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常规管理落实校本教研
我们认为,以“校本教研”为支撑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是否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能否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能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加强,关键在于常规管理。为使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教学反思”这一教学行为
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作积累。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重视教学反思的作用,并在教学笔记中反映出来,同时要求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对反思进行概括、提炼,并形成案例,作为考察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通过集体研究,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反思方向:
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作出的合理赞赏的评语等诸方面都努力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是语言不当,有时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对情况分析之后,作出记录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日常教学中,有意无意伤害学生的事时有发生,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教师态度生硬,要他坐下。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如得不到及时鼓励,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受到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的行为得到约束并使教学素养不断提升。
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使其达到基本要求,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人本思想的体现。可实践中,由于升学率带来的家长的、社会的等各方面的压力,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把尺子量到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和“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通过写教学反思,迫使我们更理性地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
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不能囿于保守的思想束缚而不能体现教学的全新理念,使教学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不能片面理解甚至完全误解了新课标要求而一味追求教学的新颖独特,使教学成为“无限自主权”操作下的“浮躁话剧”,走向处处“求新”“求变”“求异”的另一个极端,那样势必会使教学误入歧途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致削弱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并及时通过教学反思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这是我校为推动课改深入进行的又一举措。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个教师的校内公开课必须在多媒体教室上,平时上课提倡在多媒体教室上,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教育的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学校也强调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必须把教学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而不为形式所约束。(www.xing528.com)
三、提升“五个一”活动的教研含金量
每学期每个教师上一堂教学研究课,作一次教材分析,读一部教育论著,写一篇教育论文,记一本备课笔记,这是我校由来已久的常规教学管理之一。但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五个一”的要求变了,备课笔记要求写教学反思,其他各项同样要求凸显教改精神,渗透教改理念,反映教改实绩。以教学研究课为例,学校强调:开展教学研究课,是以此为切入点,让教师参与到校本研究的全过程中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感受、探索教学观念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突出乃至突破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切实实现教学目标,努力进行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教学研究,努力探索教学新思路而不是为了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学校还将“五个一”完成情况记入教师档案,以促进这项工作高质量完成。
四、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互助和探究
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新课改反对自我封闭搞学习研究,提倡沟通交流,学会倾听、交谈,学会尊重别人。新教材的设计,也为我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途径。我校安排每个备课组一周一次集体备课,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教学中的所得,借鉴各自的经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如语文教研组正是在合作探究意识的支配下,经过反复研讨,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由读写单元“高新科技”完全交给学生自由阅读,读后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图书和网络资料,制作以“科技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的小报;将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竹溪记》《陋室铭》《活板》《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集中起来上,由于七年级教材中文言文内容太过简单,这里通过集中学习,增强学生的文言文感受力。并将《竹溪记》这篇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的文章放在最后上,以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性;放弃《贝多芬传》的课堂教学,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听《第九交响曲》,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将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分配给各个老师以专题形式总结作文训练的要求、指导方式、典型问题、训练效果等,再相互交流,形成共享。再如理化生教研组每周由一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主备人充分研究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然后在组内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的交流,组员们各抒己见,补充、完善,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翔实的教案,同时又有利于多种教法的比较,在鉴别中取长补短,充分形成了教师间相互扶持的教研环境,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团队优势。刘继宏老师参加2005年市级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并荣获市第一名,俞建生老师的教学设计获省级二等奖。
五、发挥骨干教师作用,营造互相激励的教研氛围
我校是包河区首批“名校”,在合肥市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校拥有一批省市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包河区名师、学科带头人以及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获得者,他们是学校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我校的数学、语文、英语教学颇具特色,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组,语文和数学教研组先后被评为区级先进教研组。为了激励青年教师的成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们主动参与青年教师成立的学习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之一“现场诊断”就是为青年教师开设的,几位骨干教师推门听课,就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些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教学不严密、点拨引导不到位的地方,在课后进行会诊,引导青年教师反思,自我剖析。这既能让当事者得到帮助,又可使参与会诊的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鼓舞青年教师,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师益友。
课改的实施者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使教师逐步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我校已形成了良好的“以校为本,教研兴校”的教研氛围,建立了校长负责、学校统一规划、教导处具体落实、教研组为基地的校本教研工作网络,形成了校本教研制度、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原载于《安徽教育》200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