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讲授法的意义
一、讲授法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将“讲授”解释为:“讲解传授”。可见,在这个解释中,无论是“讲解”,还是“传授”都离不开教师,是教师讲解,教师传授。英语中“讲授”是“lecture”,这一词由古拉丁语“leetare”派生而来。意思是“大声朗读”。讲授全过程指大家跟着一位解说员朗读课文。在英语解释中,同样可以看出,讲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来传递和学习知识的。
1987年出版的《教育词典》中将讲授法定义为:学校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指教师用学生能接受的简明的语言,系统地讲述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是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诸种教学方法的总称。讲授法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往往与之相配合。
王道俊和王汉澜两位教授主编的《教育学》中将讲授法概括为: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的发展。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是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以一定的讲授。
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中将讲授法归纳为: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讲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从以上对讲授法的解释来看,讲授法,概括地说,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应用简便,容易被教师掌握,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莱德斯(Flanders,N.A.)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通过对我国中小学高成效教师课堂观察后也发现类似结果,讲述平均占课堂时间的65%左右。可见,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它,合理地运用这一方法。
如果教师讲授时,能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抓住重点难点,时而栩栩如生、情趣横溢的描述;时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时而据理推论,授业解惑。这样的讲授,把知识教学、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自然就具有启发性。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说法是:“老师们,你只要听我讲课,看着我,要是把我搞激动了,我会讲得天花乱坠、口吐莲花、语惊四座。”好的讲课表面上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实际上不是。他的眼神在跟学生相互交流,他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知道学生是否希望转换一个话题,他看得出他们的满意或不满。一个善于讲课的老师,他可能在不断地讲,但实际上他是在对话———心和心之间的交流。
二、讲授法的基本形式
讲授法一般有下列6种基本式、4种变序式。
1.直述式
所谓直述式,就是通过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语言向学生直接讲授知识。它包括讲述和讲解两个方面。讲述,是教师向学生叙述教材内容、叙述事实材料或描述所讲对象。讲解,则是向学生解释和论证原理、公式概念和定理等。直述式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二是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要有启发性;三是说写并重,恰当地运用板书。
2.谈话式
谈话式是师生利用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不仅教师讲,学生也讲,师生处在平等对话的地位。运用这种方式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谈话前要精心准备;谈话中要抓住重点和关键,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谈话结束后要有总结,让学生明确孰是孰非。
3.讨论式
讨论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就教材中的某些主要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可以前后排面对面,也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其优点在于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其基本要求是,讨论前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拟定讨论题目;讨论时要随时了解情况,善于启发引导;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使讨论的题目有所归宿,不能放任自流。
4.启导式
启导式是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学习理解教材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是,教师讲授少而精,学生动脑又动手,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弄懂教学的内容。至于启导的艺术,我们下面有专章论述,这里不再多说。
5.训练式
训练式是指以练代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做练习来理解课文。这里要注意,以练代讲并不是完全不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实际,进行少而精的讲授,以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再者,训练题要求成系统、有梯度,不能信口开河。
6.讲练结合式
先讲后练,或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把讲与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帮助学生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所讲内容。其基本要求是讲有重点,练有中心,二者要有机结合。
了解了讲授的基本方式之后,还应注意讲授的顺序,有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分析,这是循序式;也可以改变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讲授,这是变序式。变序式又分切入式、逆推式、带动式、变换式等4种。
7.切入式
切入式就是抓住教材的中心点、重点段,即文章的聚焦点切入,然后发散开来,进而理解全篇教材。如讲授《背影》一文,可以直接从“我”看见“爸爸的背影”直接切入,然后上挂下联,完成课文的讲解。
8.逆推式
逆推式是从文章的结尾,或问题的结论入手,然后溯源而上,讲教材内容。如讲勾股定理,可以先给学生讲明勾股定理的内容,然后讲述推导证明过程。
9.带动式
带动式,是指抓“两头”带“中间”,即抓住教材的首尾两头,然后逐步回到中间,逐段展开,逐层领会。如《一件小事》,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结尾说:“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叫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抓住这两头,首先使学生明确这件小事的重要,然后再去了解这件小事的经过,以增强讲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0.变换式(www.xing528.com)
变换式,是指根据需要,变换教材的先后顺序,加以重新组织,做到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把讲授方式与讲授顺序巧妙结合起来,并运用纯熟,就能有效地提高讲授艺术,这也是讲授方式的选择艺术之所在。具体操作时,一方面要熟悉各种讲授方式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计要求出发,有选择地加以优化组合与运用。只要我们经常练习,持之以恒,就能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
三、讲授法的优缺点
(一)讲授法的优点
1.讲授法比较适合中国的教育国情
讲授法自从孔子开始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生命力不可谓不强。那些新出现的教学方法,比如所探究性教学,E—Learning,发现教学,掌握教学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舶来品,是最近十几年来从国外输入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方法理念很好,效果也不错,但我们国内教师要理解、运用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特殊性,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条件远不如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班级授课制,有些农村中学一个班80至90人,那些舶来的教学方法很难实施!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有利于教师发挥教育职能。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教学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教育和教学目的。
(2)教师可以高效、系统地传递信息。由于教师在讲授法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系统化信息,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又由于教师可以同时面对许多学生讲授,使讲授法成为一种非常经济的传承手段。
(3)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由于能够主动驾驭知识,对课堂教学的全面管理有较强的控制力,信息的传递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课堂进程中的问题,针对有关情况随机应变,对内容、方法及进程都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3.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不受学科、年级的限制。讲授法能适用于各层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是在讲授的基础上,或围绕讲授而结合进行的,并由讲授居主导地位。例如,演示法必须伴有讲授;实验法必须在教师讲授指导下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也需要有教师讲授和解说的基础等。因此,讲授技能是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功,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管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城市学校,还是在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教师都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较为有效地讲授,而不受地域的限制。
