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战时,是指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这段时期。为了应对抗战的需要,1938年,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救国纲领》。纲领提出了要以三民主义为一般抗战行动和建国的最高准绳,要求将全国的抗日力量全部集中在蒋介石的领导下,使整个中国进入战时体制阶段。为了实现长期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要求加紧兵力的训练以外,还要推行战时教育。由此,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以适应战时体制的要求。
1.战时学校体育的目标
关于战时学校的体育目标,在国民政府教育部1940年公布的《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目标体系。它包括身体发育的目标、规范行为的目标、健康态度的目标、运动技能的目标和战时特别目标五个方面。在战时特别目标中,又有思想方面的目标、技能方面的目标和规范方面的目标。目标针对小学、中学和大专院校三个不同的层次,又分别作了具体的设定。
在小学,身体发育的目标是“机体发育”;规范行为的目标是“团体道德”;健康态度的目标是“维护健康和卫生习惯”。在战时特别目标中,其思想方面的目标是“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服务后方的技能”;规范方面的目标是“服从、互助、勇敢、负责的公民道德”(《小学体育实施方案》,1940年)。
在中学,身体发育的目标是“锻炼体格、机体发育”;规范行为的目标是“公民道德、团体精神”;健康态度的目标是“卫生态度、卫生习惯”;运动技能的目标是“生活技能、国防技能”。在战时特别目标中,思想方面的目标是“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服务后方的技能(初中)、国防基本技能(高中)、团体组织及野外生活之训练”;规范方面的目标是“坚韧、勤劳、忠勇、牺牲的品德”(《中等学校体育实施方案》,1940年)。
在大专院校,身体发育的目标是“锻炼体格、机体发育”;规范行为的目标是“公私品德、民族精神”;健康态度的目标是“卫生习惯、运动习惯”;运动技能的目标是“生活技能、国防技术”。在战时特别目标中,思想方面的目标是“为国家、民族、人类服务之志趣”;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自卫和卫国的知识与能力”;规范方面的目标是“组织领导的能力、善用闲暇的习惯”[1]。
2.战时学校体育的教学时数安排
根据战时学校体育目标的需要,战时学校体育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突出了战时学校体育的基本特点。以1940年各相关学科每周安排的教学时数为例:
在六年制的小学中,每周有关体育教学时数的安排是:体育课2节;军训课,3节(高年级);童子军课2节(低年级);战时后方服务训练课2节。此外,各年级每天还需安排早操或课间操15—20分钟。每周安排有课外运动训练3小时。
在初级中学,每周安排的体育教学时数是:体育课2节;童子军课2节(低年级);战时后方服务训练课2节。此外,各年级每天还需安排早操或课间操15—20分钟。每周安排有课外运动训练3小时。
在高级中学,每周安排的体育教学时数是:体育课2节;军训课3节;战时后方服务训练课2节。此外,各年级每天还需安排早操或课间操15—20分钟。每周安排有课外运动训练3小时。
在师范学校,每周安排的体育教学时数是:体育课2节;军训课4节(一、二年级);童子军课2节(三年级);战时后方服务训练课,2节。此外,各年级每天还需安排早操或课间操15—20分钟。每周安排有课外运动训练3小时。
1940年教育部发布了《修正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修正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41年教育部发布了在部分学校实验的《六年制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194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直至新中国成立。
3.战时学校体育的教材内容
小学的教材内容主要有整队与走步、体操、韵律活动、游戏与体操等四大类;小学高年级分为:整队与走步、体操、韵律活动(分性别不同要求)、游戏与运动(分性别不同要求)、国术(男)等四类,或五类(男)(见表4-1、表4-2)。
表4-1 小学中低年级体育教材(1942年)
(www.xing528.com)
(续上表)
表4-2 小学高年级体育教材(1942年)
(续上表)
1941年教育部公布在部分学校实验的《六年制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不分初、高中,实行六年一贯制。这个体育课程标准按性别分别规定了中学男女生体育教材内容,将体育教材内容分为:体操、韵律活动、游戏运动、机巧运动、球类运动、竞技运动、自卫活动、水上及冰上运动、其他运动等9类(见表4-3)。
表4-3 中学体育教材内容(1941年)
(续上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