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特别指出:“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加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学校管理上,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那么就会出现学校毫无生气、教师不思进取、学生滋事生非的现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如果说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那么我们可以说创新则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创新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多年来,我校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我校每年举办一届科技教育活动月或科技教育活动周,使学生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创新教育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并不断地充实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已遍布学校的各个年级。学生们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写出了很多科学小论文,完成了多件小发明、小制作。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校的创新教育已具备了一定的底蕴,并日渐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以科技创新为切入口,以创新管理、创新德育、创新教研,融创新教育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园文化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追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着眼于创新的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能否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靠办学理念支撑。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明确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全面育人,教有特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即我们要求教师以高尚师德,渊博知识,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育人,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我们培养学生以诚实态度,刻苦精神,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特长。
(1)倡导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发展。学校本着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对学校未来的信心,积极倡导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形成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余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余留学生发展自我的时间,有节制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之有更为长足的发展,充分注意合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人才。我们提倡“教书,但不只教眼前书;育人,但不只育初中人”。为此,我们首先反对野蛮式的智力开发。那种为了提高成绩,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挤压式的教育,在我校不受欢迎,我们提倡精讲精练,提倡综合能力训练,提倡通过目前的效率提高达到长期的效益获取的目的。其次,我们杜绝扼杀学生的广泛爱好。学生的爱好是广泛的,但迫于社会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限制,使得他们的爱好成为“空中楼阁”。我们不但提倡解放学生兴趣爱好于知识传授中,还大力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确保教育能开拓学生的发展空间。
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又谈什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教师在引领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我们需要为之奉献的事业,是发展性的。教师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也在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立足于校本培训,实现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提倡让教师的工作学习化,而教师的学习又是反思性的经验学习,是知行结合的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因此,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有效途径。我们是从多方面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反思的,当然,强调反思并不是说不必再学习理论了。反思是根本,但教育理论为我们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我校除了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著作外,几年来,我校每年都派出教师接受培训,参与考察学习。一次次精神之旅,教师们装满了丰富的理论和崭新的理念,装满了收获的激动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凯旋而归。我们认为:教育的现状,总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的,当我们把教育放到社会发展的巨幅画卷中,放到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反思教育,我们就会更理性、更全面地认识教育问题。因此,教师读书不能满足于教育教学技巧性的书籍,而应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广博的知识和更深厚的认识。
(2)倡导与时俱进,迎接时代挑战。作为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中学教育来讲,着力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代育人模式”就成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原有的踏实、勤奋、严谨、认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良好的教风,是一所深得广大学生家长信赖、具有良好社会口碑的初级中学。多年来我校依靠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注重人本精神,取得显著成绩。广大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育人模式及教育教学原则,那就是重基础、重能力,更重特长、重创新、重发展。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这是我们的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终身受益,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把学科的基础知识讲好,要深入浅出,少而精;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学生将来能否有创造力的关键。同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及可持续性发展,并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和发展。
学校设有科技创新、计算机、英语等多个特色班和电脑制作、音乐、美术等多个课外活动小组,旨在全方位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育特色,以“创一流业绩,建特色名校”为办学目标,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团结奋斗,朝着创建特色学校目标奋勇前进,努力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着力于创新的办学实践
(一)创新办学思路,在学校管理中落实特色
(1)管理重文化。48中在多年的拼搏中,教师们积淀了“严谨认真、奉献无悔、努力探索、责任心强”的风尚,学生间形成了“乐观向上、诚实友爱、积极探究、有包容心”的氛围,学校领导班子一行人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可贵的管理资源,不失时机地提出“在和谐中奋进,在合作中超越”“用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声誉,用学校声誉带动品牌价值”。正是这一管理思路将学校带进了一个良性循环机制,渗透校园文化思想的管理方式,强化了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自我超越意识和学校荣誉意识。如今的48中,不管领导看见看不见,不管领导在家不在家,不管会不会有检查,不管会不会有报酬,教师们一样热情投入,各项工作一样有条不紊,而这一状态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我们的校风“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是全体师生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是我校校园风尚的高度概括。
(2)管理建制度。尽管校园文化在我校管理中起了一个先导作用,但一所现代化学校的规范管理不能没有健全的制度。如果说文化的影响是主观上的吸纳和渗透,那么制度的建立就是从客观上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所以,我校在重视校园文化对管理影响的同时,制订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而又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管理的目的不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是要在建立健全制度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弘扬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端正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的高度责任心。两年来,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完善了学校的动态管理制度体系(所谓动态,是指制度的建立一般经过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结合学校的实际,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及时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在制度的执行层面上,坚决杜绝因人而异的不公平现象,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包括领导班子成员在内一视同仁。
(3)管理即服务。服务意识的确立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它使教育更注重人的发展,更着眼于社会的需要,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服务于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广大教师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机会,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学科知识,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应对课改的挑战,以至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因此学校努力为教师开辟练功的场所,搭建表现的舞台。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为教师营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在生活上尽可能多地关心和理解教师,努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如孩子上学、生活福利等实际困难,关心教师的家庭和睦幸福;重视对教师进行情感投资,关心教师本人,并对教师父母的病痛及安危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慰问和帮助,以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从内心激励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用过程和形式去限制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这种变权力管理为服务管理的方式显然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服务于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一个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文化水平高低,都享有人格尊严受尊重的权利。因此我们提倡让学生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点滴也不要放过。其次关注学生安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紧急情况的处置方法、本领,消除校园内安全隐患,打造和谐、平安的学习环境,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第三是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如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其能够完成学业,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又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群体,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措施,使其不受到歧视,能够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服务于家长。理解家长心情,关注家长的需求。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对待家长态度要诚恳,要主动征求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意见,以此改进工作。通过家长学校,与家长交流和共享家庭教育的经验、心得体会。
