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毕业意向动态分析

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毕业意向动态分析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毕业意向动态分析刘莹摘要毕业生毕业意向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数据依据。本文借助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四个阶段的毕业意向统计,进行纵向对比,形成动态分析,探析毕业生毕业意向的变动趋势,推进精细化管理,以此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考研成为201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的首要选择,54.92%的同学有考研意向。有出国意向的人数大大超过往年各届,也成为2010届毕业生意向的另一特点。

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毕业意向动态分析

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毕业意向动态分析

刘 莹(1)

摘 要 毕业生毕业意向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数据依据。分阶段进行毕业意向统计有助于了解毕业生就业进程,掌握相应阶段的就业工作重点人群。本文借助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四个阶段的毕业意向统计,进行纵向对比,形成动态分析,探析毕业生毕业意向的变动趋势,推进精细化管理,以此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关键词 毕业意向 动态分析 就业指导 精细化管理

一、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基本情况与毕业意向动态分析

为做好就业工作,金融学院对2010届295(2)名毕业生进行了4次毕业意向和就业进程的统计,统计时间分别是:2009年3月、2009年9月、2009年12月、2010年4月。本文结合截至2010年6月20日的毕业去向统计对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了动态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横向分析

1.2009年3月毕业意向统计分析

表1显示,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的毕业意向集中在传统的考研、出国、工作三类,分别有162、105和93人次。此次毕业意向统计是在该届学生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进行的,部分学生的毕业规划还不明晰,主要表现在有20.68%的同学还在两个以上的毕业意向中徘徊,或者做着两方面甚至三方面的准备。

从经验数据看,参加工作是每届毕业生的最大去向,但从此次的意向分析看(见表2),仅有35.59%的人有找工作的意向,其中多数人的想法是如果考不上研究生或者出国不成功再考虑就业,以参加工作为首要意向的人仅占年级人数的17.29%,占有工作意向人数的48.57%。考研成为201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的首要选择,54.92%的同学有考研意向。其中一心考研,不考虑其他毕业去向的人更是占到了全年级人数的41.02%。有出国意向的人数大大超过往年各届,也成为2010届毕业生意向的另一特点。

表1 2009年3月毕业意向统计

img19

表2 2009年3月毕业意向统计细分

img20

2.2009年9月毕业意向统计分析

表3 2009年9月毕业意向统计

img21

①有8人表示出国或者工作。

从统计结果看,进入毕业班以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毕业意向的同学基本锁定一个毕业目标(见表3),符合“逐渐聚焦”的目标确定规律。“考研大军”仍是毕业生中的主力人群,全年级47.80%的学生选择考研,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人数相对于2009年3月份时以就业为首要意向的51人略有增加,也有一部分或者工作或者考研的同学转而专心复习考研。

3.2009年12月毕业意向统计分析

表4 2009年12月毕业意向统计

img22

与上一次的统计结果看,三大就业意向的人数及比例变化不大,不论是考研、工作还是出国,在12月份时都进入到攻坚阶段,所以意向较为稳定,但与2009年9月的统计名单对照,不少同学的毕业意向有所改变,此问题将在纵向比较中进行详细说明。

4.2010年4月毕业意向统计分析

毕业工作接近尾声,第四次的统计主要针对毕业去向(见表5)。

表5 2010年4月毕业去向统计

img23

5.2010年6月最终毕业去向

截至6月20日,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3)中有18.21%的人在国内读研,23.71%的人选择出国深造,参加工作的学生比例为57.04%,总就业率达到98.97%(见表6)。由此可以看出,就业是毕业生的最大流向,其次是出国和国内读研。

表6 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流向统计表

img24

(二)纵向分析(www.xing528.com)

1.毕业意向的变动正向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的最初毕业意向与最终毕业去向的匹配度为36.61%,即有108人,占全年级36.61%的毕业生最初设下的毕业意向符合最终毕业去向。另外63.39%的毕业生的毕业意向与最终去向有出入。

其中,考研意向的出入最大,人数呈逐渐下降趋势,最终录取率仅为有考研意向人数的25.31%(见图1)。就业意向的趋势变化呈先减后增(见图2),变化发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后,考试之前部分毕业生以考研复习为主,就业人数减少;考试之后,特别是考研落榜生会大量涌入求职大军。而每年的冬季都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高峰期,很多参加考研的学生会因此错过很多机会,造成考研落榜后就业的困难;也有一部分复习考研的学生会参加感兴趣的用人单位招聘,一部分人会因求职成功而不再考研,还会有人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要特别指出的是两组数据还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毕业生在2009年3月-2009年12月之间毕业意向变化要比数字表面体现的更加复杂。

