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热”

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热”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竞技体育成效已逐渐显示出来,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外,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几次中国运动员参加的重要国际赛事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时“体育热”的标志性事件。

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热”

五、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热”

1.“体育热”的背景

文革”的浩劫,使我国的体育事业与其他行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十年动乱结束之后,1978年2月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初步清除了“四人帮”在体育领域的流毒和影响,各级体委重新行使管理职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也重新开始运作。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各行各业得以初步恢复生机,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国家体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于1978年、1979年和1980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将体育工作重心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在“普及和提高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围绕我国恢复在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合法席位这一新的形式,重点研究了提高运动水平、确定重点运动项目、恢复训练体制和备战莫斯科奥运会等问题。

1978年—1980年,连续三年的体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以竞技体育为工作中心,确定了参加奥运会的有关方针和措施,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体育的“奥运战略”,这标志着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举国体制的正式形成。经过这三年的调整,“文革”时期被严重破坏的体育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逐步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竞技体育成效已逐渐显示出来,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体育热”

在20世纪80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成为提高全国人民凝聚力和振奋全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体育成为全国人民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形成了在全国引起极大影响的“体育热”。除了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外,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几次中国运动员参加的重要国际赛事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时“体育热”的标志性事件。

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排在争夺第4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出线权的关键一战中,临危不惧、先输后赢,以3:2战胜了南朝鲜队(现韩国队)获得出线权。当胜利的消息通过电视和广播传出后。全国人民群情振奋,大学生们自发地上街游行,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1981年4月14日—26日,我国乒乓健儿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举行的第36届乒乓球世界锦标赛上,一举囊括了男、女团体,男、女单打,男、女双打和混合双打全部7项冠军,为祖国再增光辉,创造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的运动员夺得全部7项冠军的乒坛奇迹,在国际乒坛引起了轰动。当时全国人民的千万封祝贺信,表达了人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1981年10月,在世界杯足球赛亚太区决赛中。以苏永舜为教练员的中国足球队舍身苦斗,从逆境中奋起,以3:0战胜科威特队,两战两胜强敌沙特阿拉伯队,出线形势大好。中国足球队的这一战绩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足球热。当中国队在比赛中获胜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中国!中国!”、“祖国万岁”的口号响彻四面八方。虽然中国队最后在附加赛中负于新西兰未能出线,但中国足球队的表现得到了全国球迷的高度赞扬,对推动中国的足球运动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实现“五连冠”是这一时期体育史上最亮丽的一笔。1981年11月7日—16日,举世瞩目的第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在日本举行,参加比赛的有上届世界杯冠军日本队、奥运会冠军苏联队、世界锦标赛冠军古巴队以及咄咄逼人的美国队,在这次世界高水平的争夺战中,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力克群雄。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揭开了“三大球”翻身史的第一页。中国女排的胜利,实现了周恩来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愿,鼓舞了亿万人民爱国主义的热情和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精神。多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奔走相告,集会庆祝。千万封贺信像雪片般飞来,赞扬女排奏响了一曲“振兴中华的志气歌”。爱国热席卷全国,达到高峰。1982年9月12日—25日,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秘鲁利马等地举行,参加比赛的有23个国家。比赛采用预赛、复赛分组循环,带预赛分进入复赛、决赛交叉的办法进行。中国女排虽然出师不利,在预赛中以0:3受挫于美国队,但是姑娘们遇险不惧,团结奋战,力挽狂澜,接连以六个3:0力克古巴、苏联、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秘鲁诸强,首次摘取了世界女排锦标赛的桂冠。此后,作为世界列强众矢之的的我国女排虽几经调整,但实力不减,历经艰辛,又获得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冠军,从而实现了“三连冠”大业,1985年,中国女排挟“三冠军”之余威又一次夺得第4届世界杯赛冠军。1986年9月13日,中国女排在举世瞩目的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以3:1力克劲旅古巴队,从而以八战八捷的辉煌战绩卫冕冠军。创造了自1981年以来在世界排球大赛中连续5次荣获冠军的丰功伟绩。中国女排是中国“三大球”中第一个夺得冠军的集体,并几乎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竞技体育全面进军世界体坛的一个标志,“女排精神”也成为一面旗帜,鼓舞着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甚至各行各业的人民的拼搏与奋斗。

