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注意时间的有效以及合理的安排。
协调人际关系。在实施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进行协调。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每位学生要承担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和承担促进自己学习的职责,班长负责班里的许多事务。为了把班级的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教师还通过进行小组式活动和合作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人际关系。
行为的控制。当计划外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及时地作出反应,灵活应对,进行组织和协调,采取有效、妥切的措施使事情得到顺利解决。
档案资料的管理。教师要想真正地管理好课堂,就必须熟悉和善于利用与课堂活动有关的档案资料。教师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学生进行管理,配备上网的电脑,建立课堂管理系统,保存着每一个班级、每一堂课的学生名单,学生来上课的座位是固定的,便于教师及时掌握迟到、缺席的学生。如果有某学生没来,教师可以马上在电脑中输入,通过校内网络,学校里负责学生管理的部门马上就能了解到,于是立即与缺席学生的家长联系。管理系统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志向与基础,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维品质,学生的文化背景与经历,课堂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法则,课堂的传统与有关的记录(如:各次考试成绩、作业记录等),还有各种活动的总结与报告等。这种“档案袋管理”法能够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便于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管理。
(二)课堂环境的管理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学习和动力有着强大的影响。教师们可以利用课堂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来提高学习和改善行为。课堂环境一般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课堂物理环境主要包括空气、光线、温度、湿度、颜色、声音、气味等自然因素和地面、墙面、操作台、书架、壁橱、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设施因素以及时间空间因素。它们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课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心理环境则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与舆论环境,是师生或者学生彼此之间产生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环境,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效率有重要影响。
1.课堂物理环境的管理
马斯洛(Maslow)曾经提出激励和影响人们行为的等级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需求是对周围环境安全、稳定的需求。学生在寻求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时候,不良行为就会出现。因此,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从安排课堂周围的物理环境开始的。课堂内的布局、座位的摆放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如何布置教室和学生的位置就成了要考虑的重要的管理问题。中小学教室环境的设置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座位安排、学习区域和活动区域的划分、室内物品的摆放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师注重对客观环境的设置,根据对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活动的影响情况来安排。课堂物理环境中教师最容易操纵的就是座位的安排。教室是积极进行社会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地方,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使师生可以在座位附近自由走动,学生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教室座位安排的形式也各不相同,这与教师的教学组织有关,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摆放的。有半圆状、环状,也有秧田式等,不同的摆放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也影响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研究表明,在距离教师较近区域内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交流互动比较频繁,而且态度良好,行为端正。所以根据需要,教师时常变换座位的安排,或者经常在教室里走动,不断改变与全班所有学生的距离,使这一作用区域的范围扩大。
教室内其他物品的摆放主要以便利性和实用性为主,教室内大多配置了壁橱,供学生存放学习、生活用品。教室内有图书角、动物角、玩具角、卫生角、植物角、电脑角等。学生们能够方便地接触到参考书和其他学习用品。参考书架、储藏室以及其他领取供给品的地方都留有足够的空间,因为当学生排队等候或拥挤领取学习用品时,不良行为就会发生。例如,将废纸篓和卷笔刀放在门口附近,容易产生堵塞,增加产生问题的可能性。
教室的布置也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一个有吸引力的、整齐有序的环境会导致学生拥有较为积极的态度、较好的分数、较好的接受能力。因此,安排教室环境应该使学生感到舒适、安全、稳定,保证活动不受影响。
2.课堂心理环境的管理
与客观物理环境相对应的就是课堂心理环境,它是师生或者学生彼此之间产生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环境,它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对于有形的课堂物理环境来说,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尤其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因为一个充满互相攀比、充满敌意和疏远氛围的课堂环境会加剧学生的焦虑和苦恼;而在一个教师和同学相互支持、相互认可、相互关爱的课堂环境中,便于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课堂心理环境的创建主要依靠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尤其是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里,学生行为表现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而在师生关系冷漠、紧张、敌对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良行为相应增多。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是课堂管理的基础。美国学者高尔顿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的性质:开放性或透明性,师生间要坦诚地对待对方;关爱性,师生间要重视对方的感受和感觉;依存性,师生间要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独立性,师生间都有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互惠性,师生间的各自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www.xing528.com)
