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封建式的“忠君、爱国”仍是其发展教育的主旨。正如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所说:“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在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将教育的宗旨正式规定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所以,晚清学校的体操课教学,具有明显的“军国民主义”倾向。这是因为“环球各国,合上下之精神财力,尤注重练兵。兵之所以精,则以通国皆兵,又无一不出于学”(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全学纲领)。在这样的理念下,晚清政府要求所有学校的教育,“必寓军国民主义”(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所以,1911年4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曾作出了一个决定:奏请特颁谕旨,宣布军国民主义;通饬高等小学及与之同等以上之学堂,一律注重兵式体操;各学堂均应励行关于军国民教育主义之训练,并设运动部,以教员之长与体育者为部长,监督学生之运动。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以兵式体操为主体。例如1903年张百煦等人在重定学堂章程的时候,曾在其《学务纲要》中写道:“中国素习,士不知兵,积弱之由,良非无故。”因而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并于各高等学堂中讲授军训、战史、战术等要义”。还特别要求体操一科,“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而尤时时勖以守秩序、养威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不仅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是军式体操,而且课的组织形式也都是兵操训练的一套,强调的是机械盲从、单调统一。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深受青少年欢迎的近代西方体育娱乐项目,诸如田径、球类等,始终被排斥在晚清学堂的大门之外。(www.xing528.com)
第三,体育师资严重缺乏,使许多旧式军人有机会走进学堂,充任体育老师,成为当时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但是不管怎么说,随着清末“新政”、各种“学堂章程”的颁布,体育的位置终于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确认。这是破天荒的重大事件。甚至对当时的女子学堂,政府也有明确的开设体育课程的要求:“其要旨在使身体各部发育均齐,四肢动作机敏,咸知守规律、尚协同之公义。”这是课程的目标。在教学进度上,则要求:“女子初等小学堂,初则授以适宜之游戏,时或与音乐结合授之,渐进授普通体操;在女子高等小学堂,则授普通体操和游戏。”其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凡教授游戏,虽当使之活泼愉快,但须注意使之不蹈放纵之行为;又依体操所习成之姿势,务常使之保持勿失。”(《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这一切说明,清朝末期的近代体育教育制度终于破土而出,它所带来的必将是今后中国学校体育的新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