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试行

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试行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新《课标》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不同,在课程的名称、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段划分、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评价方法等许多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试行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试行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为此,教育部在7月份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促进了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人力研制了中小学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小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了。

新《课标》与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不仅在体例上有明显区别,而且在理念和思路上区别更为明显。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是: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是:(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新《课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6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计相应的水平目标。(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可见,新《课标》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不同,在课程的名称、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段划分、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评价方法等许多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课标》形成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征求了意见,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试行新《课标》的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近500个县(区);到2003年9月,实验规模扩大到1642个县(区);2004年秋季,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始在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4省区开始进行;从2005年开始,中小学(包括高中)各起始年级都普遍实行了新《课标》,并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各地对新《课标》的试行准备得不是十分充分,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式等还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