课堂中有了这种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感到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课堂管理就会变得积极、正向而富有成效。中小学要非常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相互支持的师生情感关系。在美国,中小学生不用穿校服,穿着的服装各异;课堂上的坐姿也不受约束,可以歪着、半躺着,或者席地而坐;有问题时可以举手也可以不举手,教师有效的组织工作,确保民主、平等、公正、严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运用幽默、新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教师对学生经常给予关注,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学生,在学生表现良好时及时地给以赞赏和肯定,注重榜样的作用,还经常与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强调学生的进步,提出以后的教学计划,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发展中来。有的教师通过解释、示范以及定期举行的班会、班级和小组建设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环境告诉学生,引发学生创建和维护这种环境的热情。
合作式、小组式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对话与沟通,小组内成员积极合作、相互信赖、荣辱与共,每个学生都在通过个人积极努力为小组赢得分数、作出贡献,学生在这里获得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平等、融洽、和谐,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堂心理环境的创建不仅仅依赖于课堂内的人际关系,还要以课堂客观物理环境为基础,良好的课堂客观物质环境能够创造有效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心理环境的发展,反过来课堂心理环境推动课堂物理环境的改变。
3.课堂秩序的管理
课堂秩序一直被视为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因为课堂秩序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没有良好的秩序,任何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任何目标、计划都无法实现。所以教师一直重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涉及课堂规则和课堂冲突、行为问题两个方面。
(1)课堂规则
教学是一项要求高、节奏快的工作。一位中学教师通常每天要教150多名学生,且课间只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避免课堂问题的出现,课堂规则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规则又称为课堂规范,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课堂规则常常与课堂活动相联系,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而每一种方式都有相应的规则来规范相应的行为。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
例如,美国的中小学生入学时,学校会给每位学生发放一本Parent/Student Handbook(家长/学生手册)。Parent/Student Handbook其实就是学校的一部法典,也是学生的行动规范指南。在每年开学初,美国中小学的教师都会向学生重申、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时教师也会和学生进行讨论,并根据学校的校规共同拟订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课堂规则,包括上课、作业、聚会、讨论、礼貌、语言、交往等多个方面。学校要求学生和监护人必须熟知手册中的全部内容,并在上面签名。学生如果违反了其中的规定,除当事人要接受惩罚外,监护人也要承担相关责任。
课堂秩序的管理是以课堂规则的制定为前提的。制定规则和培养习惯是防止问题产生和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一项好的规则必须具备以下5个特点:合理性,规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行为能力,并要被学生理解;清晰性,规则要清楚明了,准确地表达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不能模棱两可;可实施性,规则必须是可以操作实施的,如“不要在我面前骂人”就比“不要骂人”更可以实施,教师不希望学生骂人,但如果学生在家中或和别人在一起时骂人,教师是无法实行这项规定的;一致性,每项规定必须有一个或几个执行的条件;灵活性,规则必须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加以处理,当出现一些超出规则外的特殊情况的时候,规则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教师制定规则还要注意吸收学生的建议;用词要简洁、具体,避免产生歧义,要让学生容易记住。另外,规则要张贴在所有学生都能看得到的、显眼的地方。规则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行为,而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纪律。
(2)课堂冲突、课堂行为问题
课堂涉及不同的人、事和情境,因此课堂冲突和课堂行为问题在所难免。课堂中常见的纪律问题主要有:争论,学生往往会质疑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态度和观点;粗俗的语言和行为,学生经常用此方式来寻求刺激或使别人接受;遗忘,学生习惯用“忘了”作为没有完成任务的借口,或者凭此来吸引老师或学生的注意;争吵、奚落、同学之间的打斗;缺乏责任心,例如,没有完成分配的任务、行动迟缓(迟到)和不坚持工作(缺乏耐心)等。
课堂冲突、课堂行为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分析:狄克斯将大多数行为的目的归纳为寻找归属感;通过控制自己的生活寻求被重视的感觉;体验公平;逃避压力与恐惧情境的需要。学生出现课堂行为问题是为了寻求关注,与教师进行力量抗衡,抗衡失败后进行报复,自认为能力不足而事事放弃。教师缺乏技能,以及在课堂中没有满足学生个人和学习需要的环境也是课堂冲突和课堂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正确对待和合理解决课堂冲突和课堂行为问题是课堂管理的重要部分。教师对课堂冲突和行为问题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影响着课堂的质量和效益。面对课堂秩序出现的问题时,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方法明显不同。传统型的教师通常用惩罚、权威的手段来控制课堂,现在部分教师仍在使用,在小学阶段使用专断控制有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效果就越来越差,收效越来越小。惩罚尽管有时必要,但它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只会加剧学生的愤怒和疏远,使学生的暴力行为更加严重,而且,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因此,要创建一个积极的、安全的校园环境,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新的课堂管理模式和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课堂管理学派提出多种多样的课堂管理方法和模式,例如使用果断纪律法,教师要清晰地界定学生行为和后果,并果断地做出反应,要明确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和要求,让学生能够分辨出课堂上的恰当行为和不恰当行为,并通过群体强化提供一套规划完整的方案;使用现实疗法,教师与学生建立起理解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学生的行为改变制订计划,得到学生的承诺后实行;教师管理训练法,则是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从侧面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问题。课堂问题有大有小,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是要在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之前对小问题进行处理。研究表明,预防技术至少能减少75%的破坏性行为。美国中小学课堂管理中为了预防课堂冲突和课堂行为问题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新方法:行为合同(behavior contract),它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签订行为契约的方式多种多样,也不一定是书面形式,但是写出契约会明确每一方的责任。学生参加条款的制定,清楚地理解契约中的每项条款,这种方法通过契约的方式监督学生,引导他们的正确行为,从而预防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
