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晚清学校体育的发展来看,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是在清末“新政”以后,并通常以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公布为标志。这样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但是,如果再深入地考察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过程,便不难发现,事实上在清末“新政”发生之前,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已经有所萌芽,这就是“书院体育”。后来才逐渐形成了近代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制度。
书院体育是书院教育的一部分。书院一词始于唐代,最初是指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后来也指私人读书、讲学的地方。到宋时,书院开始兴盛,成为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晚清的书院教育,最初仍然是一种旧式教育,例如张之洞在湖北、四川学政任内建立的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其教学内容仍是“通经”“读史”“读诸子”和写八股文。认为一个从书院毕业的学生,应该学习经书的全部,以及正史、通鉴、通考、诸子与古人文集。说明这时的书院教育,保留的仍是中国传统之学。但19世纪90年代后,一些晚清的旧式书院教育开始逐渐脱离传统教育框架,超越传统书院的教学体系,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意义,如1890年创办于湖北的“两湖书院”、1891年创办于广州的“万木草堂”等,均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由旧式书院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形式。在这些书院中,又尤以“两湖书院”的发展变化最具有代表性。两湖书院的创办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张之洞一生,对教育事业特别青睐。从1869年算起,经他亲手创办的书院和学堂就有几十所之多。其中著名的书院有广雅书院、两湖书院;著名的军事学堂有广东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著名的实业学堂有武昌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广州电报学堂、湖北路矿学堂;著名的师范学堂有三江师范学堂等。张之洞所进行的书院教育,早期也是以培养入仕科考的人才为目标。大致从中法战争以后,在时势剧变的背景下,张之洞在对人才的理解上也生了变化。他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掌握西方技能的重要性,因而提出了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改造的问题。他在1898年的奏章中说:书院应该“按照学堂办法,严立学规,改定课程,一洗帖括词章之习,唯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因而主张将两湖书院的课程设置,分为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六门。后又废理学和文学,增设了天文和地理两门。1899年,张之洞再次上书朝廷,提出对书院课程设置的改革意见:“书院之设原以讲求实学非尚训诂词章。凡天文、舆地、兵法、算学等经世之务,皆儒生分内之事。”所以他建议加强实用科目,删减经史内容。可以将经史合为一门,每月讲习一次。兵法、舆地等自然科学门类则应大量增加学时,以期“文武兼习,学行交修”。在传统书院的教学内容中,不断增加西学的分量,这一变化无疑使中国的旧式书院教育,终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迈出了具有关键性的近代化一步。(www.xing528.com)
两湖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两湖地区。在其固定的240人名额中,有100人来自湖南、100人来自湖北,另有40人来自汉口商业界。两湖书院的办学经费由湖南、湖北两省分担。学生全部实行住宿制。甲午战争后,两湖书院监督梁鼎芬曾号召书院学生要一洗文弱之风,养成体格健全之人才。所以两湖书院从1896年8月,开始设置有体育课程。当时的任课老师据说是一名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学生,以柔软体操见长。在体育老师的带动下,两湖书院的学生每天下午都会自觉地去操场进行身体锻炼。他们从徒手柔软体操开始,逐渐练习到器械体操。为了便于学生能随时进行体操练习,在学生宿台前,均装置有单杠、双杠等体操设备。和其他新式学堂一样,兵操训练也是当时两湖书院的主要体育内容。书院曾发给学生每人一套兵操训练的短衣短裤;每人一支毛瑟枪和子弹十余发。兵操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步操、炮操、马操3种。兵操教官由军营里的军官充任。工程营的军官教步操,马队的军官教马操,炮队的军官教炮操。在两湖书院的学生中,后来成为辛亥革命领袖之一的黄兴,曾是兵操训练的积极参与者和骨干。
在上海,1878年由张焕纶创办了正蒙书院。正蒙书院开始也主要以国文、地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等为教学内容。但1882年后,“张氏为适应环境计,加课英、法文字,并注意体育,令诸生分日轮习军事、拳术等项。定和厚、肃静、勤奋、精熟、敏捷、整洁六项为校训。于是校誉日隆,学生益众”。正蒙书院于1902年又正式改名为梅溪学堂,并越发体现出它的新式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举德、智、体三育而兼之,与东西洋教授之法意多暗合者”,特别是“自甲申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身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