正是由于讲授法的优点和其独特性,决定了“无论过去,还是当前,讲授法都应是学校教学中既经济可靠,而且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讲授法的缺点
1.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于在讲授法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对课堂有极强的控制力,学生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极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教师运用讲授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较难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所以,这也不利于发挥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操作不当容易走向“注入式教学”的误区。讲授法和注入式教学有共同的地方,即教学过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讲授技巧,很容易造成机械性地讲授,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依赖于教师传授,满足于简单记和背,最后,步入注入式教学的误区。
3.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中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必然弱化了个别学生的学习,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接受学习时,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往往由于教师对集体的讲授而掩盖了个别学生接受的困难,也使教师不易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4.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之间的矛盾。当讲授过多时,将占据课堂学习的大量时间,必然要以学生活动的时间作为代价,学生课堂上活动的时间减少,势必影响学生在校的全面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史上,讲授法像教学活动的其他方面一样不断经历着演化和进步,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前班级授课制阶段和班级授课制确立后的阶段。前一个阶段的讲授法,基本可以归入古代教育范畴,服务于作为少数人特权的专门教育活动,主要与个别教学相联系,在使用上也带有偶然性,与背诵、抄写、谈话等相比较,并不是主要的方法,本身的形式呆板,经验色彩浓厚,说不上什么规范和科学。从孔夫子、苏格拉底到朱熹、洛克,没有什么根本性的进步。而后一个阶段的讲授法,则属于现代教育范畴。正是在这个阶段,讲授法发生了革命性的演变,与班级授课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学科课程的联袂使得讲授法完成了质的飞跃,也只是在这个阶段,讲授法才脱颖而出,成为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在学校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后来的几百年里,这一方法本身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深刻的进步。经过无数教育者的探索与改革尝试,学生的直观经验在这种方法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与其他教学方法如实验、讨论、谈话、探究等的结合日益成熟,自身的要求与规范也逐渐形成……尤其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技术辅助下,其所焕发的新的生命力令人难以估量。今天,讲授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规范早已远非古代可比。
讲授法今天在学校中的主要地位,并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意愿或偏好,而是社会和教育进程的历史选择。简单地说,因为社会与科学的进步,才有了系统的科学知识,才需将这些系统的科学知识不间断地一代代传递下去,才需要普及教育,才需要有高效率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来完成这种任务。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这种任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直至今日,以讲授为主,与班级授课制、学科课程联袂,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四、讲授法教学的原则
讲授法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和原则,讲授法的原则必须反映出讲授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该本质是各种讲授所遵循的共性的东西。概括为: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来源于古老的教育历史,无论孔子的“愤悱启发,举一反三”,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都是启发式的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教师在讲课时,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边听讲、边思考、边探究,最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课堂提问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可否自始至终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是以设问开路的启发性原则给“讲授法”注入生机的精到之论。可以说,古今中外讲授法的教学能生存和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启发性原则的发挥和运用。
(二)精通性原则
运用启发性原则可以将学生留在自己的课堂,但是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需要教师精通行业,即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功底。精通包括的含义有不同,要精通熟练,做到对科学概念的讲授要精细、到位,尤其是那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概念;对难懂抽象的复杂问题能够精辟论道,深入浅出;对那些核心内容,基本要素,能迅速抓住其精髓,反复提炼掌握要领。同时要通晓专业知识,有广博的知识覆盖面。教师要针对每节课题,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深入领会要点内容,吃透其精髓,让这些积累和储备作为讲授的根基,支撑起丰富的课堂。教师必须对所驾驭的课堂教学从内到外的精通,包括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熟悉和把握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为合理的教学结构;结合实际激活和活化教材知识,把教材中处于静态的知识变成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态性教学知识等。同时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变通的处理教学,当学生一时不明白教材和教师的表述时,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作灵活的变通,以达到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做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变通代换的能力,试想若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作更多的等效代换,这将意味着他掌握的知识越灵活有用,他的创造能力也就越强。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原则,通常指教师要根据所教课题内容,利用直观的教具、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知效率,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原理的目的。而对于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在以上直观因素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上也要体现直观性的原则。语言的直观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润滑剂,能够有效调剂学生的理性思考。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的科学概念时,各自占有的信息储备是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角度都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起点也各不相同。虽然学生面对相同的教材,但怎样将教材上的视觉语言转变成对于每个学生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适用的听觉语言,教师课堂语言直观通俗易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可以将晦涩难懂的语言变成学生能接受的和乐于接受的、熟悉的、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形象生动,比喻恰当,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的课堂讲授教学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感染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师时刻会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在传递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于无声处渗透教师的教育职能。苏联学者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教学不能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是传授冷冰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散发着有实际价值的信息,教师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通过自己对所教学科的娴熟把握,游刃有余中抒发对知识深邃精辟的论道和对科学和文化的热情关注,进入这样一种境界的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被真实打动,产生的效果远远强于那些直接的说教,而且富有感召力的讲授更容易促进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不能设想一个对自己讲授的课程缺乏热情,就书论书,简单复述,机械传递的教师能担负开启学生心智、传播文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的重要职能。因此,讲授中的感染性原则也是教师课堂讲授法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