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讨论的策略
一、创建适宜课堂讨论环境
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卓有成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创设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
(1)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因为是学生在讨论,他们的动机和意愿是讨论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动机,使他们形成参与课堂讨论的意愿。
(2)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学,除可进行全班讨论外,也可实施分组讨论。分组时,每组人数不宜太多。高尔认为,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是5~8人。小组过大会因为减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和增加组织讨论的难度而导致讨论效果下降。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适应学生的需要。一般认为,运用异质(在学习能力、交流技能、学习成绩等方面不同)分组法比同质分组法能使每个成员都有参与讨论的平等机会。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
课桌椅的排列:
(3)采取适于讨论的座位模式。秧田式的座位模式是不适宜讨论的。研究表明,如果小组成员彼此能够看见对方并能听到对方说话,那么他们就愿意与对方进行交流。
进行课堂讨论,座位模式最好是圆圈式的,至少也应该是面对面的。这样,会便于所有成员参与讨论。
(4)创设支持性环境。为了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思考和参与,教师要创设支持性环境。为此,教师要以民主式而非权威式的办法组织或指导讨论,要学会倾听,有良好的倾听技能。倾听是指教师在学生说话时认真听,努力去理解,适时作出反应,不要不理睬,或者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5)学会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贡献作出反应。显示欣赏、支持,即采取非提问性的方法,如肯定、停顿、给予信号等。教师的欣赏等,会使学生发言更积极,表现出更复杂的思想和更投入讨论。
二、适时引导
教师适时引导课堂讨论,可以确保讨论的方向性,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
(1)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离讨论主题,始终围绕实现讨论的目标,当学生的讨论有迹象偏离讨论主题或开始偏离讨论主题时,要及时加以指导或引导,使讨论回归到讨论主题上。
(2)要及时处理讨论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如随着讨论进展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学生讨论中出现的情绪化语言或表现等,都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处理,以减少这些突发事件对讨论顺利进行的消极影响,确保讨论达到预期效果。
(3)查明学生参与率下降的原因。如果是讨论主题不适合,要马上换一个主题。因为简短快捷的讨论比起一个拖拉冗长的讨论要好。
(4)提供新的必要的知识信息。如果发现讨论陷于僵局或学生长时间保持沉默时,教师要提供新的必要的知识信息,或给予点拨和引导,再次激活讨论,保证讨论的顺畅进行。
(5)适时作简短的阶段小结或归纳。阶段小结或归纳可以明确讨论已解决的问题,形成的共识,也可以明确当前面临的任务,使讨论在当前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不做无用功;还可以在小结或归纳时告诉学生要注意的方面,并给予学生特殊指导。
三、鼓励参与和专注
(1)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只是让健谈者或成绩优秀者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讨论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不喜欢和不参与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发言也成了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机会,开始时让他们就一些不太难、不需长时间发言的课题发言,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2)鼓励学生作出贡献。以认可、肯定、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反应,鼓励他们为课堂讨论作出贡献,不要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评估性判断,更不要轻易批评、指责学生,以保护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交流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4)指导学生专注于讨论。在课堂讨论尤其是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易于离开讨论任务,出现分心现象,因此,教师要对讨论有效组织。
第一,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在教室内走动,巡视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检查每个小组,以确保讨论集中于讨论目标。
如果是全班讨论,教师要了解、监控每个学生在讨论时的表现和反应,及时巧妙地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制止分心的学生。
第二,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以有效地为讨论作出贡献。学生如果没有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参与讨论,也不能为讨论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自然也就会对讨论不感兴趣,分心,不参与讨论。教师因而应向参与讨论的成员提供充分的背景知识,使他们有良好的知识准备。
第三,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同样,学生专注于讨论的注意力也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时间过长的讨论,学生更容易分心。
第四,明确规定或指导学生在讨论时的活动。学生分心有时是因为教师对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的要求或指导不明确、不具体,因而他们不知道在讨论时肩负什么任务、应该怎么做而造成的。
教师应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职责、具体任务或要求,规定他们在课堂讨论时的活动,并给予特殊指导。(www.xing528.com)
如在某市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年会上,有这么一堂“课改”汇报课———《〈狼〉专题学习活动》,教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狼?讨论以后,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应该保护狼,一是应该猎杀狼。教师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要求同学们派出代表进行辩论,其余的同学站在自己支持的一方,在辩论赛结束后作出评判。两个代表队,各四位同学,站到讲台两边,选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教者当主持人,进行辩论。出人意料的是,赞同保护狼的全是男生,赞同猎杀狼的全是女生。教者一声“开始”,双方就展开了激烈而有序的辩论,下面同学全神贯注,听课的教授、专家以及众多的教师听得津津有味。男生“四辩”总结陈词时,讲了狼的十项优点,当讲到狼爱情专一、不像有些自称为人的动物拈花惹草、包二奶时,全场哄堂大笑,继而掌声雷动,气氛达到高潮。接着选下面的同学,来发表自己赞同或反对的理由。这样的讨论,既注重了知识、能力,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全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不难形成观点相反或相对的局面的。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则争论就越激烈,讨论就越深入、越成功。