3.20世纪80年代“体育热”的影响与意义

我国运动员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海内外华人扬眉吐气。体育健儿在竞赛场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已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的意义,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旗帜。在全国人民面对百废待兴、人心思变的特殊历史阶段,在全国人民着力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特别时期,体育竞技场上的优异表现恰恰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成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一种精神动力,为我国形成强烈的“爱国热”提供了有效的素材。(www.xing528.com)

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又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育热”和“爱国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984年10月5日,在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高度评价了体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成就,深刻地分析了体育战线的形势任务,对体育运动的方针、政策、措施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全党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竞赛中取得的每一次优异成绩,对于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运动健儿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激发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

纵观这一时期的几次“体育热”,表现出以下重要意义与特点。

(1)体育健儿的“拼搏精神”成为全民族的榜样

1979年我国回到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后,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运动技术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国际赛场上初露锋芒。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捷报频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那个特定时期团结和鼓舞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号角与旗帜,使“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遍中华大地。

1981年我国体育战线捷报频传,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的新纪录。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运动员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创造的优异成绩,在人民群众中激起了爱国主义热流,形成一浪高一浪的“体育热”,持续之久、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中国男排战胜了南朝鲜(今韩国)后,北京大学的学生最先喊出来的。这一口号次日由《人民日报》以社论标题发表以后,立即成为全国人民的心声。中国女排获得世界杯冠军后,收到贺电、贺信多达3万余件。人们称赞她们“英雄志,民族魂”,“最好地表现了经历长期曲折的中国人重新振兴中华的精神”。汹涌澎湃的“体育热”,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体育工作者更加奋发图强,攀登新的高峰。“体育热”带来了宣传热。各新闻单位体育稿件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首都和地方报纸有28家辟有体育专栏,专业的体育报刊有很大发展,《新体育》发行突破百万份,有声有色的宣传又促进了“体育热”。

(2)全国人民群众喜爱与崇拜体育明星

随着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全国人民关心体育、关注明星的热情逐步提高。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体育明星逐渐显露,有的已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在全国掀起“体育热”之际,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体育报》联合举办评选了首届全国“十佳”运动员的活动,进一步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关注体育、关爱体育健儿的潮流。从1979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宋任穷、习仲勋、王任重和杨静仁等给予了高度关注,亲自为“十佳”运动员颁奖,习仲勋和宋任穷还分别题词“立志攀高峰,苦练创佳绩”和“发扬最佳精神,勇攀世界体育高峰”,祝贺和勉励运动员今后取得更大的胜利。

(3)体育竞赛活动逐步成为人民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媒介、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各种体育书刊数量剧增,电视、收音机逐渐普及。体育信息量不断增加,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为传播,因而体育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现代科学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家庭所需的广播、电视等电器日趋普及,报纸、杂志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也与日俱增。为此,当时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或录播)和体育竞赛信息的报道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方便。伴随体育运动对整个社会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了解体育竞赛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使得社会上大多数成员都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卷入了体育这个领域。由此可见,体育竞赛已逐步成为人民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这为全国“体育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发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已得到基本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此时正值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比赛中捷报频传之时,这正好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在那特殊的时期,人们不仅仅满足了解体育竞赛的信息要求,而且受其影响(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一代)不时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亲身感受某一体育活动的乐趣。为此,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当时有报道说,在我国,体育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八多”:关心体育的人多了,锻炼身体的人多了,观看体育比赛或电视转播的人多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家庭多了,参与各种体育知识测验和评选活动的人多了,兴建体育场的多了,宣传体育的多了,推荐体育人才的多了。人们对于我国体育健儿在重大国际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可说是“举国倾城话体育,一分牵动十亿心”。如1981年我国女排获第3届世界杯冠军时,全国各地寄来了3万多封热情洋溢的贺电贺信,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感情比较含蓄的东方民族来讲,所表现出来的激情是罕见的。由于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从而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为全国“体育热”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