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随想

读《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随想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随想根据合肥市教育局和合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院的计划,合肥市“十一五”首期初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于2009年7月15~19日,赴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了整整为期5天外加2个晚上的集中培训。培训后考虑到学校后面的事情很多,又抓紧时间看完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明博士主编的《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一书。

读《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随想

读《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随想

根据合肥教育局和合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院的计划,合肥市“十一五”首期初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于2009年7月15~19日,赴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了整整为期5天外加2个晚上的集中培训。本次培训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聆听了9位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每个报告半天时间),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伟博士的《校长的教育观》(7月15日上午),吉林省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黄宝国的《中小学校科研管理的实效性研究》(7月15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李元昌的《主题教研与教师素质的提高》(7月16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初中部校长、特级教师、博士李颖的《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7月17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邓涛的《校长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7月17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李广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与实践追求》(7月18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明博士的《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7月18日晚上),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后姜英杰的《人格魅力:传奇与解析》(7月19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王廷波的《立足校本教研,促进专业发展》(7月19日下午);考察了2所学校,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7月16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7月18日下午);参训学员还进行了1次集中研讨(7月17日晚上),研讨的主题是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创新。本次培训虽然时间紧张,但内容丰富,收获不少。培训后考虑到学校后面的事情很多,又抓紧时间看完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明博士主编的《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一书。

本书以专家型教师的心理塑造为主题,其主要目的就是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试图帮助教师转换教育理念,关注自身的教学专长,关注自身的心理成长,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努力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

书中说到: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确认专家型教师的身份,一是通过学生成绩来确定,二是通过学校的领导来选定。

个人认为,这两种确认专家型教师身份的方法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方法一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使得某地区各学校的学生基础大致相同,这一点从全国各地愈演愈烈的择校热上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这是指初中。对于高中来说,由于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各校的生源就更不可能做到均衡了,因为学生升高中需要参加中考,高中的招生是根据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来划定各自的录取分数线的。而方法二的人为因素太多,很难保证学校的领导都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如此不仅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还有可能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无论是这里的方法一还是方法二,对专家型教师认定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有局限的,后者是一所学校的行为,前者也只不过是在一个地区对于学生成绩的片面认可,缺乏社会信度,也就是说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专家型教师,应该不是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是应该具有较为全面的专长,正如该书所说的那样,专家型教师的存在状态应该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即专业性、研究性、创造性、艺术性、健康人格以及成长的快乐体验。(www.xing528.com)

书中说到,无锡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曾在一次讲学时说过:我可以给大家买一份“保险”,谁能够坚持每天认真写一篇教育反思,我敢担保其几年后必成大器。

对此本人深有同感,同感于这样的人最终必成大器,如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等等。即使他们都已成大器,但还不至于是每天一篇,更何况如果能够坚持每天一篇,想不成为教育名家都难。更同感于我们的绝大部分教师或者是教育领导者,都无法坚持长年累月地去做一件事,连看书阅读都不能坚持,更谈不上写一篇文章了。再从我关于建立博客一事来说,本来建立个人博客就是想逼迫自己多写一点东西,然而事实却是总有这样或那样所谓的理由不去更新,而且又是这种理由还似乎冠冕堂皇,什么学校的事务多了,思考的深度不够了,文学素养差了,等等。虽然上述理由也确实存在,但总不免有点牵强附会,最根本的还是思想懒惰,时有得过且过的应付思想,当然有时也缺乏自信,总之是不能坚持的缘故。

(2009.7.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