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统治时期,留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留学教育管理比较松散,留学生质量没有保证。1929年,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发给留学证书规程》及《中央派遣留学生管理章程》,详尽规定了留学资格,同时成立中央训练部留学生管理委员会,加强留学教育管理。在规范留学管理的同时,通过派送留学生对培养体育专业的高级人才有所重视。
1.派送留学生
在《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规定:“各省保送留学时,应慎选学术兼有体育人员,分赴国外留学体育”;“教育部及各省举行留学考试时,应列体育名额”[53]。先后派选了一些留学生出国学习体育专业。在派送的留学生中,以赴美国学习者最多,其次是赴德、日、法等国。这些留学生有政府派送的,有教会学校保送的,也有自费去的。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大部留在高等学校体育系、科任教,有些充任国民政府时期体育界的要职,他们在传播、介绍外国体育和体育学术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2.举办短期体育训练班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学校体育随着整个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根据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34)和《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1948)各种统计数字看,1928年到1936年这几年间,全国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初等学校增加了107695所,学生增加了9482879人;中等学校增加了1925所,学生增加了392435人;高等学校就增加了34所,学生增加了16724人。学校及学生大幅度增加了,而体育师资的数量及质量却远远跟不上。另外,从社会体育方面看,随着《国民体育法》和《国民体育实施方案》等体育法规法令的出台,近代体育的进一步普及,各县市公共体育场等体育设施的设置,也需要大量的精通业务的体育工作人员。为了解决体育师资和体育工作者不足的问题,国民政府曾采取办短期体育训练班、传习所的办法来培训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行政人员和各地体育场、馆的体育指导人员等体育人才,如1930年察哈尔办的暑期体育训练班、1933年教育部在南京中央大学办的全国师范学校体育师资暑期体育补习班和1935年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举办的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等。当时办的各类短期体育训练班中,规模较大、影响面较广的要算1933年和1935年举办的两期短训班。
1933年的暑期体育补习班,是7月10日至8月20日在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举行的。1932年12月,教育部向行政院提议,拟于1933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山东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筹办暑期体育补习班,经行政院八十二次会议通过,改在南京中央大学举办。为便于办理补习班的有关事务,教育部聘请褚民谊、张之江、张炯、张信孚、黄丽明、方万邦、陈英梅7人为教育部暑期体育补习班的筹备委员。1933年1月公布《教育部暑期体育补习班规程》和《教育部暑期补习班入学通则》,对该期暑期体育补习班的筹备委员会、组织、入学资格、入学及学费、课程及毕业等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规定,并通令各省、市教育厅局遵照办理。
体育补习班的学员,有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局保送的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员、公共体育场职员、国术馆教职员、教育行政机关的体育行政人员以及对于体育确有相当研究和具有特别兴趣,且有当地教育行政机关证明者。教育部规定,省教育厅至少须保送4名,其中小学体育教员及公共体育场职工各1人,其余视地方需要而定;市(行政院直辖市)教育局或社会局,至少须保送2人;各省、市教育局,须保送本局体育行政人员或所属各校、馆、场的体育教职员2人;必要时,公立及私立(已立案)学校,须保送本校体育教员1人。
体育补习班名额,筹委会最初预定为300名,后由于各省、市保送学员较多,实际录取315人。不仅江、浙、粤、桂、滇、黔、湘、鄂、皖、赣、蜀、陇、秦、晋、豫、冀、鲁等省及上海、北平等市均送有学员,边远省份的新疆也派员参加。学习期满,要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回原单位工作。
这期体育补习班学习的内容有国民党党义、体育原理、体育教法、小学教材,体育行政、民众体育等学科;体操、田径、球类(包括足、篮、排、网、垒、羽毛球)、游泳等术科。
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山东青岛大学还举行了“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这个训练班的参加者均为打破全国纪录或达到一定标准的运动员,纯粹是为迎接第11届奥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员集训。可见,这类短期训练班多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而举办的,它在当时培训体育师资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培训体育师资的途径,当时,一些私立的大学体育系(科)和体育学校,也为当时培训体育师资做出了贡献。如1928年前成立的私立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私立苏州成烈体育专科学校,1928年后新设立的私立江南体育师范学校(1931年设于上海)、私立冯庸大学体育系(1932年设于北平)、私立大夏大学体育专修科(1935年设于上海)等,这些私立的大学体育系(科)和体育学校,虽然大多设备简陋,办学条件较差,但是都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近代体育师资的培训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