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在学校的实验研究中所涉及的面较广,有中学毕业会考体育、学校体育设备规定标准、女子体育教育、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选手体育与普及体育、体育课分班教学、身心二元与身心一元的体育、人造体育与自然体育、体育教师的资格与条件、大学体育普及等问题。在这些研究的问题中,比较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有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女生体育教学、按体能分班教学以及大学体育普及等问题。
1.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问题的研究
自从西方近代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之后,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标准,一般都以学生对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体育成绩好差。对这种专重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方面的好差来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做法,许多教师通过试验,通过体育考核的实际操作认为以往的做法欠妥当,存在着不少问题,并对体育成绩考核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除注重身体方面成绩外,更要注意道德涵养等精神方面的体育成绩[39]。有的学者从各种运动项目有其特殊性这一特点着手,对学生运动技术成绩考试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设定了考试及测验标准。如足球角球踢准,篮球运动投篮、投篮比准,排球隔网传球、发球过网等,再依学生的体能条件分组给分[40]。有的学者采取人类本能、学习定律、科学方法等,制成学校体育成绩及进度考查表和考查方法,使“教”“学”双方均有标准,并在赣北、南昌等地试用数年,在实验中逐步修正,最终得出体育考核的内容应包括跳高、跳远、推铅球、引体向上、篮球掷远、百米赛跑、各种球类、德性表现等项[41]。这一本土化的“体育评量常模”实用性较大,对当时中国“体能测验与体格测量”的发展,具有现代化的意义。在当时研究体育测验的基础上,不少学者还对体育及体能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使一些概念的内涵更为明朗。如当时有学者把体能的概念分成健康体能和技能体能两个层面,认为体能测验有关健康的指标,而技能测量适用于运动选手的比赛,并提出体能测验比技能测量有价值等观点[42]。这些研究对促进体育成绩考核和评价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对学校体育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女生体育教学问题的研究
对于女子体育的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主要集中在女生能否参加体育竞赛的生理问题、体质教育问题、女生体育项目的选择及体育的合理性问题上。如阮蔚村经研究将女性的体质分为“无力型”“肥满型”和“力士型”三类,认为中国大多数女性的体质均介于上述三类之间,“无力型”和“肥满型”属于异常体质,为疾病的起因,须通过运动和营养来调整[43]。章映芬经研究提出女子体质不同于男子,女生所采用的体育教材必须另行设计,女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也必须和男生有所区别。她认为田径和球类运动员虽然颇为盛行,但因动作过于激烈,就中国女生的体质和体能而言不是很适合,主张在女生中应推广健身操,以增进健康和普及。健身操有瑞典式、德国式及丹麦式三种,丹麦式健身操节奏连续,动作不太激烈,对女生体格而言,采用此操可以通过温和的动作,矫正不良姿势,发达肌肉、骨骼等全身各部位[44]。对于女生体育教学的合理性问题也是当时体育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不少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男教员不了解女性生理、心理及社交上的特性;男教员往往只重视训练选手,忽略普通体育教学;男教员不熟悉女子运动规则;男教员往往以指导男生的方法与动作教导女生,引起观众和家庭对粗俗动作的反感。另外,男教员在女生身体检查时、受伤时、月经生理的辅导等方面均有不便之处。因此,男教员不宜担任女生体育教学工作,女生体育教学要由女教员担任[45]。(www.xing528.com)
3.体育教学中能力分班问题的研究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体格健康检查,身体素质强弱,运动技术、技能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只能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中上体育课,接受相同的教材和运动的强度,这样导致不少学生因参加不适合于自己身体的活动而损坏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出现对体育课无兴趣,厌倦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等现象,使体育教学产生与目的相背离的结果。于是不少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分组教学的设想和做法,并赋予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分组教学的方式,有些学校以身高、体重、年龄三项标准,在每学期开学后对全体学生一一测量,分甲、乙、丙、丁、戊组在课外时间分组实施[46]。有些学校如金陵文理学院和中央大学采用体能分组教学,将全校学生按体验、健康和空当时段分组上课,以便施以适当的教材[47]。这些按学生能力分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便于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防止部分学生因体质差异较大而对体育教学产生无兴趣等现象。
4.大学体育普及问题的研究
大学体育一直是体育界学者、专家所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马约翰就对大学体育的目的、管理、设备以及大学体育训练、体育教材、体育计划实施和体育课程系统等问题进行过研究[48]。在马约翰研究的基础上,王健吾对大学体育进行了两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一些大学虽然各种体育竞赛运动称霸全国,名震中外,但全体学生的体育却无人过问。在大学中,体育成了少数人的事业,很难普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设备简陋,运动场所狭小,不能容纳全校学生运动;大学生因在中、小学时缺乏体育训练,运动体能衰退,运动兴趣缺乏,身体孱弱,根本不愿再接受体育训练;学校的体育经费大半用在选手体育身上,使经济上无力顾及全体学生的体育。通过研究,他认为要使大学体育得到普及,各大学必须增加体育设备,使设备能容纳、满足全校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即使场地狭小,亦须设法对体育课程的安排进行调整,使达到分班轮流教学的要求;各大学须对运动本能减退的学生予以特别指导,使全校最急需体育训练的学生得到体育的权益;大学运动竞赛须走入正轨,要取消其特殊性,消灭选手体育,要让大学体育回归学生群众,走普及化道路[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