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伪统治下的体育师资培养
1.东北地区的体育师资培养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各级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较好。他们大多来自沈阳小河沿体育美术专科学校、哈尔滨北满特区区立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班、上海私立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以及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5]。然而,事变之后,很多师生流亡关内。东北各小学体育教师,大多由各级师范学校毕业生担任,仅少数为体育科或体育班毕业生。并且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严重匮乏,一般学校仅有一二名体育教师,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体育老师。
1934年,伪“满洲国”成立后,由伪“文教部”出面,在原吉林大学校址上创办一所“国立吉林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4年。该校于1938年改称为“吉林师道高等学校”,招收国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制改为3年。学校共设有8个专业,其中的第八班为体育专业。体育教学主要采用日本的“战时”体炼科教材,同时再教授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1938年,伪满政府又于新京(长春)市建立了“国立女子师道高等学校”,学制为3年。课程设有“家事”“音乐”“美术”和“体育”4个专业。在上述两所“师道高等学校”中,均由日本教师担任主要授课老师,并完全采用军事化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甚至还有体罚。两校的毕业生大多被分配至国民高等(或中等)学校任职。
东北地区的体育师资培养,最负盛名的是东北大学体育系。由于张学良将军一直十分注重体育的发展,故在其关切和指导下,东北大学体育系曾不惜以高薪聘请有声望的学者和专家任教,其中有当时著名的数位体育专家,如吴蕴瑞、宋君复、申国权、郝更生等。东北大学体育系自1928年4月起,就率先在国内招收了“第一期体育专修学员”,并对“学员实行公费待遇”。因此,在“九一八”事件之前,东北大学无论是在体育师资方面,还是在竞技运动水平方面,当时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著名田径运动员刘长春,就是东北大学的学生[16]。(www.xing528.com)
2.华北地区的体育师资培养
1938年,华北伪“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原“北平市教育局所属市立体育专科学校”校址,重新恢复“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每年招收60名学生,学制为3年,师范科为2年。同年,在原“北平师范大学”旧址又开办了“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开设体育科,每年招收20名男生,学制为4年;同时,又于原“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开办了“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院”,也设有体育科,每年招收20名女生,学制为3年。1941年,华北伪“教育总署”将男女两所师范学院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两院的体育科合并为体育系,每年招收40名学生,学制为4年。体育系由4名日本教师任教,教学内容均依照日本体育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至1945年日本投降,该校共培养了7届毕业生[17]。
3.华东地区的体育师资培养
1938年,南京伪“维新政府”成立后,同样面临学校教育师资极度匮乏的问题。于是,于1939年1月成立了“教育部直辖临时教员养成所”。“教员养成所”是为解决中等教育实业教师极度缺乏而创办的一种应急性师资培训机构[18]。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改为“国立南京师范学校”,并增设了体育专修科,但招收的学员并不多。该校一直持续至1945年日本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