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教育要为政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下,在全盘苏化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学校体育同样也经历了学习、模仿苏联到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校体育体系的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暂行标准》由“体育教学的目标”、“教材纲要”和“教学要点”三个部分组成。学校体育根据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提出了包括“培养儿童健美体格,养成运动习惯和团结友爱的品质三个方面”的目标体系。
1954年,教育部组建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组,在参考苏联的体育教学大纲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完成并颁布了我国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套中、苏学校体育思想合璧的教学大纲将学校体育定位为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目的是“全面锻炼身体”,“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1957年,以这套大纲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从而使这套体育教学大纲得到全面地落实。
从1958年开始,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政治上的“左”倾激进,“大跃进”、“浮夸风”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出现,这套教学大纲受到严厉的批判,被迫停止使用,学校体育陷入瘫痪状态。
1961年以后,随着政治上的“左”倾激进和生产领域的“浮夸风”得到纠正,学校也恢复了体育课。在充分肯定1956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重新制订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这套教材的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并提出了“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学习基本的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四项具体教学目标,初步构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新中国成立17年的学校体育,其教育理论基础是凯里舍夫50年代传入我国的凯洛夫的“主智主义”教育学流派,注重以传授知识、培养道德为目的,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这种“以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在性质上强调“阶级性”,认为体育课程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内容、组织形式都要服从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需要;对体育功能及价值取向上注重体育的健身和教育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生长发育、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德教育的课程目标;同时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教材,构建学科体系。
【注释】
[1]国家教委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www.xing528.com)
[2]李晋裕.学校体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7.
[3]李晋裕.学校体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7.
[4]各地掀起冬季体育锻炼热潮.新体育,1958(2):19.
[5]李晋裕.学校体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2.
[6]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283.
[7]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283,284.
[8]国家体委关于1964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报告//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97.
[9]196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