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始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

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始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论”传入我国后,受到广泛的重视,人们开始从系统的观点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目标。身体、心理二维体育教学观的形成:自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后,全国开始了从教育领导体制、教育结构、学制、课程设置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研究和改革实验。

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始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始时期

1.教育改革的背景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同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教育方针、教育地位和作用等列入了根本大法,教育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4年召开的全国关于“三个面向”的学术讨论会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新思想:一是正确处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学校首先要按照“少、精、活”的原则,改革第一课堂的教学,教好必修课,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要缩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兴趣课、活动课,使学生学得更活,兴趣、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二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过去偏重于“教”,今后还要着重研究“学”,探讨学生如何学好的规律,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三是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但今后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2.身心二维体育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对学校体育的功能、目标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认为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功能的体系,其功能的具体表现是由学校体育系统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学校体育的目标由增强体质向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拓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民族体育健身内容受到关注。1982年10月上旬,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在体育司工作汇报会上,就如何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肯定了学校体育工作从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绩,同时也指出,有些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不能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他们的文化水平”,并重申了毛主席在50年代的“健康第一”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并没有过时,强调“学校在安排工作时,如果碰到了与健康有矛盾,还是要坚持‘健康第一’”,“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为主’,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18]。1983年5月20日—29日,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在西安举行。会议对开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新局面和需要抓好的几项关键性工作,进行了讨论,提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在地位上,“要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一代人的健康,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工作”;在体育教学内容上,“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和卫生教育”[19];在处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训练竞赛的关系上,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并肯定了一部分大、中、小学进行体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统筹安排的经验。建议各地都要选择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这方面改革的试点,总结经验,提出具体方案,供有关主管部门作为研究修订教育计划和编写教材的依据。

3.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三论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被称为20世纪最富有革命性的理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方法论成功借鉴,并在军事经济、工程、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论”传入我国后,受到广泛的重视,人们开始从系统的观点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目标。其逻辑起点在于:体育教学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体育教学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体育教学系统的总目标,体育教学系统目标因体育教学的多功能而具有多向性;体育教学系统目标,是依靠系统所属各个层次上的各个组成部分,或称之为子系统来实现的,下属子系统的功能是由输入的条件所决定的,而输入的条件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使体育教学系统目标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体育教学系统目标内部具有对立统一性。

根据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及其所处的层次,体育教学系统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品德;为提高学校体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实现学校体育系统的目标服务”。[20]系统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这一也就是后来的整体效益论的教学思想的雏形。

身体、心理二维体育教学观的形成:自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后,全国开始了从教育领导体制、教育结构、学制、课程设置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研究和改革实验。1979年体质调查工作的结果表现出诸多学生健康上的问题、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教材枯燥乏味和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种种弊端,同时随着人们对教育学心理学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意识到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改革的切入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一是对我国体育教材发展历史的回顾,同时在借鉴国外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的教材体系。1982年10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会议在福建举行,会议肯定了从增强体质出发的教材选编原则,同时也强调“新编教材要符合二项基本任务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需要有统一的大纲,又不能规定得过死,在统一的基础上应给地力一定的机动权”[21]。并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教材,一些落后的运动技术必须淘汰,以同类项目的新技术来代替,使其更符合中小学生体育教学任务的要求,更新要在继承传统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前进;加强教材的选择性是大势所趋;教材改革要与人的生活相联系;整理和挖掘我国传统的健身术,用体育的方法达到健身的目的,充实和完善体育基础理论教材。

二是积极引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动机迁移法、音乐进课堂等被成功运用于体育教学,体育能力的培养也受到重视,这标志着注重身、心协调发展的生物、心理的二维体育观基本形成。

4.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

该时期的课外体育锻炼指导思想,具有浓厚的务实特点,围绕1982年6月1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和国务院1982年7月12日的批准,国家体委1982年9月1日发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狠抓落实工作。学校根据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保证全体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安排的体育活动。提倡小型多样,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并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恢复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丰富文化生活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内容包括:每天坚持眼保健操和早操;每周上好两节体育课;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都要安排一次课外体育活动。此外,要保证学生课间十分钟到室外休息或活动。

5.课余训练与竞赛的指导思想

少年儿童业余运动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体育目的、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国体育普及和提高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全面训练,增强体质,为今后从事专项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思想、身体、技术和战术等方面打好基础。具体任务是:加强身体训练,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学习与掌握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与知识,为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好身体,技术和战术基础;为各级运动队伍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为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培养体育骨干;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优良的道德意志品质和体育作风。

以上四项任务是互相联系,互有促进的,在少年儿童运动训练过程中全面贯彻。同时,根据不同形式的业余训练以及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和具体条件,可以在全面贯彻的前提下,适当有所侧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