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的困惑与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的迅速发展,“8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信息的传播、人际交往的形态、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结构的转型等,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而大学生又是思想积极活跃、追求成功人生与事业、发展意识非常强烈的群体,对自身的发展相当重视,且大学生们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面对各种困惑,大学生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调整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一、学生正面对的典型性困惑
1.思想的困惑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大学生普遍比较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国家政治生活,认可中国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但又对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评价不高,有些大学生甚至对国家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动摇。
2.不平等的困惑
过去,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是很高,贫富差距远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显,生活方式也比较单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大学生的发展机会也不均等,大学生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心理层面上都存在着相对的不平等。经济问题给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贫困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不敢参与各类活动,甚至还要为学费犯愁。他们缺乏交流,缺乏倾诉的对象。一方面大学生希望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发展充满担忧和困惑。
3.就业的困惑
近年来,每年不断上升的毕业生数字,让大学生们开始切身感受到了就业的恐慌。据相关调查发现,大约有92.94%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的压力。压力使原本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们一时之间难以适应。由于全国各大高校事实上推行“教育产业化”,教育成本提高很多,来自家庭的期望变大了,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提高了。可是,现行教育模式难以有效突破,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媒体的不当炒作、社会“重文凭、轻实干”的观念,加上大学生原本就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在就业中遭受挫折并不少见。
在就业方向上,大学生宁愿到收入高但随时可能会下岗的单位,也不愿意去收入低但岗位稳定的单位;宁愿到有晋升机会但工作很忙的单位,也不去没有晋升机会但工作清闲的单位。但是,常常事与愿违,从而大学生就在自己的工作选择中陷入两难。
二、大学生的解惑与发展
当今,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但是由于对高校现状的不能接纳,或对大学的期望过高,或没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陷于兴趣与所学专业的冲突状态,或面对大学生择业难的现状等等,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郁闷无奈、缺乏发展动力,或对前途忧心忡忡,甚至丧失发展自信心;或急于取得成就,因而难以着眼当前,认真扎实地做好手边事等。凡此种种,都容易使本应积极进取、乐于开拓的大学生偏离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因此,大学生们必须学会明确自己的发展需求和目标。
1.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个体差异和个性优势,这其中孕育和隐含着极大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在高校,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专业。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感兴趣的专业时,虽苦犹乐,反之,缺乏兴趣的学习形同嚼蜡,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才能的发挥,而“80后”又是特别能够且乐于展现自我个性的群体。对此,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作为辅修或兴趣课程,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2.精神性发展
精神性发展包含有理想信念、品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内容。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和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加之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环境,使其在精神性发展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缺陷。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家庭、学校、社会向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却往往忽视对他们精神营养的供给,重智能轻心智、重智育轻德育,智力发展与心智发展之间往往失衡。他们既敏感又脆弱,既聪慧又自我。由于精神性发展的不足,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便反映出种种缺失:缺少对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终极目标的思考与追求,心灵内涵稀薄。有的学生上大学的愿望一经实现,便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或追求物质享受贪图虚荣安逸,或沉湎于电子游戏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和青春;缺乏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与关心,思想肤浅,局限于个人的天地,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缺少对诸如诚信、责任、关爱、友善、平等、公正、正直、宽容、协作等基础性品德及行为习惯的重视与养成,在处理与同学、集体,甚至父母的关系上时常发生矛盾。大学生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借贷不还、签约违约等现象时有发生;缺少深刻性情感品质,如使命感、责任感、理智感,易被情绪所左右;缺少健康心理,常受焦虑、烦闷、抑郁、孤独甚至多疑、恐惧等不良心理困扰,缺乏应对生活和社会变革的能力……凡此种种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精神性发展是大学生们必须重视的。
3.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需求指的是大学生希望通过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正确地认识社会,形成与社会相协调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启示我们,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的社会性,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中以及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样地,大学生只有正确认知社会,与社会发生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当然,大学生作为以学为主的青年群体,与其他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人相比,尚未正式进入社会,大学阶段的生活只是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作了预演,是一种准社会化的练习。这种准社会化的生活,一方面为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准备时间充足,有更多的尝试机会,但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比其他青年要来得晚,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同龄青年间社会性发展的距离,加强其社会性发展。如今,大学生们对其社会性发展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明了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便将走上工作岗位,接受社会的挑选,而个人的才能只有得到社会认可,才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因而他们十分渴望能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具有社会生活的能力。这表现为大学生们乐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等。但是其中一些学生在对社会性发展的认识上还存有偏颇,往往把社会性发展单纯地理解为掌握一定的社会生活技能,因而热衷于获得诸如会计证、律师证、口语证等各类证书,却忽视对自身社会态度和处事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发展固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生活技能,但更为重要的是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良好的处事能力,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正确认知社会并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他所具有的社会生活技能才能得到正确的使用和发挥。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往往将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协作性作为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是一个积极的导向信号。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层次是要有正确的社会认知度,包括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联性;认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培养正确的社会判断能力,善于将理想变为现实。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第二个层次是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度。学生应了解和践行社会规范,这可从学生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做起,引导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关系以及与寝室、班级、社团、学校的关系中形成与社会的适应性,在处理与社会实践单位、社区的关系中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第三个层次是要有积极的社会参与度。学生只有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才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生活能力,才能在开阔视野的基础上,升华思想境界,从“小我”走向“大我”。
●体验活动
活动一:
【案例】
陈毅元帅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巨大,对子女也有很高的要求。1961年夏,陈毅的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以品学兼优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陈毅想到儿子第一次出远门,离开父母开始大学生活,于是,写了首诗送给儿子。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www.xing528.com)
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
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
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世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在父亲的嘱咐下,陈丹淮很好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在工作战线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活动内容与要求】
1.从这首诗中,可以找到哪些陈毅作为父亲给儿子提出的“作为大学生的意义和责任”?
2.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想法都与以前有所不同了,试讨论:哪些责任是不会改变的?又有哪些是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做得更好的?
活动二:
【案例】
从1997年底开始,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11年以来,志愿者行动不断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队伍日益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累计有一亿多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在这一亿青年中,大学生正是主要群体。在这些大学生中,涌现了许多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比如,自1999年开始,复旦大学已派出8批共76名学子来到西海固支教,与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浓浓的情缘。在那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列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地”的地方,他们跋山涉水家访学生,他们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传播教育,他们给山里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北京奥运会向全国招募10万大学生志愿者,最后仅北京报名的大学生就超过24万人。2002年开始,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还启动了海外服务计划,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冯艾曾在云南支教两年,后又作为国际志愿者远赴非洲进行国际支教,她总是奔赴那些最需要援助的地区,以服务人群为最大的快乐。
【活动内容与要求】
1.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那么多年来,大学生前赴后继、踊跃参加,你觉得这个现象有什么现实意义?志愿者行动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大学生积极参与?
2.冯艾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名牌大学的博士,找一份高薪又体面的工作并非难事,可她选择当志愿者,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自找苦吃”。你认为其动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去投身志愿者行动吗?
3.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都会有关于自己今后发展的设想。不论是做白领、出国深造还是自己创业,你是否想过自己的这些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试讨论职业思想和生活思想的关系。
●参考资料
1.曾文音:《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研究》,马明华主编:《现代大学学生工作特色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3.方益权:《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民主》2006年9月。
4.赵丰:《青春中国——走近“80”后》,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
5.孙丹薇:《全面关心大学生需求 积极促进大学生发展》,《山西高等学校学报》17卷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