相比较而言,由于申请出国深造的准备项目繁多,很多毕业生从大学三年级就开始准备,临时改变意向也不容易申请到满意的学校,所以以出国为毕业意向的人群相对稳定。

2.最终毕业去向与就业意向的反向对比

第一,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中有69人出国,其中有39人目标比较明确、坚定,始终以出国为单一目标,占出国人数的56.52%,另外30人则是毕业意向在毕业过程中发生过变化。具体如下:起初有多种毕业意向,逐渐放弃其他,最终出国的11人;起初以出国为目标,中间转为工作或考研,最后选择出国的5人;起初不以出国为目标,最终转为出国的14人。

img25

图1 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考研意向变化趋势

img26

图2 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变化趋势

第二,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共有41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并最终被录取,其中有30人在整个过程中均以考研目标、不考虑就业或出国等其他意向,占读研人数的73.17%;另外有9人曾在考研或者找工作中徘徊,但很快放弃了找工作专心复习考研,占读研人数的21.95%;此外还有极少数人起初并没有考研意向。

由此可见,在国内深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经历来准备,最终被录取的同学往往是目标比较明确,着手准备较早。

第三,每年的4月份为求职招聘的收尾阶段,不排除有毕业生在五六月份的最后阶段落实工作,但4月份的毕业去向统计,可以作为就业进展的阶段性指标。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在2010年4月有81人尚未落实工作,占年级人数的27.46%,其中有57人是考研落榜后进行求职的,还有5人最初没有就业打算,错过机会最多的冬季招聘,这样的毕业生占到了未落实就业人数的76.54%,还有12人一直在求职,但始终效果不佳,占到未落实人数的14.81%。

此项统计结果表明,考研落榜生的求职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3.毕业意向与毕业去向匹配度低的原因

(1)预期过高,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毕业生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特别是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存在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对自身定位缺乏理性、准确性。

(2)非理性考研扎堆,考研录取率的客观限制。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学历水平要求的提高,本科毕业生为了找到“好”工作而选择考研,甚至是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陷入盲目考研的误区。研究生录取扩招幅度小于考研学生人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必然造成大量考研落榜生。金融学院近几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率在15%-20%之间,而参加考研的人数远远高于这个比率,有限的录取名额势必会造成大量考研落榜的学生无法实现最初的毕业意向;由于错过了求职的黄金季节,他们转而就业时也会承受不小的现实与预期的落差。

(3)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少合理的规划、盲目选择。很多大学生对于毕业之后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划,从统计数据看,2010届毕业生中很多毕业生的意向选择十分模糊,很多时候是“随大流”的从众行为,周围人考研自己就考研,周围人出国自己就出国,所以有25%的毕业生的毕业意向不断发生变化人,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

(4)缺乏对社会、行业的详细了解。毕业生在进行毕业去向选择时缺少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没有真实的社会体验,使其的规划决定往往依靠主观想象,过于理想化。比如,很多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因为坚信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选择出国的同学盲目认为出国的途径比考研要轻松便利、成功率也更高,而实际情况是申请满意的国外学校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于目标行业或者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职责定位等都比较模糊,缺少与自身条件的配比,“想去”的并非“适合”的。

二、就业意向动态分析对就业指导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四年规划意识培养

大学各阶段教育要与就业指导对接,倡导全程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不能仅停留在毕业班时期,要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特别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使他们树立时刻为四年后的就业做充分准备的忧患意识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制定合理就业预期

通过群体辅导、个体深入辅导等形式,加强毕业生考研、出国、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大学生能够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以务实精神面对就业,降低对岗位的期望值;对于盲目考研、逃避就业的学生要能够进行合理的预判,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2.推行精细化管理

近十年来的高校扩招使毕业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庞大的毕业生规模给就业带来困难和挑战。一名辅导员往往需要面对200-300名毕业生,使得就业指导、信息通报、政策宣传不得不依靠开大会的形式进行。随着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学生对围绕就业展开的规划指导、心理辅导、能力指导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实行精细化管理则显得越发重要。精细化管理重在精确掌握毕业生的个人情况,进行细分、细化,追求就业指导的科学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可以突破就业指导方法过于简单的瓶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辅导和深度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意向、兴趣、能力水平等因素,确保就业指导的效果。了解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性格、兴趣、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的职位。

3.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班辅导员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

高校的信息环境相对封闭,但就业指导工作是把毕业生“送出去”的工作,需要畅通的信息,需要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本身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清晰的了解,需要了解常见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职位需求,增加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能力。

4.自主创业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自主创业观念还需更新

目前,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还在低位徘徊,文科类院校受专业限制,自主创业更是凤毛麟角。金融学院2010届毕业生的多次毕业意向统计中,仅有1位同学在最初的意向中表示有创业意愿,但在进入到大四后也变为就业求职。整体而言,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还不强烈,除了缺少创业相关的资金、能力外,很多大学生和家长还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更倾向于有稳定收入、不太辛苦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吴翼泽,朱莹.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指导对策.新西部:下半月,2010(5):156.

[2]文学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注释】

(1)刘莹,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辅导员。

(2)截至2010年6月20日,共有毕业生291人,除此之外本文均以295人作为毕业生规模。

(3)毕业生人数291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