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于人思想的启迪
章暄晗(1)
摘 要 艺术是人类对社会和世界的一种认识,从创作主体方面来诠释,艺术是源于人的内在情感,是人类的思想的表现,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方面来解释,艺术是指引和启迪人心灵和引人思考的亮光。从艺术的形式本身的角度来说,艺术是能够翻译人类复杂思维的密码语。艺术是和人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人们可以透过一件艺术品,看到艺术家的思想,创作作品时的情绪,以及当时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影响。同时艺术在人类思想的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启迪着人们,还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人们能够对照着看到并能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艺术的发生 艺术的本质 思想的律动
所谓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和对世界的一种认识。马克思曾经提出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就是其中一种。可见,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那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前面说到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所谓认识,就是一种意识的作用,即精神的作用。
一、艺术的发生
艺术的发生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主要原因是人类早期历史和美学的资料的欠缺和众多的不确定性。并且属于意识形态的艺术创作与哲学、科学、宗教以及实践等社会学科和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也无法以一种方式将其说明。所以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有三种理论影响力最大。
(一)游戏论
游戏论是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游戏论从游戏的角度来研究美术的发生,大多数游戏论者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2)“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3)意思是人类对于过剩精力的发泄,产生了以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并且认为“这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4)但他们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游戏的根源方面,逐渐脱离了美学在形式上的研究以及美学与实践劳动的密切关系。
(二)巫术论
与游戏论不同,巫术论是在研究原始美术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可以说巫术论具有“准艺术发生学的性质”。(5)因此,巫术论成了艺术发生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说法。巫术论的代表人有泰勒、弗雷泽、雷纳克等。巫术论者的主要依据是来源于原始部落的岩洞壁画和雕刻作品。因为原始壁画一般都发现在黑暗幽深的洞窟之中,而且篇幅巨大。不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壁画,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并且人们也无法观赏,原始人为什么要坚持完成这些壁画呢?这一谜团的答案正是巫术论的中心——原始部落绘制洞窟壁画和制作艺术作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施行巫术,以完成成功狩猎的心愿。巫术论虽然对于原始人的艺术行为有很好的说服力,但是也忽略了制作物品的实际用途和原始人的审美观念。
(三)劳动论
在众多艺术发生理论中,劳动论拥有众多支持者,原因是劳动论的基础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劳动论者认为艺术起源于制作劳动工具和使用产品的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事物,同时发展了审美意识。美的构想欲望随着人脑的日益发达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之中。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著作中说道:“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6)
二、艺术的本质与人类的思想
艺术的本质,主要可以从创作主体、创作主体与客观现实即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艺术本身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创作主体方面
1.情感说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7)“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8)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此。”(9)
2.表现说
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品是将心里的想法、心里的感受表现出来。表现说与情感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理论层面不同,哲学色彩更重。托尔斯泰更多的是从艺术实践经验出发界定艺术,而克罗齐等人对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10)
3.无意识说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创作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的原始本能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11)他说:“艺术家发现了怎样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去表现他的性本能欲望的压抑,并且也懂得了怎样利用艺术去缓和这种压力,而他们这种思想根源,由于被禁止而并不是容易被发现的。这样,艺术家也就向其他人公开了怎样回到自己那种舒适和愉快的无意识状态中去的方法。”(12)
4.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并且自由的精神创作是艺术的本质之一。游戏学说看到了艺术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看到了艺术给人的精神愉悦。
5.自娱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画论中就存在自娱说的理论。如宋代画家郭若虚就从人品修养来看待画品:“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13)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自娱说”认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14)中国的自娱说与西方的游戏说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精神的愉悦,带有浓厚的中国哲学色彩,更重视作画人的个人品格和个性。
这些是从创作主体的方面来解释艺术的本质,不管是认为艺术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自我的表现、无意识中的本我的升华还是通过喜好的事情随意游戏时的精神愉悦,对于创作主体的人类来说,艺术是开启人内在思想的一把钥匙,是对内在自我的发现和探索,是人们内在潜能的表现,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虽然这样说不能涵盖艺术的所有内容,但是足以说明艺术与创作艺术的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关系。
(二)创作主体与客观现实即客体的关系方面
1.理念说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现实是艺术的直接根源,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真实,理念(或称“理式”“真理”)是艺术的最终根源;一切现实事物都是摹仿“理念”的,而美术又是摹仿现实事物的,因此美术离“理念”隔着三层,是“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15)
2.摹仿说
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流行一种“摹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摹仿,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属于现实主义的理念。
3.巫术说