四、科学结束讨论
科学结束讨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归纳或小结讨论。归纳或小结课堂讨论主要包括说明讨论已解决的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形成的基本认识等。
(2)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如本次课堂讨论的成功之处、主要经验、失败教训。在进行这种总结时,教师应该尽可能以肯定方式,即以提醒、告诫而非指责的方式,让学生在后续课堂讨论中改进行为。
(3)通过归纳或小结使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复习主要内容,产生整体印象,使知识系统化。在教师归纳或小结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归纳或小结的能力。
(4)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课堂学习或讨论的联系或过渡,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
(5)将讨论内容或主要结论与学习目标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显示讨论对达到目标、对学生学习已经发生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继续参与课堂讨论的动机。
(6)让学生总结。欲让学生觉得讨论有意义,并学会独立学习,教师可以叫学生总结。
例如,某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对学生说:“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讨论,想想在讨论中你获得了什么。请看一下这张表格,它包含了一些你在挖掘内心体会时需要使用的词组。例如,你可以这样开头‘我学到了……’‘我惊讶的是……’‘我开始在想……’以及任何你能想起的词组。请回顾一下我们的讨论,写下你的想法。”当学生们用几分钟写完他们的想法后,老师再叫自愿朗读其想法的学生朗读他们写下的,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分享他的总结语。这种总结,使学生感到有趣,激发了参与积极性。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是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口头评价,其次是暗示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却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六、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必须让学生有准备
课堂上问题提出来以后,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如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那么教室里是一片寂静,只有思维在高速运转,然后再小组讨论,这样的讨论才有内容,才有质量。这只是时间方面的准备。如果是课外完成的问题要到课堂上来讨论,那么还应要求学生在材料方面有所准备,这样的讨论才会翔实具体。没有准备的讨论,那只能是临场发挥,仓促应战,必然是花架子,走过场;学生的思维不可能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那也就背离了讨论的初衷。
(二)学会独立探索
学生要参与讨论,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探索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三)学会倾听
在开始讨论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四)学会表达
讨论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如使学生学会讨论发言的语言模式,像“我同意某某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我对某某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等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谈具体问题时语言一定要正确,有理有据,逻辑性强。
(五)课堂讨论,需要有梯度、层次,需要引申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讨论也应该向纵深发展。因为并不是一次讨论,一个问题的讨论就能解决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所以在围绕主问题的前提下,展开一连串的追问,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讨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某市中语会2003年年会上,有这么一堂“课改”汇报课———《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60岁时作),教者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一个60岁的老人回忆小时候过大年的情景,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学生在经过讨论以后,从课文中找出了十点内容,并在全班交流。教者又向纵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呢?并作了提示:现在过大年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小组进行了讨论,学生讨论后发言说:现在过年条件好了,有漂亮的新衣服,有许多好吃的,时兴电话拜年、发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电视点歌拜年……说到这里,教者又一次向前推进,问道:就这些不同吗?再讨论!讨论后,有一个男生说道:物质在进步,精神在退步。应该说这个回答是十分精练的,有深度的。当场听课的八旬老人顾黄初教授、有关专家以及上百位的教师都相顾而乐,笑意盈盈。讨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然而教者并没有就此罢手,继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其他同学把这位同学的心里话说出来,请大家讨论。讨论一会儿,一个女生发言说:电话拜年、发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电视点歌拜年等,虽然表达了心意,但是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简单化了、程式化了,没有了亲热劲儿,少了亲和力,缺了深度和密度———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人们,人文关怀的精神正在退化。此言一出,会堂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样学生自然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了。这样一连四问,不断引申,层层深入,水到渠成,自然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有梯度、有层次的讨论,才是有质量有生命的讨论。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讨论,既耗时间又没有效益,更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像一池池平静的春水,讨论像水面上吹过的一阵阵春风,只有吹出美丽的浪花,那课堂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使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才能让他们在三个维度上提高发展,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愿每一阵春风在每一个池塘里,都能吹出美丽的浪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