(二)创新德育内涵,在全面育人中呈现特色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德育工作体系,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凸显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鲜明特色。
(1)培养学生自信,勇于挑战自我。自信心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少研究成果和经验表明,一个人将来创造力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状况,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自信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和极限,勇敢地说出四句话“我会”“我愿”“我能”“我敢”,并通过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我们蒙受了祖先如此大的恩赐,承袭传统文化就成了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丰富国民文化修养、重塑良好民族形象的重大课题。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自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教处和语文组密切配合举办“亲近母语书法比赛”“亲近母语经典诵读”“亲近母语与书同行”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母语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节日知多少”活动针对青少年冷落传统节日,痴迷泊来节假日的现象,引导学生体会民风民俗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
(3)加强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我们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如电影《上学路上》。看完后,同学们很感动,纷纷表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良好学习环境,要自强、自立、自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和以“法在我心中,德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警钟长鸣人更醒》知法守法读书活动的开展,重点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知形势、懂政策、识大局,使之成为激励我校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
带领学生反复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引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定期举办法制教育讲座。
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广泛地向学生宣传三项教育知识,开展“拒绝毒品珍爱生命”“校园拒绝邪教”的签名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及班会课等形式对“毒品、邪教”进行批判,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www.xing528.com)
(三)创新科普教育,在科技创新中打造特色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我校大力推动科技教育工作,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校上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突出重点、确保质量,科技创新教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
(1)构建科技教育的管理网络。健全管理网络,设学校科教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德育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再加团委书记、计算机信息组长、科技总辅导员等人组成。组长负责制订学校科技教育的近期及远期规划,副组长制订年度计划。
建立创新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创新教育,制订计划、检查落实,每学期末和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
规范学校评估机制,结合学校管理改革,加强对科技教育优秀教师及学有所长学生的表彰和奖励。
(2)强化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每学期将制订的科技教育的计划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由领导小组督促、指导并评价落实情况。各任课教师要在备课时寻找课文知识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点,从学科特点出发,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科学教育的热情和创造才能。各教研组每学期都必须举办结合学科特点的科技知识讲座或竞赛。
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把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与手段,对学生创新素养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无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开展科技教育的各类活动。由于学校把科技活动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使科技教育作为学校一项常规工作在我校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运转。
而各种“兴趣小组”和“兴趣活动”则是这一常规工作正常运转的有效动力。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开设了各类兴趣小组:电脑绘画组、程序设计组、机器人编程组、化学兴趣组、科技创新发明组、科幻绘画组、生物兴趣等科技小组。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则成了人人参与的一项全校性大型活动,同时面向学生举办了科普讲座、科技创新活动周、科幻绘画校园展等活动。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机会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校设有常规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周”活动,还有暑期科技夏令营,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省、市青少年航模大赛,“我能行”创新活动等。诸多活动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全校掀起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新高潮。
(四)创新教研方法,在课题研究中展示特色
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而能否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形成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共识,明确提出了“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阶梯,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教师队伍的机制,把课题研究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手段,把课题研究中的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的研究口号。
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使教师在合作中系统性地研究某一专题,能够挖得深、想得多、悟得透,从而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不断借助外力,挖掘内力,利用外派培训学习,利用举办教研论坛、教研反思讲座,领导带领大家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和创新理论等方式,提高了认识,统一了看法。认识常规与教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研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创新必然要打破传统,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功”,让教师从新的高度去审视常规,提高效益。以科研课题为纽带,拉动了学校科研水平迅速提高。我校承担了10个课题的研究,4个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和1个市级课题,这些课题涵盖了每个教研组。这在本市的初级中学层面来说,可谓是一大景观。其中包括“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等,均已大面积地投入到实践研究之中。为了不让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落空,学校课题组明确提出了“四不空”:一是在实践的时空上不留空白,二是在实践的机制上不说空话,三是在实践的关键处不挂空挡,四是在实践的进程中不行“空路”。
科研创新教育研究给我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会学习、会探究、会创造、会展现自我的现象在不断涌现。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也在教研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教学氛围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潜能得到释放,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天性也得到自由发展。近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和活动中获奖数量明显增加。
(五)创新课堂模式,在教学常规中渗透特色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文科教师巧用“三境”培养创新: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情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思维。又如理科教师培养创新学生的“三性”:有的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的采用“多解一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的采用“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2)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是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三类创新性思维:如理科主要采用“大脑激荡法”“反问法”“分散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文科主要采用“图像法”“变换法”“情境法”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综合学科主要采用“设想法”“追踪法”“类比法”训练学生直觉思维。
(3)以个性化发展为重心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强调个性化。如作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理科实验个性化、信息技术个性化、综合实践个性化、体音美特长个性化训练等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这种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尝试过程的课堂教学给“自主、合作、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极大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屹立的是巍巍青山,铺开的是漫漫长路,展望的是明媚画卷。面对未来,48中人热情涌动,跃跃欲试。学校现任领导班子适时提出了未来的治校方略,确定了“创新、突破、发展”的构想,在形成“创新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与时俱进,铸造教育名牌,谱写名校华章,用最优质的教育回报社会!
(本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