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于胆怯时读点书

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于胆怯时读点书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胆怯时读点书一直以来,想读一点书的愿望的确常有,特别是每当有“需要”时,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近来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以前也曾读过,这次是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清晨5点至8点写作,上午听课或上课,下午开会或与师生谈话,晚上思考问题。

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于胆怯时读点书

于胆怯时读点书

一直以来,想读一点书的愿望的确常有,特别是每当有“需要”时,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近来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了。这里的所谓“需要”,有时是要作一些讲座,如去年暑假一个应邀赴外地的讲座《略谈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如也是去年市数学教研活动的一个救场讲座《理性回归——数学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几点思考》。之所以有时有人邀请我去作讲座,是因为我居然也混得个初中数学教得不错和学校管理也还好的虚名。其实,每每这种情况下,我在讲座前、在讲座中、在讲座后,心里一直都是胆怯的,身上也一直在冒着虚汗,是为腹中空空之故,讲座的内容大多是拼凑而来,并没有自己的多少东西。有时也是被点名要参加这样或那样的什么活动,如省里的两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征文。为何有时点名要我参加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呢?是因为我又居然也混得个还算比较“能写”的这一“光荣称号”。其实,我哪里是“能写”呢,一个学数学、教数学,又没读过多少书,年纪“奔五”的人,哪里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来?即使人家看在我老实诚厚的份上发表过几篇所谓的“文章”,也不过是东拼西凑而来,哪敢荣膺“能写”这一神圣称号?于我而言,每每要写文章时,心里一直都是胆怯的,虽不至于身上冒着虚汗,但却是抓耳挠腮,乃为腹中空空之故。即使挤出三言两语,既没有什么经典可以引据,也往往是词不达意。

此前,想读一点书的愿望的确常有,却也总能找出一些不读书的所谓理由,如学校的事务太多,而且自己还时常兼课,曾有一年还兼带两个班的数学课,为了应试,每周有14节课之多。要备课,要上课,要批改作业,要课后辅导,还要约请学生或家长谈话……这也确实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如若真想读书,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点总还是有的。

有幸于去年12月经区教育局研究决定,推荐我去参加合肥市“十一五”首期初中、小学校长所谓的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该培训班与以往颇有些不同,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学员在培训期间,读至少3本专著,作至少3万字的读书笔记。如此一来,我想读一点书而又没读书的理由没有了。同时,我也确实暗地里想,是否能借此机会,尽可能地或多或少养成读书的习惯呢?虽然说为完成任务而读书是一种短视而带有功利性质的行为,但我想,如果由此能多读一点书,多给自己一些充实,不至于每每心胆怯、身冒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由此我想,人有时是需要强迫的,因为人往往是有惰性的,这正如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

作为培训班的学习内容之一的读书,于寒假中就已经完成了。寒假前重读了著名的乌克兰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作读书笔记3万余字;寒假中,在家人团聚、走亲访友之余,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及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太过凝重,然而我却于这凝重之中感到,作为“名族魂”,作为“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先生,也不失为一位幽默大师。原本大智慧才能有真幽默,鲁迅先生于嬉笑怒骂间表达的冷的、凝重的幽默也还是有的,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再如“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二十四孝图》)。(www.xing528.com)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以前也曾读过,这次是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清晨5点至8点写作,上午听课或上课,下午开会或与师生谈话,晚上思考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长期坚持,是因为他对教育的真正热爱,对孩子们的成长负有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也正因为如此,他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灵的痛苦(苏霍姆林斯基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身负重伤,两块弹片留在心脏附近的血管旁,长期威胁着他的健康),使得他从最初的七年制学校的毕业生,通过一年的示范强化培训、函授本科和函授研究生的学习,逐步成长为全球闻名的大教育家,其学术成就惊人: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出版专著41部、论文600多篇、文艺作品1 200篇。同时,在帕夫雷什中学,他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带领全校教师在20多年的时间内,将一所曾被德军当做监狱的荒芜不堪的学校,改造成了花园般的世界著名的“教育实验室”。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把心都献给了孩子,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真真切切地奉献出自己;他勇于探索,在历经磨难的艰辛道路上,不畏劳苦去攀登,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写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诗篇;他品德高尚、心地纯美,放弃高官不做,只求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地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他不仅是一位精力充沛和要求严格的学校管理者,也不仅是年轻教师的楷模,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把每一个学生视为“我的孩子”,与他们朝夕相处,一天也不能与学生、教育相脱离;他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毫无保留地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对共产主义教育事业赤胆忠诚,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要而且必须学习的,当然也要而且必须学习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原载于2009年6月11日《安徽市场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