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实践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伟人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事业就是由这样一批又一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进步知识分子来推动的。当代大学生不再是只读圣贤书的“秀才”,瞬息万变的知识时代需要综合素质优秀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学有所成服务社会的必然追求。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社会,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参加工作、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来自《生活日报》的一份资料很能说明问题:
企业需要怎样的大学生?
“招聘单位在面对大学生时首选什么?”
“社会实践经验、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获得面试机会的重要参考依据。”某咨询管理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总监周先生认为,综观就业市场,一向被人们强调的学习成绩只得到半数左右的人事主管的青睐。“相对而言,党政机关及其直属机关、事业单位,更看重简历、生源地、政治面貌等外在因素;各种类型的企业则看重社会实践情况、计算机水平等内在因素。”
周先生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看重的应聘者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压力的承受力、礼貌与成熟、在专业领域的特殊才质等。“值得一提的是,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为用人单位看中。”周先生说,平时在学校参加社团、组织策划过某些活动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这些大学生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后,上手很快,不久就能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了。(www.xing528.com)
可见,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第一,通过社会实践,拓展综合素质,做“适应型”人才。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入社会提出了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是人才市场竞争和职业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正是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载体之一。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成为“学历+素质+技能”的“适应型”人才。
第二,通过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职业场中的决定因素,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的确要求太高,但“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已把高校毕业生推向求职市场,不再有任何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生只有适应要求才能“谋到职”、“谋好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校园里学不到的,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在社会实践中日积月累,把体验内化成自己知识和人格的组成部分,再通过适当的方式“外化”,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升华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再利用自身的优势才可与社会人员竞聘。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树立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够树立市场意识,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认知经济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大学期间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毕业时端正就业态度,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定位错位,真正做到量能定位和量力就业。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立业观,适应市场顺利就业。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而言,目前就业仍是唯一的选择。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提前进行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初次就业,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个人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