处理学生问题要注意的是学生应对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了如指掌;必须给予学生明确的暗示;尽可能使学生承担的后果与其行为相当;告诉学生他们选择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承担后果要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4.课堂活动的管理
课堂活动是指在课堂中进行的一系列与学习有关或用于促进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总是把一节课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落,教师和学生在这个时间段中共同参与而形成一种有组织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构成课堂活动。每一活动通常持续一段时间,都有特定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1)课堂常规活动的管理
有没有好的课堂管理关键看有没有好的管理设计,课堂活动的种类很多,在课堂管理中普遍使用的主要有准备活动、分组活动、检测活动和讨论活动等。准备活动是让学生顺利地从一堂课转移到另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活动进行之前就已经进入了对课堂活动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课堂开始的导言是课程实施的技巧之一,建立一个活跃的开端很重要。教师在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以及每一堂课的开始都注意主动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准备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位教师都有特定的方法,这与活动的内容、教师的个性以及学生的特点相关。分组活动通常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活动或学习。大多数的课堂活动都会涉及分组活动问题。学生只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就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小组活动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帮助记忆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相互间解释概念或者描述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增强对课堂活动的信心。分组活动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常用的形式是按照座位、活动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性别等进行分组。教师的分组是依据具体的情境而定的,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以及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检测活动是课堂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方面,通过检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信息反馈,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活动的状况,调整活动的方式或策略,选择适宜学生活动的内容。检测活动包括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的检查,可以是教师检查,或学生自我检查,或者学生间相互检查。
讨论活动在中小学课堂(尤其是中学课堂)中很常见,它是针对某些主题,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进行思考与评价,明了主题内容的基本思想及其立论的基础,并达成学生间知识和观点的分享。大多数课堂通常使用教师为主导、全体学生参加的讨论活动。管理讨论活动的技巧很多,如充满热情或创造友好氛围、解决冲突、鼓励表达不同意见、创造一种接受和坦诚的课堂环境等。教师在组织讨论活动时要非常注意准备讨论的主题,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难易程度为标准进行选择。讨论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对时间的把握,保证课堂活动的顺畅进行。
对课堂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课堂活动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活动手段和资源的整合、活动成效的评价以及活动的推进等。教师准备课堂活动计划的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了解学生、选择课题、明确目标、设计活动。在这里,设计活动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非常注重的环节。设计新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幽默故事、辩论等。活动实施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介绍活动、进行技术指导、特殊学生活动、资料和材料的选择、评价方法、结束活动。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要考虑教学活动的技巧,还要考虑怎样结束课程,怎样评价学生的收获等技巧。
(2)课堂时间的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也是教学监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课堂时间问题早在20世纪初就被提出来,并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变量。近年来,许多学者把时间作为研究对象,如哈尼施费格和威利(A.Harnischfeger&D.E.Viley)认为,教学时间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经历了一系列中介环节,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所许可时间与学习动机、分配时间与所用时间等教学因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以时间为中介的作用机制,强调实际用于教学活动的时间。
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时间优化意识,注重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
(3)课堂活动转换的管理
课堂活动多种多样,而且随着课堂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地进行转换,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转换的目的在于结束和总结上一个活动并顺利开始下一个活动。课堂活动转换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转换得不当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课堂活动转换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大声喧哗,不听从教师的指令;交头接耳,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学生还没有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就提前进入了下一个活动环节,使课堂产生混乱;当教师要求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时,学生仍然在关注上一个活动,对后面的活动不予理睬;在转换过程中,少数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或者活动场所,耽误进入下一个活动的时间等。
教师经常采用的有效管理课堂活动转换的方法:维持课堂活动正常的运行,使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得平稳顺畅,不受课堂内部或课堂外部的干扰,以确保课堂活动的连续性;教师掌握学生的状况,以把握课堂的全局,不同的学生对不同活动关注的程度不同,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活动的中断常常因为教师本身的原因,因此,教师经常关注自身的行为,注重自我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