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的介绍

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的介绍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0年代初,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实验从体育教材、教法改革,逐步转向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思想的改革,这是一个可喜的进展。

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的介绍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1979年的扬州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各种国外的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如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等,开始广泛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的热潮。进入90年代,广大体育教师依据各种体育教学思想,结合当时的学校体育改革和面临的体育教学实际,对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构思、试验和总结,从而涌现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1.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1992年,湖南省有计划地开展了体育教学“小群体学习法”的实验,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成一些小群体,充分发挥小群体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具体运用时,采取自由结合、自由选择练习手段、自由支配练习时间、自由交往的方法;在操作上,一般以4~6课时为一教学单元,一个单元(教学周期)的教学分为:准备—明确—目标—学习—小结4个阶段进行,实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1994年2月—1995年2月,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组,选出江苏省常州市的4所中学(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常州市一中、常州市十一中、常州市二十四中)、一所小学(江苏省常州市师范附属小学),确定了16个实验班,其中高中班4个(男、女各半),初中班8个(男、女各半),小学班4个(男、女混合班),进行了为期1年的反映不同教学思想的多种教学模式的实验(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自学、自练、自评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等),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不同风格的教学特色[11]

1994年5月—1995年10月,天津市教育科研所在天津市5个区(和平、河东、北辰、河西、红桥)的6所小学(和平中心小学、河西上海道小学、二师附小、河东李地大街小学、红桥实验小学,北仓小学)进行了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后来,他们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第3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上,报告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天津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1999年初,辽宁省教委体卫处组织辽宁省75所高等学校实施集体攻关,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并于1999年5月出版了《体育教学模式》一书[12]。(www.xing528.com)

山东省济宁市教研室进行“和乐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实验,并于1996年5月26日在曲阜市举办了实验观摩研讨会。实验是在继承、借鉴和发展孔子“和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论和当时实行的教育方针及体育科学特点进行的,是“和乐教育”改革实验的组成部分。它所追求的不单纯是教材教法的改革,而是力求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体改革。强调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90年代初,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实验从体育教材、教法改革,逐步转向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思想的改革,这是一个可喜的进展。虽然有些改革不尽成熟,尚待接受实践的检验,但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2.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多项改革

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对课程类型、教材选编、教学组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推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例如1994年北京大学全面实施“一拳、一操、一游泳”的教改方案,即考入北京大学的本科学生,不管原有的体育基础如何,在校期间除完成所学的体育基础课和选项课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之外,还必须达到如下的目标:男生学会太极拳和游泳,女生学会健美操和游泳。清华大学学生继承和发扬马约翰等确立的以增强国人体质为基础的体育教学观和蒋南翔校长倡导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拓展为教与学、课内与课外、强身授法与寓德于体、教学与科研等紧密结合的整体教学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因体施教,分层次组织体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同济大学把“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技术为主,课堂为主”的旧观念与做法,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培养能力为中心,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锻炼方法教学”的新观念与做法。中山大学重视学生体质基础训练,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重视体育基本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更新。成都科技大学吸取国内外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体育的新成果,总结自身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外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培养、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整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河北师范大学为发挥学校体育健身、授法、育人的全功能,以体育竞赛为杠杆、为龙头,实行了“课上传授技术战术、课下组织运动竞赛”的新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组织了多层次、日常化的体育竞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趣和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许多高等学校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为适应不同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的需求,许多学校开设了基础体育课(普通课)、专项必修课、选项必修课、侧重课、专项选修课、提高课、训练课、保健课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据1993年对北京大学等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其中开设基础体育课(普通课)的29所,占96.6%(大多是一年级学生开设);开设保健课的26所,占86.7%;开设专项必修课的22所,占73.3%(大多是在二年级开设);开设专项选修课的21所,占70%(多是在三年级以上学生中开设);提高课和运动训练课也占一定比例(分别为26.7%和46.7%)。据这次问卷调查,体育课开设的运动项目达23项之多,其中篮、排、足三大球比例最高(均在93.3%以上),乒乓球(50%)、武术(83.3%),健美(66.7%)、艺术体操(73.3%),健美操(53.5%)、气功(60%)、田径(73.3%)等7项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开设[13]

90年代初颁发的《指导纲要》,代替了传统的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使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4年11月在湖北宜昌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贯彻《指导纲要》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60所大学的专家、教授。充分交流了各校贯彻《指导纲要》的体会。充分肯定了《指导纲要》对各校大纲、教材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修订、编写了新大纲,有的地区还组织了交流评比。使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建设呈现了既统一又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新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