正如前面介绍的艺术的发源论中的巫术论一样,巫术说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于古代原始艺术的研究,是从人类发展根源上来解释艺术的本质。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来源于古代祖先们对于大自然不可知的力量的崇拜和畏惧而发展出来的巫术。而艺术正是需要实施巫术时所要用到的,如面具的图案、颜色的搭配、舞蹈的动作、音乐等等。
这是从主客观关系方面来解释艺术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情况并不是单方面的“一边倒”,艺术与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客观的现实仿佛是人们的老师,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让人不断地思考,对于真理的追求,是艺术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对于“理念”也就是“真理”的摹仿。这无形之中也给艺术蒙上了一层哲学思辨的面纱,使艺术更具有了神秘性。这样说来,艺术更像是亮光,在黑暗中摸索想要找寻真理的人们,跟随着亮光,便能到达发光的光源地。
(三)艺术主体——形式方面
1.“有意味的形式”说
克莱夫·贝尔是学说的代表人。他所谓的“意味”就是指那种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的、能够“审美的感人”的东西。(16)如在美术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作品,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些线、色关系的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17)
2.媒介说
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认为现代艺术的本质依赖于它所传达的媒介手段的“客观实在的本质”的能力,媒介手段方法的经久不变正好含有艺术的自我证明,艺术批评则必须通过分析媒介被获得的方法来表达艺术的本质,从而阐明自身。(18)(www.xing528.com)
3.情感符号说
卡西尔作为符号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这样一些有关艺术的见解:“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以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艺术的真正主体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结构要素中去寻找,在线条、布局,在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中去寻找。”(19)
4.异质同构说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20)
这里是从艺术本身—形式方面来解释艺术的本质。从这方面出发,形式成为了一种“媒介”,一种暗示性的“符号”,将人内心的“律动”以某种“艺术”的形式,从抽象变成为了具象。而这种被抽象化了东西就是人的思想。更直白地说,就是艺术的形式即样式,将人抽象而复杂的内在心灵和思想以某种具象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也可以说,人的心是灵动的,而思维也是需要活跃的,当它的“振动”与外界的某种事物产生共振时,那么它就想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就是艺术。
三、艺术对于人思想的启迪
艺术是人类对社会和世界的一种认识,从创作主体方面来诠释,艺术是源于人的内在情感,是人类的思想的表现,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方面来解释,艺术是指引和启迪人心灵和引人思考的亮光。从艺术的形式本身的角度来说,艺术是能够翻译人类复杂思维的密码语。艺术是和人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人们可以透过一件艺术品,看到艺术家的思想,创作作品时的情绪,以及当时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影响。同时艺术在人类思想的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启迪着人们,还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人们能够对照着看到并能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宋朝笔记中有一个关于苏东坡与佛印的有趣的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结伴出游,看到很多事物情景,他们各有自己的解读。他们来到一个木匠铺,看见木匠在那做家具。木匠拿出一个墨盒来,“啪”一弹墨线,线便笔直而又清晰地印在木头上面。佛印见了,拿起墨盒来看过做了一首诗:“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拉出一条线,天下邪魔不敢当。”这首诗是拿墨盒做比喻。这里说的墨线弹出一条笔直的线,指的是正直与准则。在这样的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抵御的。这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上的行为守则。接着苏轼也做了首诗:“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苏轼所说的琴是人思想的律动。每到一处,每见一景,心中便有一种悲悯之情自然发生,一种欢欣之意自然流露。佛印所说的“墨线”不光指的是在道德方面做人的尺度,还代表了天地间的规则。万物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事物也有它的发展规则,黑夜就是黑夜,白昼就是白昼,这是无法改变的。这是这个世界现实的一面,也是人类面对大自然和浩瀚宇宙时深感自己渺小的一面。但是苏轼所说的藏在腹中的琴,也就是思维的灵动,正是人活起来的心灵,创造出了许多超越理性思维中不可能发生的奇迹。所以人是微小的,但是人又是蕴藏无限潜力的。
艺术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表现,艺术启迪着人的思想。人类的思想从幼稚到成熟,艺术就像真理和参照尺在引导和指导着人们。对于艺术的喜爱和追求,能够使人们不断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创造更美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格·瓦·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754-755.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绪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7]柏拉图.理想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注释】
(1)章暄晗,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艺术教育中心。
(2)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2.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2
(5)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4.
(6)格·瓦·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54-755.
(7)俞见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99.
(8)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6-47.
(9)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10)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7.
(11)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9.
(12)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绪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3.
(13)俞见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9.
(14)俞见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977.
(15)柏拉图.理想国:卷10.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0):33.
(16)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0.
(17)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0.
(18)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1.
(19)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5,34,200,215.
(20)王建宏,袁宝林.美术概论: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